分享

歙砚历代名坑简介

 施庐 2020-10-02

桥头坑来到砚山村最先看到的是桥头坑,它位于武溪旁.是2002年马路加宽时被当地百姓发现的坑口.发现时,坑口有古人已经开采过的痕迹,但未见有记载。因坑口旁边有座桥(到砚山必需经过此桥),所以大家叫它桥头坑.该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罗纹(此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一样的黑点).还有少量的金星,金晕,眉子.好的桥头坑石质也非常细润.常有人误作老坑罗纹。

  现在景(德镇)婺(源)黄(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刚好从坑口的上方经过,当时人们曾猜想肯定会有大批的石料涌现,现在遂道已经贯通,却也无一可用石材发现.而离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桥的桥墩挖下20米深也未发现可用石材.即使原来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后也是很难开采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动土).也就是说,桥头坑石一般不会再开采了。 芙蓉溪子石子石是古时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采石时砚石滚落到溪中经水流、石块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来的砚石精华,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泽,磨开石皮,可见砚石成半透明状,石声一般呈木声,好的子石,具备了优质砚石的所有特征,是大自然对龙尾山人及爱砚人的丰厚馈赠。秋末冬初水枯季节,芙蓉溪水位下降,河床显露,是挖子石的好时机。子石有天然的石皮(这就是我现在不打磨子石的主要原因),这种石皮不是三年二载可以形成的,而是要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水流冲刷、石块磨擦才会慢慢形成。而用普通新砚石做成的“子石”一般都打磨得很“干净”很“光滑”,没有石皮。这是区分的主要标志。 水蕨坑目前比较有争议的一个坑口,对其准确的位置和历史沿革有多种说法。水蕨坑在文献上记载不是很多。目前常被人引用的有以下两条:

  一、《歙砚说》引用《苏易简砚谱》云:水蕨坦坑在罗纹山西北,其理若浪。 按:比现称多了个“坦”字。

  二、唐积《歙州砚谱》云: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地属王十五。景祐中发,今废四十年。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久废不可得,盖石工不知攻取法。石理如浪纹。

  上述记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方向。二是纹理如浪。

  关于歙砚开发记载比较经典而可信的元·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一文中没有提到水蕨坑。按:可能江正处于“废而不取”的年代。水蕨坑的石品很丰富,有眉纹,金星,金晕,罗纹等。接近水面的石质都很滋润,但有的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白石英者为上,而在上层的相比之下比较疏松,有的还有细孔,象端砚中的猪鬃眼,本地人称之为鸡毛孔,水蕨坑的砚石不一定每块都有鸡毛孔,但有鸡毛孔的砚石基本上是水蕨坑的水蕨坑的眉纹特征是:眉纹比较散且有罗纹底,有些还有折光,是其中的上品。水舷坑宋·苏易简《砚谱》云: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石多金花。

  宋·唐积《歙州砚谱》云: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地丈余迺(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属程於。 眉子坑眉子坑是龙尾砚石中开采比较早、开采时间最长、砚石质量比较好,因而也是代表性的坑口之一,从古至今,名气很大。眉子坑在歙砚石的坑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歙砚的典籍里一般都会提到这个坑口。但对眉子的态度从古到今是有变化的。从传世的古砚看,唐、五代(也包括部分宋早期)的砚在制作时一般要有意避开砚石上的眉纹,实在无法避开时要把眉纹处理到砚堂外或砚背。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当时普遍要求砚质纯净为上。二、因为有些眉子的硬度略高于周围的砚石,细致的人磨墨时有时可感觉得到,所以尽量避免出现在砚堂中间。但到了宋朝,人们对眉子的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从为数众多的咏歙砚诗文中可以看到。其中尤以苏东坡的《眉子石砚歌》为代表。在我国砚文化的颠峰时代产物——宋朝的文人砚中,眉子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品出现在砚的主要位置,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不同形状眉纹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和贴切的命名。如《辨歙石说》描述的眉子:“……对眉子,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锦蹙眉子,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金星眉子,眉子疏匀而有金星间之。鳝肚眉子,眉子疏而匀石纹如人字鳝肚纹间有金晕金星者。雁攒湖眉子,砚心有纹晕如汪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状。菉豆眉子,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子纹。金花眉子,眉子石中有金花金晕者。短眉子,眉子密短而匀。长眉子,眉子长而差大……”。经常有砚友向我提出能否对照这些名称提供对应的实物,我觉得有一定难度。因为前面我说过这些命名已掺进了艺术加工的成份,不同于现今的产品说明书,不管我怎么努力去找砚石对号入座,大家总觉得和名称有差距,原因很简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石品的品读也是如此,精美的石品本身就是一件动人的艺术品,其创造者就是鬼斧神功的大自然。这些命名是前人品读石品的心得体会,我们也不必太拘泥。

  自宋以降,眉子在歙砚石品中的地位一直就没有动摇过,直至今日,用眉子坑石刻制的眉纹砚依然是优质歙砚的标志之一。关于眉子坑的分区目前有两种方法:

  一是从坑口的位置分。分为眉子下坑、眉子中坑、眉子上坑。

  二是从开采时间分。分为唐坑、宋坑等。金星坑始于宋。其位置各类古籍的记载相近,是比较确定的一个坑口。一般记载上突出两点:一是在罗纹山西北;二是距罗纹坑和眉子坑不远。金星坑的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金花、银花和少量玉带、彩带等。而产金星石品的坑口除金星坑外至少有五、六个,如:水舷坑、水蕨坑、溪头坑、碧里坑、紧足坑等。金星坑除了出产典型的金星砚石外,还出玉带和彩带石,玉带和彩带石为金星坑所独有。玉带和彩带石的石纹均属条带状,两者的区别在于玉带石上有金星、金晕,而彩带上没有。无论是收藏还是实用,玉带均优于彩带。石上条带状石纹的宽窄度取决于取料时锯切的角度,斜度越大带纹越宽。不明底细者,见到宽石纹者就以为是新品种。如顺着石纹方向平取,则会取到一层黑(红),一层青(绿)的石材。罗纹坑从古到今,关于罗纹坑的说法比较多。宋·唐积的《歙州砚谱》中说:“罗纹里山,坑在罗纹山后,李氏时发,今废五十余年,名色未详。罗纹坑在眉子坑之东……见石处谓之寨头……”;成书较早的《歙砚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罗纹里山在罗纹山后,罗纹旧坑地名寨头,即钱云所方南唐采石故坑也……”而在元·江光启的《送侄济舟售砚序》中说“唐开元间,猎人叶氏得石于长城里,因以为砚,自是歙砚闻天下。其山为羊斗岭之巘,两水夹之,至尽处乃产砚石。其一曰紧足坑,次曰罗纹坑,今曰旧坑,又次曰荘基坑,相去赢百步,而石品绝不相似。其旧坑之中,又自支为三:曰泥浆,曰枣心,曰绿石,去旧坑才数尺,石品亦异。……旧坑丝石为世所贵,砚材之在石中,如木根之在土中,大小曲直悉如之。斸者先剥去顽石,次得石为砚材而极粗,工人名曰粗麻石。之心最紧处为浪,又出至漫处为丝,又外愈漫处为罗纹。故吾郡双溪王公之记曰:紧处为浪,漫处为丝。至谕也。今以吾乡杉木板譬之,木心为浪,出外为丝,愈外为罗纹,亦物性之自然者也……”,说的又完全是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罗纹了。罗纹坑的罗纹特征比较明显,主要为细罗纹、粗罗纹,也有部份水波纹和极少的刷丝罗纹,此坑口的优质罗纹砚石不分层,底、面纹理基本一致,石质均匀缜密,细腻湿润。当然优质是少数的,天下物无全美,其最大的缺点是石筋、线较多,石筋一般为石英线,呈白色,硬度略高于砚石,手摸或磨墨时有碍手的感觉,为石疵,所以制砚时尽量切除,实在避不开的,也要放在砚背,至少要避免出现在砚堂。黑线只是看起来不很爽,对使用却无碍,砚友们应区别对待。因为罗纹坑的石料难得有无筋无线的纯净大料,我们行内称“七寸为珍,八寸为宝”,极言纯净罗纹石的难得。柴林石柴林石不是一个坑口的石头。柴林,为砚山本地的俗称,意为可当作生火做饭用柴的小树林,正式的名称应为灌木丛,在这些低矮的树丛下面,在苔藓土层的覆盖下,会有少量可作砚材的石料,我们一般称其为柴林石。这些砚石的来源比较多,从这些石料所在的位置看,这里可能是前人采石时废料堆放场,也可能是当时采石后初筛选料的场所,还可能是石材的临时存放点。所以,柴林石主要分布在一些坑口如金星坑、眉子坑的的周围。柴林石叩击时石声比较特别,脆、响,砚山人形象地称之为“叮当石”。龟背石目前发现的有金线龟背、银线龟背、血丝龟背、白眉龟背、白龟甲、灰龟甲等,也有人根据其纹理的不同形状称之为袈裟纹、哥窑纹、网纹等等,其中以金线龟背最为难得。龟背纹的纹理实质上是一种金属化合物(或其它物质)在石上的细隙中形成的特殊格纹,古时多不用作制砚,在砚山村及周边的村庄,许多老屋的地基中就有砌有这种石料,也许前人就是看中了这采砚石时废弃石料中的龟甲纹石,把它当作吉祥物作镇宅之用,取其“延年长寿”之意鱼子鱼子是龙尾砚的主要石品。除了大畈这个主要产地外(后面再说大畈鱼子),在龙尾山主要出在眉子上坑上方的古坑口、桥头坑和叶九坑和及一些坑口不详的子石。龙尾山的鳝黄鱼子主要产在眉子上坑之上的柴林中,坑名不详。此坑曾有可容七、八人的古坑遗迹,后被村民挖石时填没,该坑最有特色的石品是鳝黄鱼子、鳝肚眉子、鱼子金圈(我们也称为龙蛋)。在龙尾山诸坑口出的鱼子石如果按颜色分,约略分:青鱼子(又称鳅背纹鱼子)、黄鱼子(又称鳝黄鱼子)、白鱼子等等,其中白鱼子数量稀少,坑口不详,只在古砚和溪中遗存的子石中偶有发现。叶九坑叶九坑名称的来历,我找了很多“长老”级的人物,最终也不得要领。没办法,只好引用别人的话:“相传,是古时有位排行老九的叶姓人氏发现开采的,因此叫叶九坑”云云。其实,这是没有依据的。理由有三:一、叶氏对于龙尾山是重要家族,相传是叶氏首先发现了龙尾砚,到宋时叶氏已经繁息“几数百户”,“排行老九的叶姓人士”是难以从叶姓人士中区分的,如以叶氏命名恐怕也不止叶九一坑;二、《歙州砚谱》中提到叶九坑说的是“叶九山坑”,又说溪头坑又叫“主持山”,可见“叶九”乃是山名;三、龙尾诸坑未见其他以人命名者。大多数的叶九坑石虽然眉纹可观,但质地较硬,用其制成的砚发墨和磨墨的手感效果均与眉纹坑石有较大差距。当然其中偶有极少好的砚石也堪与眉子坑石比肩。

唐开元眉子上坑砚[图]

 

   眉子坑唐开元时开采,宋代继续,元之后未见开采记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度开掘。此坑分上中下坑三处。下坑所出的眉纹有粗有细,纹理清晰,石质莹洁。中坑的眉纹比较长,眉纹之间多数相互交织。石质莹洁亚于下坑。上坑眉纹偏细色紫黑,折光少,眉纹中多有一线痕,短者两头尖如枣核,即枣心眉纹,此石中有鱼子纹,石色有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就出于此。

   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眉子坑在罗纹山,开元中发,属程於地……”从唐积的这段记载可了解到眉子坑唐开元时已经开采。然目前出土或传世的能明确断定为眉子坑石的唐代歙砚非常稀少。此砚的发现,为唐开元眉子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眉子坑唐开元时开采,宋代继续,元之后未见开采记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度开掘。此坑分上中下坑三处。下坑所出的眉纹有粗有细,纹理清晰,石质莹洁。中坑的眉纹比较长,眉纹之间多数相互交织。石质莹洁亚于下坑。

唐开元坑眉仔石制作而成的砚质地为龙尾歙砚之极品,无论审美欣赏,还是实用方面的下发墨、手感,都是无上极品。石质之好,都不用太多的形容。石色银黑透嫩青色,质地细腻如丝绸,温润如珠玉。绢云母细腻密集到极致,折光强而又均匀柔和,视觉效果随光线和角度的不同变幻万千。眉纹为典型、标准、正宗的古人所述的细弯的甲痕眉,
   眉角凝实微弯翘,眉型纤细舒展而优雅。湿水后,眉纹欣赏更佳,石色如暗青色美玉,极品青琅玕完美地呈现在您的眼前。随形精制古琴入锦囊,砚式古典文雅实用。研磨手感无比舒适,从此砚,足可体验又快又细又浓油如膏。清洗一冲即净,轻松达到未曾使用的效果。
砚缘造就此极品琴囊砚。拥有此砚,足可让爱砚之人书房生辉。收藏,品玩,实用,无一不为无上极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