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文速递】城市广场舞休闲研究:以广州为例

 紫烟fxwd10pyhh 2020-10-02

【编者按】

   广场舞堪称中国城市居民集体性休闲活动的最重要形式。相信大家路过一个个舞动的广场,多少都会被刮起的“最炫民族风”所感染,或者脚下情不自禁地踏起“小苹果”的节奏。但是,广场舞也可以做研究吗?!如果这也可以的话,那么,这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如何被纳入研究视野的?从广场舞现象中,能够提炼出什么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被解构的?本期佳文速递带来的是林敏慧和保继刚发表于《旅游学刊》2016年第6期的论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由社会热点现象转化而来的,一个根植本土语境下有血有肉的研究的诞生历程。

——本期编者:张春晖

       作者简介

林敏慧,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历史城镇旅游商业化。E-mail:linminhui@qq.com

保继刚,男,云南个旧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E-mail:eesbjg@mail.sysu.edu.cn


       研究心得

寻求研究问题:从社会的热点话题到学术的冷思考

这篇文章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集体性休闲活动及其地方建构的研究。而博士论文的选题,最主要的就是缘起于广场舞休闲的现象。

我的学科背景是城市规划和人文地理学,从硕士开始就跟随保继刚老师从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于是如何将“城市+地理+旅游”的交叉学科视角运用于博士论文的选题就成为我一踏入博士生生涯便开始苦苦追寻的问题。在晚间导师组沙龙中,我和保老师及同门们,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每次沙龙结束后,我回家都一定会从中大北门广场经过,此时的北门广场通常是“歌舞升平”。广场舞休闲者们营造出的高昂、热烈、欢乐的现场气氛总是能够很快地将我沉重的心情扭转过来,我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哼起了那些凤凰传奇的歌曲。最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跟着一起哼唱起来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欢乐。北门广场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有魔力的舞台,只要你进来了,便可以得到快乐。仔细观察,在这个广场上,无论是跳舞的人,还是围观的群众,大家的脸上几乎都洋溢着快乐。

于是一些问题在我心中萌生: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够让大家这么快乐?为什么广场舞这么有魔力?与此同时,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个火爆的社会话题,但与我所感知到的快乐有所不同,在媒体与大众舆论中,这一话题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广场舞的噪音、空间占领等问题被掌控话语权的媒体和社会精英放大,这使得广场舞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了。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舞+大妈”似乎成为了中国公共空间中休闲活动的标志性符号,并带有一定讥讽色彩。而很多人对广场舞休闲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水平,极少人会去深入探讨休闲人群从事这些活动的深层原因以及他们是如何具体活动的。

带着自己的感知与大众舆论所呈现出来的矛盾,我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这个话题,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公共空间、集体休闲、人群。公共空间属于城市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领域,休闲活动和休闲人群其实也是我们旅游研究中常常涉足的方面,这不就正好契合了我的学科背景吗?当我表示有意做公共空间中休闲活动研究的时候,我的导师保继刚老师给予了肯定,保老师对公共游憩空间的关注由来已久,而对于北门广场的广场舞休闲,他这个住在广场边上的“原住民”就多次表达过“这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现象”。而同样作为地理学出身的我们,除了休闲现象本身,都想到了空间的问题,如果把广场舞休闲作为我的研究对象,那么其所在的场域——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公共空间和休闲的理论,探讨特定场域下特定休闲行为的意义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便是这个研究的初衷。于是,在与老师的多次讨论中,我的研究问题逐渐清晰。

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到学术的冷思考其实是一场艰难的跋涉,对于热点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有趣,但是有趣背后除了故事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提炼真正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而提炼问题的过程则如剥洋葱一样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开现象的表层,当你泪流满面的时候,也许有价值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陶醉在舞动中的休闲者

搭建理论框架:消补中国现象与西方理论的断层

对于广场舞休闲的研究,我尝试将休闲活动和公共空间理论进行叠加,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时候却发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几乎是割裂的。作为中国大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的日常休闲,尤其是集体性休闲在公共空间的研究中被匿名化,休闲在这些研究中往往成为了普通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关于休闲的研究中,公共空间通常又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物理容器和背景。

另一方面,无论是休闲的研究,还是公共空间的研究,西方理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些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的。西方经典的公共空间理论更多地是在探讨公共空间作为政治表达的平台和社会交往的场所所蕴含的意义和冲突。在西方,类似广场舞这种发生在公共空间中的集体性休闲活动是非常少见的,当然不会被当作休闲研究的重点。而在中国,日常休闲所受到的学术关注和政策关注都远比不上经济效益明显的旅游活动。因此,现有的公共空间和休闲理论都难以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大城市蓬勃发展的广场舞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跟着起舞的围观者

找到了理论研究和中国现象的gap之后,如何将公共空间理论与休闲理论进行连结又成为了文章理论建构的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钱俊希教授和我的一次讨论大大的启发了我。钱教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论文对中国公共空间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空间实践是他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和他的讨论中,我发现广场舞休闲何尝不是一种空间实践?而且广场舞休闲也是一种日常休闲活动,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又可以有一定的对接。于是在这个启发之下,我搭建了一个关于公共空间中日常休闲实践的理论框架,用以指导后续的案例研究。这个框架将相对割裂的休闲研究理论与公共空间理论进行连结,并试图通过广场舞休闲的案例研究与已有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公共空间和日常休闲理论进行对话,弥补知识体系中的某些不足,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以西方休闲者和公共空间作为研究焦点的垄断。

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之下,我通过半年多的案例跟踪研究逐渐完成了这篇文章。在文章中,我通过广场舞休闲人群的空间实践将其休闲需求、休闲行为与城市广场的社会性和空间性进行连结,并放置在中国大城市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中国公共空间中广场舞蓬勃发展的推—拉机制,回答了文章的研究问题。

 
舞台化的广场空间

结语:未完的研究

就在我写完这篇论文不久,中大北门广场管理方通过设置大量的花圃企图驱赶广场舞人群,这是一种面对公共空间冲突时简单粗暴的解决手段。令人惊奇的是,即便如此,广场舞人群并没有全体沉默和屈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温和的抵抗,广场舞与公共空间的故事还在继续。正如美国俄勒冈大学苏晓波师兄对我说的:“你应该继续把广场舞的研究做下去”。没错,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开端,关于广场舞休闲的研究还远未结束。



摆满花圃的北门广场



在夹缝中跳舞的休闲者

特别感谢翁时秀博士、钱俊希博士、陈钢华博士等人对这篇文章写作和修改的建议及帮助。

         Highlights

(1)将公共空间与日常休闲理论进行连结,构建了对广场舞休闲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

(2)将日常休闲实践纳入到公共空间研究中,拓展了相对二元化(政治表达、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经典理论。

(3)为西方休闲理论中关于集体性休闲的研究提供了基于中国现实的理论补充。

(4)构建了当前中国大城市公共空间中广场舞休闲得以蓬勃发展的推-拉机制。


[摘  要]针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的以广场舞为代表的集体性休闲现象,文章以广州为案例地对其出现的机理与空间行为进行了探究。通过深度访谈、非参与式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运用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公共空间的稀缺性、休闲场所的商业化、城市生活的疏离化、个体在城市中的无意义感等现状与社会民众的健身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交往需求和填补空虚的需求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而城市公共空间的非商业性和开放性,广场舞休闲所具有的低门槛、集体主义情怀以及狂欢色彩等特征则较好地弥合了以上断裂。在广州市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大量社会民众选择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从事广场舞休闲并进行自我表述与寻求身份认同。

[关键词]公共空间;广场舞;集体性;日常休闲;广州

Abstract: Carnivalesque dancing is very common in the public spaces of China's cities, many elderly people are fascinated by it and practice it as part of everyday life. Carnivalesque dancing, and the behavior and culture of leisure in public spaces in China, differ from leisure practices in Western countries, most of activities in China's public spaces, especially groups leisure activities could not be seen in any other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y are so local and particular. Unfortunately, most of leisure an public space theories we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countries' context, therefore, Western leisure theories are unable to comprehensively expla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research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Gu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eisur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s. Text analysis tools (ROST content min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indings. Drawing on public space and leisure the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auses underlying why carnivalesque dancing has become the most significant public leisure activity in contemporary urban public spaces in China, why dancers prefer to use public space for carnivalesque dancing and why they dance in groups, as well as the meaning and mechanism of this collective leisure activity. Research shows gaps between people's demand for health-building facilities and the lack of public spaces, between the need for communication and fulfillment and the alienation of city life, and between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and the sense of meaninglessness that characterizes city life. These gaps drive people to engage in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addition, carnivalesque dancing is easy to learn, is lowcost and accords well with Chinese collectivist culture. The practice helps people to fill the emptiness of everyday life and many grassroots residents are devoted to it. In Guangzhou, for example,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became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9. More public leisure spaces were built for the Asian Games in 2010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se spaces has ensured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ancing. Carnivalesque dancing is now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ublic leisure activities in Guangzhou. Finally, public spaces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seen as platforms for political life or social interactions. In contrast, people in Guangzhou construct a universe of meaning and realize their identity, as well as pursue health and resist modernity, by participating in everyday leisure activities like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public spaces. Public spaces for these individuals are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their everyday life. In brief,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mergency of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China's public spaces and explained why carnivalesque dancing was so popular in China . It contributed to the leisure and public space theories which we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context. Further, carnivalesque dancing in public spaces has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like noise pollution and spaces striving. How to deal with these negative effects and how do different stakeholders behave in this process are significance to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public space; carnivalesque dancing; collective; everyday leisure; Guangzhou

【编后语】

 中国语境下,在城市广场这类公共空间中活跃的广场舞,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作者融合公共空间理论和日常休闲理论,对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休闲现象,从表现形式和特征、广场空间使用、动机与深层机理三大方面,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解释。凭借丰富而饱满的研究工作,文章实现了两大学科理论的连结,有效拓展了公共空间的研究丰度,同时为西方经典休闲理论的本土化提供了积极借鉴。

《旅游学刊》2016年6月微信编辑

陕西师范大学 张春晖

引用本文

-林敏慧保继刚城市广场舞休闲研究以广州为例[J]. 旅游学刊, 2016, 31(6): 60-72.

-LIN Minhui, BAO Jigang. Research on “Carnivalesque Dancing”: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J]. Tourism Tribume, 2016, 31(6): 60-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