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楚:周公旦细思极恐的大败局,他怕了|史记次元周世代023

 兰博2000 2020-10-02

在《史记》次元中,我们倾向于认为周公旦这个人有能力,品格高尚,应该还很受拥戴,即使取代周成王姬诵,做周帝国的老大应该也是可以的。毕竟在《史记》次元的描述中,在周武王姬发死后,周公旦掌握着整个周帝国的大局,一切就像都是他说了算。事实呢?维持着“主少国疑”局面,要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就连那个周成王从内心里也不会相信他。

而周公旦除了一个完美的人设不能崩坏之外,从一开始就深陷一个必败的局里。他比所有人都孤立。

奔楚:周公旦细思极恐的大败局,他怕了|史记次元周世代023

023

周公旦摄政七年,周成王姬诵也一天天长大。应该从某一刻开始,周公旦发现他作为周成王的叔叔、代为掌管周帝国的摄政者,开始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以前他以周成王太为借口,代理摄政的理由越来越说不过去了。一直以来,这一直都是大家最无法置疑的理由。

现在情况变了,这个孩子长大了,或者还没有周公旦期待的那么成熟。有一些人,可能还包括已经觉得自己长大的周成王姬诵本人,都觉得应该把周公代为行使的权力交出来。

周公旦愿意交吗?应该可以说,他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因为他的摄政引发的争端多年前被平定了,也许是因为武力的镇压,大家都选择了沉默和配合。现在,有点不一样了。他的侄子要把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去,其他人也都觉得应该。

没有人会比周公旦本人更清楚,从他宣布摄政的那一刻,大家都在盯着他的一言一行,他真没那么大威望。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大臣们所接受的不过是个客观事实,周成王姬诵真的太小了。客观上他们和周公旦站在一起,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但一直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所谓的同伴们应该和周公旦一直都保持这种关系,心有戒备地,盯着周公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必须保持着一种近乎完美的人臣形象,让别人无可挑剔。这真是的是他内心想做的吗?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把本不应该属于他的权力交还了。非常有可能的是,大家可能在私下甚至公开都开始讨论这件事了。

在周成王即位后的第七年,周公旦终于把摄政的大权交到了自己侄子的手上。这种行为更像是在证明他一开始要这么干的,现在到时候,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及七年後,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这很像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诸侯大臣们一直悬了七年的心终于放下来,很可能还要为曾经怀疑过周公旦有别的心思而不好意思。长大了的周成王姬诵呢?会不会也长出一口气之后,从内心里确认这个叔叔从来都是一个信得过、靠得住的人。

不过,可能只有周公旦自己更明白,当他交出权力的时候,可能也意味着危险来临。对这一时刻的到来,他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吗?或者并没有,到了这一刻,他才突然发现,自己仍然深陷在置疑之中,他七年来所做的努力是他的功劳,也可以说,什么都不算。从这一刻开始,他更需要夹着尾巴做人,他牢牢地被完美的人设控制住,现实已经容不得这个形象有任何一点崩坏。更何况,他的任何一点动作很可能对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他是真的害怕。

而且,即便是这样夹着尾巴做人,周公旦的危机很快就来了。

《史记》次元中没有说事情发生在周公旦还政以后多久,谨慎小心地做个臣子的周公旦突然就受到了怀疑。这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次涉及生命威胁的严峻局面,他选择了仓皇逃走。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简单的三句话,我们看看周公旦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情况:

这个时候,周成王姬诵已经主事,他应该很年轻也很聪明。七年来,他的叔叔周公旦已经亦父亦师地保护他教导他,应该建立很牢固的信任关系才对。不过,《史记》次元在本纪的记录中,总是把有些事轻描淡写,像是掩饰又像是故意显示事情的严重和反常。

按照《鲁周公世家》里讲述的细节,周公旦在摄政期间,一直和侄子周成王姬诵的关系保持得不错,他很像是侄子的坚实后盾,既保证了他在位期间的安全,也保证了权力最后真正交接到他手上。两个人应该是情同父子亲密无尽的,更何况,周成王姬诵应该还不是情商那么低的人。从唐叔献嘉禾那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成王姬诵虽然年轻,但也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极高的人。他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动物。

反常的事情来了,如果叔侄之间还存在一些猜忌的话,周公旦让交出了自己的权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周成王应该彻底放心了。天下人也会觉得,曾经对周公旦的怀疑应该都是误解。人家真的是一片丹心。不过,显然并不是这样。有人这个时候在周成王姬诵那里说了周公旦的坏话。

这应该是很严重的坏话,应该直接威胁到周成王姬诵的地位或者人身安全。按说,以叔侄之间的关系,这种离间是很难成功的,偏偏就成功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是否意味着周成王姬诵对这个叔叔的提防一直都在,别人说的就是他自己一直认为的。或者还意味着,姬诵感受到周公旦并没有把权力真正交给他,他要想真正管事,就要把挡在他面前的叔叔搬掉才好。

因此,更反常的事情出现了。有人说了周公旦的坏话,周公旦居然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这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周成王不给周公旦解释吗?更有可能周成王姬诵并不准备让周公旦知道自己对他这个叔叔有怀疑有戒备,突然就对周公旦发动了突袭。他不需要周公旦解释。

这事让周公旦措手不及,仓皇出逃。这很像是在说周公旦真的一片赤诚,从来没有为自己留一手。不过,这很不像周公旦这样成熟的顶级政治动物的疏忽。周成王姬诵的动作太快了,而且应该有强大的力量支持才敢这么做。周成王应该做了充足的准备,大概是要一举灭掉周公旦,连个说话的机会都不打算给他。于是周公旦仓皇逃往楚国。

关于“周公奔楚”似乎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这可能是周公旦仓皇之间所能做的唯一选择。关于这一点,一个最大的疑问是,周公旦为什么不直接逃往他的封国鲁国呢?毕竟,那里才是周公旦的大本营。白痴们都能提出这个问题,难道周成王姬诵他们不清楚吗?

作为周成王姬诵,当决定对周公旦动手的时候,最担心的应该是他逃到鲁国,组织抵抗力量。为了保证这件事万无一失,最保险的做法应该是把周公旦逃往鲁国的路彻底封死,而且在这之前,安全起见,应该组织力量,把整个鲁国包围起来,随时一举拿下。此时通往鲁国的道路应该处处都是埋伏,同时鲁国本身像不像一个张开了口的口袋呢?且不说周公旦能不能到达鲁国,就算他最后能到达鲁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落下的不过是反叛的罪名而已,就连周公旦一直以来的完美人设也瞬间崩塌。

“奔楚”,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我们突然发现,在这件事上,似乎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周公旦说句公道话。奇怪吗?

当初平叛管蔡之乱那些坚定的战友呢?那些在他摄政期间一起忠心辅佐一个孩子的伙伴呢?这些年来随他一同征战的诸侯兄弟呢?这个时候都只是选择了默不作声吗?

如果那样可能还是好的,从“奔楚”这件事情上,很可能意味着,这是参与广泛的针对周公旦的大剿杀。周公旦无法逃到和周帝国关系更直接的任何一个诸侯国。这么多年,周公旦显然没有一个能够站出来为他说话的朋友。

“楚”,很可能在此时还没有受到周帝国分封,他们应该还没有和周帝国发生什么关系,一直都被视作未开化蛮夷之地。周帝国对于楚国的分封本身就像一个厚颜无耻的笑话。

一个和周帝国没什么关系的楚国反而成了周公旦逃往的最安全之地。实际上,当我们看一下鲁国的位置和背后的齐国,大概也可以猜出当初的周武王姬发对于亲弟弟周公旦未必一点戒备都没有。在这种局势之下,注定了周公旦只有摄政的能力,旦要想取代周成王,他早早就被阉割了,真没有那个实力。

后来呢?事情突然有了一个狗血的反转。就在周成王姬诵对周公旦抄家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藏在府中的祷告册文。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府。

周成王姬诵看到之后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成王看到册书中记录的不为人知的往事,感动哭了。又把周公旦召了回去。这很像是知错就改。不过,周公旦的势力应该经历一次彻底的洗牌。

周公旦回到了周帝国,住在丰京,从此只有提意见的份儿。一直到死,他都没有敢提出离开过。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他的生活应该比曾经被囚禁在商都的父亲周文王姬昌好一些。

最后呢?周成王姬诵成全了他的好名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