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世绞鞣,七日窥心——读刀尔登《七日谈》

 老鄧子 2020-10-03

有时候最叫人惊喜而迷恋的文字,反倒不是幽暗曲折的故事情节后突然喷涌出的畅快淋漓——那样的畅快只能是一时的,纵使印象再深刻,第二遍翻阅书本的时候也会略感无趣。最迷幻而吸引人的文字,是层层的嵌套,是似是而非,是谶语和寓言暗含其中的片段,是荒诞不经和合情合理充杂其中的故事。

读了愤世嫉俗的、读了死气沉沉的、读了绝望无助的、读了哀转奇绝的,读完后总觉得眼睛凄厉地疼痛,沉重之余发现自身的无能为力。有时候讲故事的方法决定了一部文学作品的性格,即使有时候两位作者其实想要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笔法不同,笔尖的力度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很不同。

我实在是喜欢《七日谈》讲故事的方法,那种似是而非,言左右而顾其他的讲故事方法,那种荒诞和平凡交叉的故事展开模式。《七日谈》中讲述的几个故事,总是由某些发生于“我”和张三的哲学或者社会学辩论而铺垫引起,却并不机械死板地和哲学命题一一对应。无论是哲学讨论还是互相讲述的故事,其实都十分有意思。更可贵的是,这所谓“七天”的谈话当中,“我”和张三的观点都并非一成不变。来自一个荒诞不经的希里花斯国的张三和“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本有极大差异,但是这些谈话之中,两人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接受了彼此部分的观点。说白了,整本《七日谈》试图将一个现实社会和一个极端而又有可爱之处的国度对比,试图探讨人应当怎样活着。这个命题是如此的宏大,以至于整部书都只敢浅尝辄止。但是最后一日张三讲的最后一个故事“站在身后的西庇”似乎又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态度:无视命运,虽然畏惧,但是生活本身便是退无可退。

生活和哲学的话题有时候太沉重,太多撕碎的悲剧看得人压抑而郁闷。这些寓言式的故事便是一铁门,隔开了猛烈的现实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观看,不伤心神。

行文到此,却不想谈谈书中的隐喻了。正如我开头所言,这些故事中最美的部分在于不把伤疤血淋淋地撕开给人看,倘若让我去做这样的事情,我自然是大不愿意的。

最后说一件趣事。

在读刀尔登的《七日谈》前,从没有读过这位作家任何其他的一部作品。于是他在我心里的标签无非就是:中生代的中国作家、北大毕业,以及住在石家庄。但是书名却是听过的——因为和《十日谈》的名字十分相似,偶然听闻便记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