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图雅:忆中秋——来自80后的回忆

 阿拉善文学 2020-10-03

原创作者:图 雅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忆中秋》

——来自80后的回忆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辛弃疾的担心成了真,连日的阴雨天气让今年的中秋少了“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高高悬挂于深邃与苍穹之间的皎洁。然而,无论皓月是否当空,中秋节的味道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团圆、思念,还有回忆……
今天的国庆与中秋撞了个满怀,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印象中,因为润月,孩提时也有中秋排在国庆之后的时节。

最忆中秋月圆夜,更忆飘满温馨的童年。记得儿时,中秋总是带着温馨与美好,大人们把中秋节称为过“八月十五”,那时候的中秋节虽然不放假,但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却是一年当中的一件大事,每当月圆当空,邻里几家老小就会搬着小凳聚集在院落赏月,大人们聊着天,孩子们在月光下疯跑,跑累了便过来缠着大人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呢,就定定的抬头看着月亮,仿佛月亮上真的有嫦娥、玉兔、广寒宫、桂花树……

我出生在阿拉善右旗,因当地大多数居民多是从甘肃民勤一带迁来,所以一直保留着甘肃的习俗,每到中秋节总要提前做发面“月饼”。我家也不例外,母亲早在头两天就开始醒发面,邻居阿姨们都聚集在院子里,谈论着李家的发面好,醒出来的面不发酸;张家的胡麻好,刚从民勤捎回来;杨家的大锅好,一次就能蒸出一个很大的月饼;母亲则手巧,翻出月饼的“耳朵”好看……于是,女人们到李家要发面,张家拿颜色,错开时间排队在杨家的大锅里蒸月饼,母亲自然是要帮忙给月饼翻出好看的“耳朵”,还用小碗在月饼上面扣一个圆和月牙……

做月饼的程序很繁琐,首先要把发面醒好,备好颜料,常用的有加了盐碾碎的胡麻末,香豆末,红花,薄荷,姜黄。将取好的发面擀成与大锅直径大小的圆饼,在上面均匀地抹上香油,撒上胡麻盐,然后诸如此类,再擀一层,抹油,撒上姜黄末,大致做上六七层,每一层比下面一层略小一点点,最后在顶上盖一层面皮儿,上面再做几个撒了颜料的面花花儿,然后放入大锅。烧火的材料也有讲究,最好是柴火,中间还不可以让火败了,大火蒸一个半小时,松软可口的月饼就出锅了。我最喜欢做的就是加柴火,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火红的火舌舔着黑呼呼的铁锅底,调皮的火苗不时窜出灶膛,大锅里的热气冲向屋顶,香气逐渐散开来,屋子里、院子里,也直勾勾的钻进鼻子里……

院子里谈笑风生,这样好不热闹的忙火上两天,各家的月饼总算都帮衬着做好,就等着中秋夜,月亮升起,献上桌,祭月亮。

中秋那天,我们好不容易熬到太阳下山,哥哥和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们会爬上房顶,要第一时间看到升起的月亮。

终于要献月亮了!父亲在院子里画一个很大的圆圈,然后把又大又圆的月饼、点心(就是现在的月饼,那时叫点心)、各类应季瓜果一一摆好,静等月亮姐姐的到时来。献月的西瓜、水果都是很讲究的,要挑选最大的西瓜,长的端正的苹果、梨等,然后用尖刀切上花芽儿,必要瓜牙错开,每瓣都雕刻的如莲花一般好看。大人们告诉孩子们,这些吃的不能提前吃,要等月亮升起来才能吃,要是先吃月亮就不会升起来,月亮不升起来就会被天狗吃了,被天狗吃了我们就没有月亮了。我们都怕以后没有月亮,所以都格外遵守。

那时候,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哥哥是孩子王,年纪相仿都喜欢凑在我家。记忆最深的是邻居家的姐妹俩,在一个露着大片黑皮的搪瓷盆里养了两条从水库抓来的小鱼,那年的中秋晚上很冷,她们怕鱼冻着,说要不给加点热水,我很热心的把家里的暖壶提来,咕咚咕咚加了半盆开水。第二天,鱼翻了白肚皮……

我们十来个孩子们坐在地上等着月亮升起,那时的月亮好大、好圆啊,大家看着月亮,有的说看到月亮里面有山,有的说看到了嫦娥,有的说看到有云雾在飘,有的附和着说“对对,我也看到了嫦娥”然后问我看到了吗?我嘴里说着“哦哦,嗯嗯……”心里想着,哪儿呀?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到呢?最后还是忍不住搓一把鼻涕问:“嫦娥漂亮不?”“嫦娥冷不冷?”“兔子在哪里?”,有人答“嫦娥是仙女,当然漂亮,她是神仙怎么会冷,瞧,她的兔子刚刚跑了过去”……

如今想来,也真是有趣的很。

不觉中,三十多年过去了,可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还好吗?很喜欢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刻我在想张九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怀?他用这首诗来思念他的妻子,我用这首诗怀念儿时的记忆,想念值得我想念的人,思念我思念的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祝愿家人幸福安康,亲朋好友月圆人团圆!

图雅,就职于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执法局,土生土长阿拉善右旗人,闲暇空余喜欢随心练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