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今...

 信息熵 2020-10-03
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今天吃早饭的时候,孩子的文言文老师在学习群里提问,《画蛇添足》中“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的“赐”能否用“赏”字替代?大块朵颐的孩子立刻嘟囔着说不可以,等他咽完那口之后才说了理由。我认为孩子进步了,懂得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了。现把孩子的答复整理出来:
 
文言中表示给予的词汇有三个:赏、赐、予。其中表示上给下的有两个:赏、赐。“予”可以是上对下,也可以是平等的赠送和给予。
 
“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赐有功也”,也就是奖赏有功的人。“赐”也可以表示上对下,但不问有功没有功。因此“奖赏”“赏罚分明”“赞赏”“赏光”这里的“赏”就不能用“赐”;而“赐死”“赐教”中的“赐”也不能用赏。
 
孩子在群里回复了文言文老师以后,老师又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祠者”因为门客有功劳所以此赏赐给他们酒,这里的门客确实有功劳啊,怎么不能用“赏”呢?
 
这次孩子的回复是在我的指导下回答出来的。“赏”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赐有功也”,这里的“功”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功劳”,《说文解字》中说“功,以劳定国也”,意思是能帮助建国或者稳定国家这样的功绩才算“功”,这是对于国家大事来说的。郑玄注《周礼》中说“事功曰劳”,对某件事情上有帮助才叫“劳”。所以门客应该是有“劳”而无“功”,所以不能用“赏”字。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孩子又懂得了“功”和“劳”的区别。对于“功勋”“功绩”“劳而无功”“按劳分配”这些词语选用“功”或者“劳”的原因,他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孩子的回答令他的文言文老师很满意,但文言文老师提问并没有结束,他又问了第三个问题,这三个字,在语法应用上有哪些区别。孩子下午放学后,整理了一个小时,查了很多工具书和文章才整理出来,还没有发给老师,请大家先帮助过目吧。
 
从语法作用上看,“赏”后面一般接的宾语是“人”,作不及物动词的时候,主语经常是被奖赏的人或其功劳。“赐”则不然,作谓语动词时,前面的主语如果是受赏赐的人,则句式一般是在“赐”前面加“受”字。“赐”的常用句式是“赐+间接宾语(人)+直接宾语(物)”。“予”从语法上看,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带宾语时既可以接间接宾语,也可以接双宾语。
 
 就这篇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就让我孩子查了很多资料,阅读了很多篇文章,又思考了很多。既提高了文言词汇和文言文法的认识,又明白了现代词汇的由来,大大提高了阅读能力,而现代文中的“字”就几乎不值得这样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