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jh 2020-10-03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简简周 / 文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整个美国社会的育儿理念是“碗柜理论”

当时的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能让他吃饱穿暖,存活下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只要妈妈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能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并主张妈妈不要跟孩子太亲密,以免孩子过于依恋母亲,难以独立。

简单来说,有奶就是娘。

另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还提出了“强化理论”,称孩子哭泣时,父母不应该立刻就去抱他,否则就会强化他的行为,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哭鬼。

很多人都对“碗柜理论”深信不疑,即便是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持有类似的教养观念。

当年我坐月子时,就经常会有过来人跟我分享经验:孩子千万不能一哭就抱,否则会成“落地响宝宝”,你一撒手她就哭个没完。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却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婴儿会依恋带给他接触性安慰的人。换句话说,爱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也叫“母爱剥夺实验”

母爱剥夺

“恒河猴实验”堪称心理学依恋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证,但实验过程极其残忍,被用做实验的,是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4%的恒河猴。

哈洛把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从它们的妈妈身边抱走,分别关进各自的笼子里,而他事先在笼子里已经准备好了两个“假妈妈”。

其中一个是用铁丝做的,冰冷坚硬,但上面绑着奶瓶,里面有充足的食物。

另外一个是触感柔软的绒布做的。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刚开始,离开妈妈怀抱的幼猴们表现得焦躁恐惧。

在哈洛的实验记载中,它们不断尖叫,甚至大小便失禁,整个实验室里臭味弥漫。

几天之后,意识到妈妈不会再出现的幼猴,开始把感情转移到假妈妈身上。

如果“碗柜理论”是对的,那么,幼猴就一定会选择那个能够给它提供奶喝的“铁丝妈妈”,但实际上,小猴子们都选择爬到“绒布妈妈”的身上。

它们会不停地抚摸“绒布妈妈”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在它身上来回蹭好几个小时,直到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喝饱了奶又再回来。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哈洛的实验结果显示,幼猴对肢体接触的需要,已经超越了吃奶的生理需要,他甚至说,“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这个说法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很多研究显示,缺少紧密的和充满爱意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甚至生存。

一项针对北美孤儿院的研究表明,即便有良好的食物和医疗照顾,那里的儿童都会有严重的感情和生理失调,而且死亡率很高。

曾经有朋友拿不定主意,问我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寄宿制幼儿园。那个幼儿园收费很高,据说也很有名。

但我给她的建议是,不上。再昂贵、再有名的幼儿园,也比不过每天有机会跟妈妈在一起,感受妈妈怀抱所带来的滋养。

妈妈的拥抱、抚触、亲昵,才是孩子真正的渴望和需求,也是他成长必不可少的养料。

依恋与“坏妈妈”

哈洛的实验还没有终结。

除了接触安慰之外,他还想找到其他爱的要素。于是,他升级改造了假母猴。

一开始,他用两个小的自行车灯充当假母猴的眼睛,后来又给假母猴装上了一个细节更精细的脸。

之前的绒布母猴没有脸,也没有五官,但幼猴依然会不停地亲吻、抚触它。

现在,假母猴戴上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幼猴却无法接受,不停地尖叫、躲到角落发抖,直到研究人员把有脸的这一面转开,小猴子才又重新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显然,幼猴更喜欢它最初看到的模样。哪怕只是一个“假妈妈”,当幼猴与它建立起依恋关系后,就不太容易会“变心”。

接下来,哈洛还想看看幼猴会对假母猴产生什么样的依恋关系,于是又进行了一项更残忍的实验。

他在假母猴的身上装了很多会伤害幼猴的机关,有些会突然喷出冰冷的水柱,有些会刺伤幼猴,但无论假妈妈怎么虐待幼猴,它都不会远离。

哪怕遍体鳞伤,连走路都已经踉踉跄跄了,它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个冷酷的假妈妈身边,试图寻求一点点温暖。

哈洛公开了这些实验录像,让人们看到了幼猴对“假妈妈”的强烈依恋。

他据此得出结论,幼猴会依恋上绒布母猴,而且这几乎和跟真正的母猴在一起时没什么差别。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哈洛和恒河猴实验

这个实验结论在当时很有轰动效应,哈洛也迅速成为令人瞩目的心理学家,并在1958年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后来,哈洛把他的演讲内容以《爱的本质》为题,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上。

那个时候,他坚信,只要有接触安慰,婴幼儿就能健康成长。

爱无能的代际传递

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这些与“假妈妈”一起生活的幼猴逐渐长大,问题也开始暴露。

它们无法与其他猴子共处,有些小猴子甚至还出现了极端的反群体行为,或是各种异常表现,比如不停地摇晃、啃咬自残、自闭倾向等等。

有些小猴子的手臂上,到处都是溃烂的伤口,有一只小猴子甚至还咬掉了自己的整个手臂。

哈洛这才意识到,充满爱的养育,也不仅仅是有接触安慰那么简单。

于是,他又发表了多篇报告,宣布由假妈妈养育的幼猴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

最后,他终于发现,除了接触安慰之外,动作以及与同类的真实互动也十分关键。

“假妈妈”的问题在于,她不会动,也没有办法和幼猴交流。所以,在“假妈妈”身边长大的幼猴,既不会嬉闹游戏,也不会交配。

哈洛的探索没有止步于此。

为了研究这群幼猴长大后会成为怎样的母亲,哈洛又设计了一个更加残酷的实验。

他把这些抵死不肯交配的母猴绑在“强暴架”上,让它们被迫受孕,产下幼猴。

这些刚出生就被迫与妈妈分离,然后在“假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在被迫成为妈妈之后,也表现得爱无能,并且冷酷到底。

有些母猴经常虐待幼猴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有些母猴则对幼猴漠不关心,只有少数看上去“还算正常”。

结论显而易见,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很难有能力做一个称职的抚养者。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为后来的心理学家们研究依恋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实验本身的残酷性也一直被诟病。

同样缺爱的哈洛

哈洛研究了一辈子的爱和依恋关系,且成就斐然,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那么,他到底有个怎样的童年呢?

这个部分能查到的相关资料并不多,他只是曾在传记中提到过自己的母亲。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冷淡疏离,想必哈洛也是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虽然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享有很高声誉,但哈洛的一生过得并不幸福。

他曾多次抑郁症发作,在他发现“假妈妈”养育的幼猴很不正常时,他还开始酗酒。

他在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也是一团糟,他不止一次出轨,还因此离了婚。

有动物保护人士甚至攻击他说,哈洛之所以设计这些残酷的实验,只因为他是个虐待狂。

这样的指责有失偏颇。

无论如何,哈洛的实验结果对于人类的养育研究十分有价值,也指导着后来无数的妈妈、爸爸和教育者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爱。

很多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机构都因此调整了养育方式。

我记得我当初在医院生孩子时,刚出产房,医生就把刚出生的宝宝抱到我身上,让她光着身子在我胸口趴了好长时间。

另外,现在提倡母乳喂养,一方面是因为母乳有更好的天然营养和免疫因子,更重要的是,在哺乳过程中,妈妈所给予孩子的亲密接触和目光注视。

孩子不是吃饱穿暖就能得到足够的爱,也开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只是,这个温暖的结果,却是让很多无辜的猴子承担了不该属于它们的痛苦换来的。据说,很多作为被试的猴子后来都出现了终身难以治愈的精神性疾病。

或许,哈洛更深层的动机,也是想要给自己有所欠缺的童年找到一个答案。

不知道看完这个实验,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资料: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2](美)劳伦·斯莱特(Lauren Slater),《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 者 -

妈妈是什么?一个残酷心理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