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最笨的方法在股市赚钱?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0-10-03

在股市里赚钱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不政府就提醒你:“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还真不是谁都能玩的事,市场上流传:'二平,七亏,一赚'的说法,经过这么多年的检验还真是定律。既然是大多数人亏本,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冲进股市呢?那就是股市是一个公平的竟技场,还真有点类似赌场的意思,很多人不服气,就想做那个“一',大家都想下水一试身手,但是,到最后就知道谁在裸泳。还有就是市场上流传谁谁赚了多少,你邻居,你同事赚了多少等等,听多了,自己自然也想试试。

炒股票,其实是一个误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投资股市,若你进入股市,今天买,明天卖,每天进进出出,追涨杀跌,那你早晚得亏得一塌糊涂。市场上有种说法,机构赚大户的钱,大户赚散户的钱,说白了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因为机构一方面有资金优势,第二都是专业投资者,有技术优势,第三方面他们是分工明确,有研究基本面的,有研究上市公司的,有研究政策法规宏观经济的,有研究股票技术走势的。这些优势叠加,就显示出了专业机构的优势,是个人投资者不能比拟的。再加上现在股票发行都是注册制,大量股票发行,个人投资者根本沒法判断那家公司优劣,所以,选择股票越来越难,很难进行判断。

说了那么多投资风险,是不是个人投资者不能进入股市,不能盈利呢?还真不是,俗话说笨鸟先飞,还真有方法能盈利。

a,选择几只绩优股票,分批分期买入,最好是每月发了工资固定买入,类似于定投买股票。这里也要注意几点:第一,要买几只,不能买一只股票,分散投资,也就是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蓝子里。第二,最好发了工资就买,不要一次性投入。第三,最好选择高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股票买入,最好不要买入传统行业股票。第四,做到股票分了红,拿红利再买入,做到只买不卖。能做到上面几点,能投资个十年八年,相信能有可观的收入,这可考虑人性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一轮牛市上去,你可能赚很多,甚至翻倍,几倍。但是一轮熊市来临,你的市值又回撒不见百分之几十,可能很多人受不了坐过山车的行情,不能坚守,最后功亏一篑。还有一种人,每天都盯着我又赚多少,我又亏多少,这样的人也不适合这样的投资。所以十几年能坚守下来的来不是一般人了。这么多年下来,我就见过一个人这样投资,并且做的非常成功。

老胡,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他合作一个项目,中间大家熟了,知道都投资股票,就聊到他的投资方法。他是第一批股民,九十年代初入市,但他并不炒股票,就是投资,每月发了工资除了家用及日常开支,剩余闲钱全部用来购股票,他一共购买四只,印象非常深刻,深万科,深金田,大冷股份,万向轴承,其中,深金田己退市,不成功,除了深万科,另外两只好像也改名了,老股民应该知道。到了2008年我认识他为止,万科己翻了几十倍,大冷,万向也翻了二十倍左右,他的市值己到四百万左右,要知道在2008年,广州的房价,很好的地段也才八千到一万左右,所以这个市值在当时很可观了。

b,第二笨的办法,可能就是定投基金了。具体方法可参考上面,买四到五只基金,最好买不同基金公司做得好的基金,买投资高新科技的基金,每月固定投入,然后长期持有。利用基金公司的专业性给你赚钱,借鸡生蛋。我原来也是不相信基金公司的,嫌他们赚钱慢,但是拉长时间周期十年八年,回过头来再看,结果基金公司的投资比大多数人都强,收益都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个人投资者,不论你投资技术再高,看盘选股能力再强,但是人性的贪婪很难克服,这个行业又是不能犯错的行业,你那怕有一次重大失误,你前面的成功就毁于一旦,像很多三湘股神,秦楚股神等大都是这样泯然众人。而机构投资者一般是一个团体,他们有他们的投资原则,不像个人总是想一小搏大,什么ST股啊退市股都敢买,相对他们不会犯大错,所以他们的投资还是可以信赖的,这己经是市场证明过的,像这两年行情,市场上百分之八九十个人投资者都亏线,而百分之六七十机构投资者都赢利就是很好的说明,特别是以后注册制的使行,会把个人投资者大量赶出市场,成为专业机构的天下。

c,趋势投资,也可赚钱,这个就不是什么笨办法了,不过你要是懂得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大盘指数技术分析,能判断大盘和个股的转折点,上升趋势买,下降趋势卖,只吃鱼中间,鱼头鱼尾不要,坚守纪律,还是能赚到钱的。前提是你懂技术分析。

投资虽然有风险,只要你找对正确的方法还是能赢利的,在这里,还是提醒大家几个注意事项:第一,不要借钱货款炒股票。第二,不要融资炒股票,因为那不是一般人能玩的。第三,坚持投资,股票其实不是用来炒的,要坚持价值投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