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岁科学家贝时璋养生秘诀

 孙双印 2020-10-03

  ● 高中梅

贝时璋院士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生于1903年,2009年去世,享年106岁,是最高寿的中科院院士。贝时璋先生养生长寿秘诀有哪些呢?

贝时璋在98岁以前居然没有住过医院,也极少用药,可见他拥有的是一流的健康体魄。这应该与他学过生物、学过医学、懂得基本的保健知识是有关的。对于人们询问的养生之道,他回答的是16个字: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度运动,注意营养。

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开始吸烟,但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说戒烟,便彻底戒掉。可见他的毅力是多么坚定。他常说:“学问要比胜似我者,生活要看不如我者;不计较名利就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心情就舒畅了。”还应公平处事:“对人要厚道,不要刻薄对待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做到了这些,“自己认为对得起人了,也就心平气和了,这种较高的个人修养也会使人长寿。”

2004年,在贝时璋家里工作的保姆李妈已到古稀之年,儿子来接她回安徽老家养老。临行之际,贝时璋对李妈说:“你在我家几十年了,对我们帮助很大,我很感谢。你儿子专程来接你,这是他的孝心,也是你的福气,希望你能够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说着他拿出3万元钱,作为李妈的养老费;又拿出2000元,作为李妈母子回家的路费。这让李妈母子和在场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贝时璋强调“自力更生”,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起床后就动手整理卧室与工作室,包括抹净桌椅板凳。夫人去世后,则坚持自洗手帕、袜子和内衣。有人对这位当时年已95岁的大科学家“自洗衣物”有所怀疑,问道:“您洗得动吗?”贝时璋就用力握起问话人的手:“你看我还有劲吧?当然洗得动了!”据说,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种运动,还能让人得到精神的放松。

从贝时璋的家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一趟有3000步,这条路他整整走了40年。年老体衰后不方便出门了,他就在自家室内、走廊、阳台上走走,而且尽可能也走3000步。他每天早晚自由地按摩头部、手脚,活动各个关节。这些,大概就是他的“适度运动”,因为除此以外,未见他参与其他运动的记载。

贝时璋是研究生命的学者,自然熟悉生命的需要,尤其是在饮食营养方面。他的饮食原则是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餐吃少;不挑食,荤素皆用,讲究营养和热量;饭菜只吃熟的、热的,绝不用生冷之品。他觉得食物中的维生素不足以满足身体所需,因此始终坚持每天服用3片复合维生素B和6片维生素C。他的观点是: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对维持细胞重建的平衡有益,也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护和提高脑功能的措施之一。

贝时璋的饮食注意营养,荤素都有,什么营养都不缺。据当医生的大女儿介绍,贝时璋在年轻时就爱吃红烧肉,而且偏爱肥肉,家里餐桌上经常有这道菜,“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道菜的量减少了”。像贝时璋这样爱吃猪肉的长寿老人是并不少见的,人们难道还要对猪肉畏之如虎吗?

贝时璋曾经这样说过:“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看书看得出神,旁边有人叫也听不见;实验做得津津有味,把时间也忘了。”然而,这些只是“科学书生”的一面。由于科学家们学识广博,素养甚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兴趣爱好也是多种多样的。

贝时璋就对京剧艺术很着迷。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去剧场听戏,梅派的《贵妃醉酒》和程派的《锁麟囊》是他的最爱,真是百听不厌,有时自己还会哼上几句。对有功底的年轻演员,他也不忘费许,而且记得他们的名字。

贝时璋留学时期开始对德国古典音乐感兴趣,他熟悉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的作品。回国后,他家的老式唱机里也经常流淌出《蓝色的多瑙河》和《天鹅湖》等乐曲。他认为,欣赏京剧和音乐有利于健脑益智。

贝时璋还是中国科学院书法协会的会员,而且曾用自己的“科学艺术,相得益彰”的书法作品去参加展览。贝时璋也常欣赏画作。一次,有位知名画家赠他一幅《红梅图》,回家后立即将之挂于客厅的南墙,反复对之观摩。他对晚辈说道:“梅花只可以向上,不可以向下。”问之缘由,他神秘地笑答:“向下者,倒也。倒梅即倒霉了。所以画家不会画倒梅,更不会将此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