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治工业发展之殇

 文野 2020-10-03

长治纵横 白水

长治工业之殇

纵观长治市工业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初期主要是以军工为主,是一个绝对服务于军工生产相对单一的工业化过程,实现了有无的问题。第二个是以军工为牵引,带动和辐射其他民用工业起步阶段。第三是以轻工业为主全方位发展,实现了“小而全”的综合发展过程,也是长治市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第四是以煤焦发展为龙头,相对单一、畸形繁荣的过程,也是造成长治工业“一煤独大”积重难返的伤痛阶段。第五个是一个提质增效、转型发展阶段,也是长治工业今后发展的基本线路。总之,长治市工业发展之路,既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面开花之辉煌,也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面溃败之伤痛;既有独享资源优势之繁荣,也有断崖式崩塌之落泊。真可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截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长治市除石圪节煤矿(有一定的规模)及部分手工作坊外,几乎没有工业。长治解放后(1945年),晋冀鲁豫部分军事工业奉命迁至长治,如1947年迁至故县的故县铁厂(长钢前身),1945年迁至南石槽的兵工二分厂(淮海厂前身——炮弹厂),迁至黄碾安居的兵工四分厂(惠丰厂前身——引信厂),还有附城及分布长治周边的机加、化学、火药等分厂,形成了军工生产配套的冶金、铸造、机械制造、化工等相对完整的军工生产链。军事工业的进入,给长治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以农耕为主的地方带来了全新的工业化。1952年,长治军事工业进行了整合,合并为342(淮海厂)、304(惠丰厂)、307(晨光厂,后迁至南京),特别是1956年至1958年,兵工企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建设,新建和完善了了厂房、水电、设备及住宅、医疗、电影院、商贸等生活福利设施,不仅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生活、商贸等多方面的便利,还招聘了大量的工人,使部分曾经世世代代“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这个阶段,长治工业化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中,从初级化到规模化,形成了以军工生产为龙头、比较单一的工业生产态势。

长治军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长治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长治工业化进程。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长治市在军工企业技术、物资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一些像轴承厂、缝纫机厂、锻压厂等工业企业,完成了长治工业的初步布局。应该说,这个时期,长治工业化发展还是比较薄弱和单一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长治工业步入快车道。1965年,国家三线建设太行锯条厂、543厂等入住长治,1966年至1970年文革最初也是最乱的几年,长治经济全面瘫痪,动乱带来的是就业困难、物资短缺、民不聊生。为解决这燃眉之急,长治市按照国家的有关精神开始上马一些关乎民生的企业,其中集体企业(二轻局或手管局)最多,这些企业的目标主要是满足本地的需要,规模都比较小。这些企业的兴起,对于解决待业青年就业,满足长治地区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小而全”的工业布局。相继形成了包括棉纺、服装之类的“针织厂、色织厂、棉织厂、线带厂、漂染厂”;化工类的“市化工厂、回化厂、金星化工厂、卫星化工厂、合成化学厂”;农业生产资料类的“市化肥厂、磷肥厂”;机械制造类的“淮海机械厂、清华机械厂、惠丰机械厂、粮食机械厂、矿山机械厂、工厂机械厂、锻压厂、液压厂、模具厂、仪表元件厂”;医药类的“太行制药厂、市制药厂、市中药厂”;生产、生活类的“自行车厂、缝纫机厂、无线电厂(后生产电视机)、衡器厂、轴承厂、橡胶厂、电缆厂、洗衣机厂(开头生产过电冰箱)、灯泡厂、防爆电机厂、拖拉机厂、机床厂、电厂、自来水厂、水泥厂;冶金、开采类的“长治钢铁厂、石圪节煤矿、五阳煤矿、王庄煤矿”;食品、副食类的”综合食品厂、东关食品厂、利民酱菜厂“;建筑类的”市建筑公司“。集体企业(手管局企业)“陶瓷厂、电瓷厂、开关厂、油漆化工厂、太行锯条厂(省二轻局)、汽车配件厂、螺钉厂、第二机床厂、工艺美术厂、木器厂、毛皮厂、磁性材料厂、广播器材厂、电池厂、锁厂、东风钢铁厂、东风建筑公司、预制厂、鞋帽厂、服装厂、童装厂、童车厂”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制造体系。

应该说,“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对于恢复长治市的经济,解决就业,满足人们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当年,在全国除了有数的几个大城市外,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链的城市是不多的,小小的长治市不能不说是当代的一个奇迹,这也是长治人至今引以为豪的最大资本。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一批如漳泽电厂、山西化肥厂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长治,同期街道办工厂、厂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更加丰富了长治的工业体系,长治市工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兴起,长治市“小而全”的工业模式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规模小、生产制造方式落后、生产经营模式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弊病暴露无遗。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与市场紧密关联的企业,几年的功夫几乎全军覆没,就连闻名全国的名牌企业“海棠牌洗衣机”也未能幸免。落伍的产能、封闭的经营理念和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是长治工业瞬时崩塌的根本原应。同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长治的煤焦产业迅速崛起,国有的、村办的、民营的一拥而上,真此乃“东方不亮,西方亮”,一夜暴富的煤老板满街都是,长治市工业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繁荣。

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能源的供给的政策是“统购统销”,守着金饭碗的山西人为此并没有过上富裕的日子。21世纪初,国家调整政策,允许煤焦企业可以自销一定比例的能源产品,为此,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赚的苯满盆满,有钱了的长治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期,正月十五闹红火、看灯都在南三厂,后来转移到了潞矿,足见煤焦企业当年的辉煌了。

2010年开始,由于长期以来能源的无序开采,产能过剩,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些煤焦企业效益开始下滑。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开始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调整,煤焦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始实施“关、停、并、转”改制,长治市“一煤为大”的畸形工业结构积重难返,瞬时跌入谷底。近年来,长治工业发展在结构性调整和转型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在新能源、煤化工、高新产业、制药等产业上有了新的突破,这无疑是在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对于推动长治今后的重新崛起是个好的开端。

纵观长治市工业发展的历史,真可谓是起起伏伏,亦喜亦悲。既有计划经济时的有序发展,又有市场经济时的无序竞争;既有遍地开花的的辉煌,也有一煤独大的阵痛。“小而全”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却也夯实了长治市工业的基础;观念落后、固步自封的运营模式又使这个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丧失遗尽。“知耻而后勇”想必是每个长治人的企盼,但胸怀大略、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才是成长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