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照秋夜

 济宁文学 2020-10-03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明月照秋夜

作者:鲁先圣


有多少游子,在这个明媚的夜晚,借当空明月让思乡的思绪尽情流淌?又,有多少好友,借了这一轮明月,对酒当歌?有多少诗人,就着这皎洁的清辉,吟咏起缠绵思乡的诗句?又有多少情侣,正望着明月,千里寄相思?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月亮最圆,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吟咏中秋明月的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主要传统节日。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惯,民间百姓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祭月逐渐演变为赏月,刻板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节日。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最为繁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吟月的名篇。宋代以后,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更为丰富至今各地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君臣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最为有趣。到了中秋之夜,人们会在三个石孔中放上明亮的蜡烛,然后把每个潭的五个洞用玻璃纸糊上,这个时候,每个潭的五个洞犹如五个月亮,加上反射到湖中的五个,就变成了十个月亮,三个潭的加起来就变成了三十个月亮,连同天上的月亮和反射到湖中的月亮,西湖中就出现了三十二个月亮交相辉映的自然奇观。

中秋节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的杨光辅也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和现在没有什么差别。

中秋拜月,还有一个浪漫的故事。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国王在月光下见到她,发现她美丽出众,就立她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千百年以来,人们赋予了月亮许多美丽的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把月宫描绘了美丽浪漫的美好世界。月中嫦娥,是以美貌著称的,所以人们形容女子的美丽常常说“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月照秋夜,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一分浪漫,人间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作者简介:

鲁先圣,《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杂志签约作家,龙源期刊网签约专栏作家,十一五课题文学专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在政府机关工作,后在《山东青年报》《联合日报》任职多年,现居山东济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