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为何离不开90岁的全山石

 新用户45716579 2020-10-03

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典藏尼古拉·菲钦作品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10-25 - 2020-03-20

展览机构:全山石艺术中心

开放时间:10:00-20:00

展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之江江涵路10号

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典藏尼古拉·菲钦作品展+澳大利亚画家杨鸣山(Leonid·M·Vasin )百幅油画风景写生展开幕式现场。展览于2019年10月26日正式对观众开放,将持续至2020年3月20日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观看菲钦的《穿粉红衣裙的女士——娜塔莉娅·波达勃尔斯卡娅肖像》

展厅现场

《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近在咫尺,笔触恣意,画意纵横。虽隔百余年,画中人依然如有呼吸般鲜活生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一看,哇了一下。立刻摘下眼镜,凑近细看。

画中女孩,是菲钦的学生:娜塔莉娅·波达勃尔斯卡娅(Natalia Podbelskaya)。那年她刚十八,恰青春激荡,风采无华。菲钦眼光独到,准确抓住其挽发、扶席、舒展之无拘姿态,挥洒且略带抽象的笔触近乎写意,人物脸部却细腻刻画,粉红色调交响激荡,充分体现了油画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

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典藏尼古拉·菲钦作品展现场

另一个展厅,则是百余幅杨鸣山袖珍风景写生作品,技法娴熟,意境超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这批作品非常精彩,既有西方绘画的光彩又有东方文化的细腻。

杨鸣山是混血儿,6岁前都生活在俄罗斯,后随父母亲回到中国新疆定居。此后,热爱绘画的他一路高歌前行,学生期间作品就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奖。这是个真心热爱画画的人,虽遭遇种种限制,却一直安贫乐道,埋首创作,其油画语言纯熟,色彩明亮,并有浪漫抒情之风。惜时代大潮无情前行,他最终选择移居澳大利亚直至2016年因肺病去世,享年84岁。

澳大利亚画家杨鸣山(Leonid·M·Vasin )百幅油画风景写生展现场

2019年10月25日,全山石艺术中心迎来双星展: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典藏尼古拉·菲钦作品展+澳大利亚画家杨鸣山(Leonid·M·Vasin )百幅油画风景写生展。展览于26日正式对观众开放,将持续至2020年3月20日。“在他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最后都离开了故土,侨居他乡,但是待离去后,他们的艺术回到了祖国,深受祖国人民的热爱,我想,这就是艺术不灭的魅力。”许江说。

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典藏尼古拉·菲钦作品展

主办单位:浙江全山石艺术基金会;

承办单位:全山石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澳大利亚华裔画家杨鸣山(Leonid·M·Vasin)百幅油画风景写生展主办单位:浙江全山石艺术基金会承办单位:全山石艺术中心协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

就在展览开幕的前几天,“全山石——中国油画语言的深度建构”研讨会现场,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就表示自己每每看到全老师的作品都会想起全老师的为人以及他对中国油画事业辛勤付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更直言全老师是留苏一代的佼佼者。近年来以全山石研究中心为平台举办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好展览,把最好的西方油画介绍到中国,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高品位的语言视域。如此高质量的作品集中起来展示,其所勾连的不仅是一般的美术史阅读,而是中国艺者的个人生命史的阅读,在这种层面上,某语言研究的深度将不言而喻。

2019年10月22日 全山石——中国油画语言的深度建构”研讨会现场及嘉宾合影(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这是全山石再次推动油画本土行之举。管它当代艺术如火如荼或水深火热,全山石都心无旁骛投身油画,致力其本体语言在中国的发展与创造。正如他在“全山石——中国油画语言的深度建构”研讨会上所言,他希望持续发挥全山石艺术中心的力量,将油画作为艺术中心研究力量的核心,进一步推进中国美术学院,乃至中国油画的发展。

其实,这就是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为何离不开全山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献给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全山石先生最好的礼物。

全山石

开馆五年后再迎菲钦

《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是菲钦在1912年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菲钦式油画”的范例。除此,菲钦还为这位女孩画过另一幅穿黑衣的肖像画,也非常成功。

菲钦是一个踏踏实实生活的人。

他热爱工作。在校任教期间,曾任工作室主持人、教务长及美术委员会主席等职,每个位置都尽职尽责。教学中主张直观、示范教学法,重视造型基础训练,重视写生,注重对学生创作才能的培养。

对自己的小家庭,他眷顾万分。兢兢业业在喀山美术学校工作的菲钦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爱人。校长贝尔科维奇的女儿阿列亨德拉(Alexandra)与他在共同交往中相互吸引。1913年,二人结婚,翌年生下可爱的女儿伊雅。

最核心的,则是对艺术充满激情。菲钦作画时动作迅速,主张大处着眼,把画画看作一个整体来主宰而非拘泥局部而凑合成画。一来一去的感情投射与高超技触动灵魂,笔下人物好像脱离了肉身凡胎,线与面水乳相融,如同生命的典范,在画之上构筑另一个世界。在他的画前,观众往往会忘记技法,只能感动。

(俄)尼古拉·菲钦《青年》,土纸上木炭,46 x 34.3cm

(俄)尼古拉·菲钦《戴耳环的巴厘岛女孩》,土纸上木炭,42.6 x 34.9cm

(俄)尼古拉·菲钦《穆里尔·德雷珀》,土纸上木炭,42.9 x 33cm

(俄)尼古拉·菲钦《男子——威廉·伦道夫·赫斯特肖像》,土纸上木炭,44.5 x 35.6cm

(俄)尼古拉·菲钦《年轻女子》,土纸上木炭, 42.9 x 34.9cm

这时的菲钦堪称人生赢家:温暖的家庭、稳定的工作、旺盛的创作欲望及平和的创作氛围,再加上年龄的增加、思想的成熟,艺术表现手法的娴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粘结在一起,让菲钦再次进入创作高潮期。

这阶段,他创作出大量出色的肖像作品,佳作频出:《瓦里娅?阿多拉茨卡娅肖像》(1914)、《萨波日尼科娃肖像》(1916)、《画家的母亲——帕?勃?菲钦肖像》(1916)、《女儿肖像》(1917)、《我的父亲》(1918)等,这批作品大多富有生活气息,并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表现手法,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俄)尼古拉·菲钦《黑衣女士——阿列亨德拉·贝尔科维奇肖像》,布面油画,88.9 x 81.3cm

(俄)尼古拉·菲钦《红发绿衣女子肖像》,布面油画, 61.6 x 50.5cm

(俄)尼古拉·菲钦《年轻女子肖像》,布面油画,80.7 x 71.1cm

(俄)尼古拉·菲钦《作家——尼古拉·伊科拉耶夫·雷诺夫肖像》,布面油画,76.2 x 63.5cm

早在1910年菲钦参加国际展览时,纽约《晚邮报》就曾公开发文说:“菲钦具有准确的观察力和引人注意的情感力量,是典型的真正俄罗斯人的特征……菲钦的艺术中充满了那么深沉、富有含义的真诚和无可非议的技法。”而鉴于他在艺术上的高造诣,1916年,菲钦被选为俄罗斯艺术学院院士,这是一个来自官方的极高肯定。

(俄)尼古拉·菲钦《穿粉红衣裙的女士——娜塔莉娅·波达勃尔斯卡娅肖像》,布面油画,115.6 x 88.9cm

关于《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这幅画的后续流传,全山石先生有专文论述:

1913年,菲钦在德国卡内奇学院的年度展览中展出了他的《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娜塔莉娅·波达勃尔斯卡娅(Natalia Podbelskaya)》肖像画,与慕尼黑象征主义运动创始人斯丢克(stuck)的作品《莎乐美》在同一展厅展出。二年后,这幅《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在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中与夏凡纳、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大师们的作品一起展出。当时著名的理论家Eugen Neuhans描述这幅作品时说:“这是一幅具有非常高超技艺水平的作品,对画面能够以如此把握对象,且具有生命力,这只有极少数的画家具有这样的水平,是一幅大师的作品,我对这幅画特别的钟爱。”匹兹堡的收藏家斯梅尔(Stimmel)参观展览后马上买下这幅画。1919年,这幅《穿粉红色衣裙的女士》又在“达拉斯的首展年度当代国际艺术展”中展出。1923年这幅作品与菲钦另一幅1912年创作的《年轻女士》的肖像,一起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俄罗斯油画与雕塑展”中展出,以后也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菲钦个人展览中展出,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

1923年,多方综合因素影响下,菲钦决心接受纽约艺术学院任教聘任暂居美国。没想到,直至1955年10月因病辞世,魂葬他乡,他再没回国。

为进一步对菲钦绘画进行研究,时隔五年,艺术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又挑选了美国西雅图弗莱美术馆藏中菲钦最精妙的油画肖像和素描肖像作品展出。通过这些作品,观者可充分感受菲钦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传统,而这些思想和传统是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永恒的坚实基础。膨化零食食品www.dcsc2016.com

“天涯芳草”杨鸣山

相对菲钦在中国油画圈的高人气,杨鸣山似乎少为人知,甚至油画界业内人士也极少知晓。其实,他是澳大利亚著名油画家,美术界国家级评委和著名油画家之一。

杨鸣山

对于他,全山石先生亦有完整描述:

杨鸣山的父亲叫杨云阁,祖藉在中国山东,当年侨居在俄罗斯莫斯科,娶了个俄罗斯妻子安娜·瓦辛。杨鸣山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1939年,六岁的他随父母亲回到中国新疆定居,因此从幼年时期起他就生活在乌鲁木齐,受教育于乌鲁木齐,毕业于乌鲁木齐一中。由于杨鸣山从小喜爱绘画,很有艺术天赋,所以中学毕业后马上考入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有幸遇上呂斯百老师的指导,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升华 。在学生期间,他的作品就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奖。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杨鸣山调入新疆艺术学校美术系任教,回到乌鲁木齐。文革中由于种种误解,他遭受到批判、冲击,许多作品被毁。有幸留下的几张小幅油画在文革后期拿到北京,在小范围内展示观摩,受到业内人士赞赏

杨鸣山于1979年移居澳大利亚直止2016年去世。杨鸣山在新疆工作了40多年,却很少有人知晓,可是到了澳大利亚却受到广泛的美誉和尊敬。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并在澳大利亚风景画大赛中荣获金奖,成为澳大利亚著名油画家之一。但杨鸣山和过去一样依然埋头作画,为人十分低调。在澳大利亚他的寓所里,存放着几千幅他的油画写生作品。由于他对新疆的眷恋和深厚的感情,在离世前,他把自己的部分作品赠送给新疆自治区美术馆,有部分作品赠给新疆克拉玛依政府,在那里建立他的一个美术馆以此留念。

其实在决定移民前,杨鸣山曾在中央美院某工作室举行小型画展,社会反响强烈。央美时任院长吴作人看了作品后挽留杨鸣山,希望他能来中央美院任教,但其时杨鸣山已决定移居澳洲,吴作人感叹之余挥笔为他题下四个字:天涯芳草。

杨鸣山先生自画像 创作于2020年

“杨鸣山这个光辉的名字,能为广大艺术爱好者、艺术家及普通群众了解,完全是人们看到了他那一幅幅宝石般闪光的精彩作品的结果,没有任何非艺术因素的作用。他的作品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灵魂的净化及心神的安宁,从而产生了对他的热爱与尊崇。”杨鸣山当年同事、甘南籍油画家陡剑岷(原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说(此段文字节选自《画刊》)。

2020年,杨鸣山被授予“克拉玛依市荣誉市民”称号,克拉玛依还建有一座杨鸣山美术馆,收藏展示着他的不凡艺术,成为克拉玛依对外艺术交流的窗口,推动新疆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澳)杨鸣山 宁静的余晖

如说菲钦的人物写生是挚情的投入,那杨鸣山的风景写生则是境遇的构成。其人宽厚、执著,热爱生活。他把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情景记录下来,以美的艺术净化人们的心灵。用简练的艺术语言、多样的色彩调子、娴熟的油画技巧、咫尺大小的画幅,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记录大自然动人的瞬间,抒发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这种真诚、真实的写生方式很值得重温。

在菲钦和杨鸣山的笔下,写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对象的创造性转化和内心的激情赋彩。在他们的作品中隐含着他们各自命运的起伏跌宕,流动着个性情绪的婉转绵延。

全山石希望,通过这两个展览让观者重温写生的真趣和况味,不仅带来油画本体语言美的享受和认知,也希望给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油画带来一些启示。

部分展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