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中华民族真正的人文始祖

 云锦居士 2020-10-03

我们总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这似乎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就在金沙江边的亚热带丛林里采食榛子,四十万年前北京人曾在周口店用简陋的石器狩猎,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也曾在龙骨山上穴居烧烤,但那毕竟只是考古学家翻山过岭、穿越时空呕心沥血的杰作。因他们所处的年代太过久远,其生活的状态全都湮没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在后世文字记录的华夏文明里,难以找到直接清晰的传承关系。

与西方多数民族敬神不同,我们华夏民族大都有着浓浓的敬天崇祖情节,非常讲究认祖归宗,祖先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现在,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习惯把黄帝和炎帝当作人文始祖,还以'炎黄子孙'自居。单从字面上说,就是我们都是神农氏部落和轩辕氏部落的后裔。虽然早在春秋左氏《国语》里就有类似说法,但'炎黄子孙'真正广为流传,则是近代满目疮痍的祖国在面对民族危亡争取独立之时。不过,溯本求源,从更科学更严格意义上来讲,或许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因为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新成果综合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源流关系的角度,还是从对中华文明开创的历史贡献来看,中华民族真正的人文始祖非伏羲莫属。

'三皇五帝'一说,自古有之,尽管具体所指众说纷纭,不同时代的文献对'三皇'的记载也不尽相同,在神话传说中更是把他们描写得光怪陆离,神乎其神,但现在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三皇',是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排出的演进世系:太昊帝庖牺氏(即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即轩辕氏)。

伏羲—中华民族真正的人文始祖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释文

伏羲之名,始见于战国典籍。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珍贵文物(楚帛书)。这幅长方形的丝织品上记录的内容非常芜杂,有彩色神像,阴阳五行等思想,还有类似'题记'的文字。其中《周易·系辞》篇中就有伏羲观象制器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遗憾的是,这件珍贵文物,长期流落海外,现存放在美国华盛顿的萨克勒美术馆,成为了该馆的'镇库之宝'。

远古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尚未成形。所谓'三皇五帝', 并非真正的'帝王',仅是远古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属于追尊君主一类。《周易·系辞》说伏羲'王天下',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伏羲不仅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而且当时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雏形。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在《日者列传》中引司马季主之言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但《史记》将黄帝作为上古历史的开端,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只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没有对伏羲的世系进行系统研究。

稍晚的西晋人皇甫谧,著有一部《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和事迹的史书,上起三皇,下迄汉魏,记录了许多《史记》和《汉书》缺而不备的史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存的《帝王世纪》共十卷,其第一卷就是从开天辟地一直记叙到三皇时期。

纵观伏羲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居于各自的时代环境和学术条件,运用当时所能利用的方法,依据发掘的新材料,结合正史野史和各地伏羲信仰的风俗进行梳理开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近代研究伏羲第一人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他应用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理论,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田野材料,把有关伏羲的古代文献与民间传说、民俗材料融会贯通,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经典名著《伏羲考》。

或许单凭个人单打独斗探索久远的历史力有不逮,存在各自为政,闭环研究,缺乏系统等诸多不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96年我国启动了'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人文和自然科学12个专业,200多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于2000年公布了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这个年表把中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虽然这个年表并非尽善尽美,受到了部分'怀疑一切'的极端'疑古派',特别是一些对东周以前的中国史都持怀疑态度学者的诟病,但毋容置疑,它确实代表了当代最高研究水平,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2001年,我国又实施了'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项目单位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以考古发掘六大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襄汾陶寺等)为获取资料的主要手段,初步勾勒出了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揭示了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进入'古国时代'。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史。根据'探源工程'不久前结项的四期研究成果,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也进行了修改。

《周易》和《史记》均言伏羲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生活在夏商周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距今8000至5000年。在他之前,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其生活状态与野兽并无太大的不同。因伏羲治世,文明的曙光逐渐驱散笼罩在他们头上蒙昧的迷雾,华夏古文明的画卷才得以徐徐开启。只是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其历史只能口口相传,后世的追述也非常简单零散,甚至自相矛盾,更由于这些追述,缺失考古资料的佐证,让人难以信服。所以,上古祖先伏羲总让人感觉扑朔迷离,上古史的研究也举步维艰。这就像南宋罗泌《路史》中所言:'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

伏羲—中华民族真正的人文始祖

甘肃大地湾遗址复原模拟图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变。伴随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深入发掘,开始将我们的视野从5000年前拓展到了8000年前。不仅确凿地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且在将大地湾遗址与伏羲的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和田野资料进行对照梳理,从不同侧面对伏羲进行考证时,还进一步实证了伏羲确有其人。正如世界著名考古专家、文明起源'三标准'的提出者、英国剑桥大学格林·丹尼尔教授所说,大地湾遗址'将会改写中国史前文明的年代和地域'。

为此,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著名作家周宜兴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了'中国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础上,可向前推3000年左右'的观点。

《庄子·缮性》中说:'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所以,伏羲自古就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不过,伏羲的至尊地位,在三国之后慢慢开始发生改变。三国时期,道家的阴阳学说和玄学盛行,徐整还著有一本名叫《三五历纪》的书,盘古开天的传说影响至今,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宋朝时,伏羲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被挤出了'三皇',降为'五帝'之一。到清朝时,伏羲的地位虽有所恢复,但无奈世人心中积久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清朝至民国期间,面对列强侵辱,'炎黄子孙'更是成为了海内外华人搁置民族芥蒂、构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符号,一面旗帜。黄帝炎帝的地位无形中再次得到了强化。

实事求是地说,'三皇'对人类的发展进步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比较而言,厥功至伟的是伏羲,而不是黄帝和炎帝。

在《史记》中,黄帝与炎帝是同时代的人,有'炎帝侵陵诸侯','黄帝败炎帝于阪泉'这样的文字。从源流的角度来说,黄帝较伏羲晚了1000年左右。

伏羲所处的时代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不仅创立了渔猎方法、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原始车,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开创了教育的先河,他借助神权教化先民,推行君子之道,始制嫁娶,重视人伦,画八卦造书契,制甲历定四季,作干戈行武功,尝百药制九针,筑屋庐始定居,以龙纪官统辖八方,灼土为埙,斫桐为琴,开创了中华古文明的崭新篇章。尽管一千年后黄帝也创制过文字、医药、蚕桑、舟车,炎帝曾教民耕种、首辟市场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远不及'上上圣人'伏羲开创性贡献的影响。

古代文献卷帙浩繁,但有关伏羲创造中华文明的记载却非常简略,加之缺乏考古实证,致使学者们对伏羲时代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半信半疑。不过,相信随着以甘肃大地湾为代表的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深入发掘,透彻研究五个不同文化时期地层堆积中的遗存和遗物,以及史前聚落的发展演进过程 ,一定能穿透迷障,正本清源。伏羲文化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在时空上高度重叠的史实,必将让我们从源头上对中华文明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或许到时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仅是'炎黄子孙',更是'伏羲后裔'。

参考文献:

闻一多《伏羲考》

吴海文《中原古代文明起源新解——从伏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谈起》

周宜兴《伏羲在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的地位》

伏俊琏《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余粮才、芦兰花《二十世纪以来伏羲研究概述》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