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红木杯” 浣花文学奖征文散文组 | 陈显明:求索不止学屈原

 香落尘外 2020-10-04

“中原红木杯”

文:陈显明 /图:堆糖 

我的少年时期,正逢文革浩劫,当时这批判那讨伐,优秀传统文化一片凋零。仁义、慈爱、忠贞、诚信、孝悌等等,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封、资、修”,只有地富反坏右与工人、贫下中农之间的斗争,只有造反与批斗横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心灵的虐杀与摧残……那时各类学校,读的教科书,语文课多是反映“形势大好,不是小好”的通讯报道;数理化压缩为“工基”课、“农基课”,思想教育则统统是宣誓仪式或大批判活动。在中学任教的父亲看到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启蒙教育,忧心如焚,又“贼心不死”,便偷偷在家给我增加学习内容。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我便死读硬背一些艰涩难懂的古董,诸如《论语》、《诗经》、《史记》等等。囫囵吞枣,大多数不解其意。父亲说,不要急于求成,读这些书,装在肚子,慢慢理会,读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后来,父亲教我读《楚辞》,我兴趣浓厚了些,很快就能背诵父亲传授的《离骚》《国殇》《橘颂》等。父亲听了我的背诵,就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先讲屈原生活的时代的战国七雄,然后细讲楚国的轶闻趣事,再讲在我们四川东边三峡尾部有个叫秭归的地方出了个大诗人屈原。每讲一则,都会告诫我要像古人说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知道这些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要活得像模像样的,就要像屈原那样,心里和行动上都要把祖国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益于国家的事情。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比较穷,长大后就要做些让社会富起来、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的事情。骨头都要长得像屈原那样硬硬朗朗,不要随意去奉承别人,更不要低三下四去讨好别人。对他人的长处,要恭恭敬敬学习,对他人的短处,要诚心诚意提出来。比如屈原具有远大的理想,学识又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当了官后,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有了父亲的教导,他再给我讲屈原的其他作品时,我就容易理解了。

少年时代读书难、学传统文化不易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父亲也不为我读屈原担惊受怕的一页翻过去了。恢复高考时,父亲病了,家里供我读书十分困难。父亲还是借钱支持我复习,报考上大学时,父亲拖着枯瘦如柴的身体,利用星期天挑菜到城里叫卖,替我筹集学费。我和母亲劝阻他。我以不参加考试相威胁。父亲说:你老汉读高中时,碰上大跃进,学校停办,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抱憾终身。现在政策好了,机遇光顾了你,你还不牢牢抓在手中,还不好好读书?我给你讲过。屈原报效楚国,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你不去读书,哪来本事为国家干好事情?别担心你老汉。这点病痛,我还能撑得住。我想到,上大学,是了却父亲的心愿,也是回报父亲如山的大爱,我再拒绝,太残忍了,便参加了高考。到大学报到时,父亲给我的背包里塞了满满一袋有关屈原的书。我说都翻烂了,不用那么多吧。父亲斥责我:你以为你能背诵几首屈原的诗,就了解屈原了?你就是读一辈子,也只能学点皮毛。比如屈原的爱国精神,比如屈原做事的光明磊落,比如屈原为人的傲然骨气,比如屈原眷顾乡梓的情怀,比如屈原经世治国的才能……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

上大学期间,我学的是建筑专业。虽然我是来自僻野荒岭的学生,身上的黄泥巴还沾满衣襟,腹中的红苕味道还很浓,没有屈原那样高远的志向,更不想“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想通过完成大学学业,挣钱孝敬父母,养活自己,但还是暗暗自许:做一个像屈原那样坦坦荡荡、正直善良、有所作为的人。因此,闲暇时,还是泡在图书馆里读屈原。

读史实,我了解到屈原面对的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楚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境地。屈原为了实现他的“美政”理想,不怕打击,坚持斗争,宁以身殉,绝不妥协。在《离骚》中,他根据“美政”的要求,借用对尧舜禹汤等先王的称颂,来表达“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顾”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屈原热爱楚国,渴望在楚国实施“美政”,“初既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因此,他的“美政”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屈原并没有放弃初衷,他努力上进,芳洁自持,始终如一。他耿耿于怀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楚国的前途。“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坚持在楚国实施“美政”,可是楚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屈原怨恨楚王的昏庸,同时又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昏聩的统治者身上。“美政”的理想终于幼灭,于是他投江以明志。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他鲜明的政治理想和强烈的爱憎感情。有的是喷薄欲出,慷慨激昂;有的是托物陈辞,比兴达意。尤其突出的是,他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天下地下,四极八荒,任其驰骋。他把风云变幻等自然现象,虬龙鸾凤、香花美草,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各种人物,都用来为他服务。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充分突现了他为实现理想而始终不渝的抗争精神。他用丰富多彩的比喻描绘各种形象,以带有戏剧性的情节来反复抒情,还有奔腾浩瀚、昂扬激荡的文风和旋律,来表现他卓尔不群、高标挺拔的人格。

读屈原的作品,我逐渐感受到他所有浓墨重彩抒写的悲愤、惆怅、失意、彷徨、悲慨、伤痛、眷念,都源于他忠贞本性、高峻情致,源于一个丰赡充实、才华四溢、充满浩然之气的胸襟,一种高大至善的人格。屈原表现出千古独绝之忠,正如王夫之说的:“往复图维于去留之际,非不审于全身之善术”,“既达生死之理,则益不昧忠孝之心。”

大学期间的一个假期,获得了到参加武汉一个杂志在神农架举办的一次笔会,我高兴极了,借机出川,到三峡,到屈原故里看看。我溯香溪而上,轻轻走,慢慢看,细细想,行走在秭归青山绿水间,盘桓在蜀鄂交界之处,流连于浩浩荡荡的长江畔,寻觅屈原的足迹,倾听乡民讲述屈原留下的故事,悲悼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感动屈原的爱国精神。虽然行旅匆匆,但屈原的形象,久久难以抹去。屈原的精神浸入骨髓。

我在参观屈原祠时,边看史迹、遗存边思考:秭归这个地方,屈原诞生前,甚至他沉溺投汨罗江自尽后一段时间,秭归并非是“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地方,屈原之前,也非历史文化名邑,出产也不丰富,只因他去世后,秭归才因屈原“显赫”起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孕育了屈原高尚情操、伟大人格呢?思来想去,结合到屈原的作品,我想到的是:屈氏家族弥久益坚的世族文化对屈原思想的熔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氏族、宗族、家族的起微转显、或由盛趋衰,对这个家族后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虽然古人对簪缨世家、豪门右族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普遍性的说法,但由于在特定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积累,包涵文化素质、精神以及各门类技艺的积累,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丰厚、渊源不绝。加上家庭教育、师承灌输,即耳濡目染的熏陶、庭教的耳提面命养成的风流儒雅、彬彬有礼、遗风余绪,自然不容易“五世而斩”,有的还会因师承、家学的影响,繁荣着地域文明、家族文明。屈原就是在这样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陶冶下成长起来的。屈原说他是“高阳”之“苗裔”,是楚王氏族的一支。屈氏家族,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尽管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屈原自己在《九章惜颂》中也说“忽忘身之贱贫”,但他的家族仍然在秭归一带是十分显赫的。因此,他的父亲伯庸看到他生辰不凡,给起了个好名字,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这说明,屈原的父亲从楚王氏族这一高贵血统出发,寄希望屈原以后能大鹏展翅,为国效命。

除从家族文化的熏陶角度讲,屈原受“血脉”的传承基因影响之外,还有什么影响了他人格的形成呢?我想应当是秭归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屈原故里在长江边,面临大江的宏阔,赋予了屈原情系苍生、心怀天下的治国理想。万里长江,从远处奔腾而来,冲决三峡的阻隔,又汹涌澎湃而去,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伟力啊,何等吞天沃地的气魄啊。屈原生活在江畔,饮长江水,观长江景,无疑会迸发出万丈豪情,无疑会拓展胸襟。屈原故里,四周山岭的峻朗,赋予了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忍不拔性格。秭归县域,群山由北向南迤逦而至,山峰耸立,乔木森然,植被青葱,碧水长流。利用秀山丽水陶冶情操,是历来中国文人的自身修养的方式之一。屈原耳濡目染这气势磅礴的群山,浸润在纤尘不染的环境里,加上在这样的环境读书(在屈原故里响鼓溪深谷的半山上有读书洞),自然会涵养出高洁的君子风度和纯真的爱江山爱祖国的情致。屈原的诗句“饮余马於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就是他置身家乡优美环境中的写照。你看他早上饮马在那咸池边啊,又把马系在太阳升起的扶桑上。屈原此时的心境是多么亮丽!屈原故里,有丰富的植物花草,赋予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有专家做过统计,说在《离骚》中一共出现了十八种香草,主要有:蕙茝、菌桂、荃、江蓠、白芷、秋兰、木根、薛荔、芰荷、申椒、菊、芙蓉、石兰、杜衡等等。屈原在《离骚》中吟唱道“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我游览屈原故里时,正是漫山遍野的橘子挂果时节。看到青枝绿叶间藏果实、如诗如画的景色,自然会低吟浅唱屈原的名篇《橘颂》。屈原在诗中,把橘树作为人格化的青年形象来赞美。诗人赞美橘树具有清醒头脑、洁身自好的情操,谦虚谨慎的作风,公正无私的品德,坚强不屈的意志等。强调“不迁”、“难徙”的爱国精神。屈原用拟人化手法,塑造了橘树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屈原的自我写照。

这次拜谒屈原故里,使我加深了对屈原的了解,加深了对屈原作品的解读。后来因公务,只要顺道出川,我都要去重温那里源远流长、精神不朽的文明,让屈原的精神深深烙印在骨髓里。

大学毕业后,我原本分配到大城市一部门工作,考虑到照顾多病的父亲的不便(父亲退休后,回到农村,替母亲耕作承包地),我回到了老家县城工作。先在领导身边作秘书,后来任办公室副主任。这项替人作嫁衣裳的苦差事,是许多年青人向往的。因它接触“核心”,领导喜欢用身边人的传统还很浓厚,只要稍稍“懂事”一点,容易得到重用。但我却不识时务,每每想到屈原的为人,常以屈原处理公务的准则要求自己,干得并不舒心。一次,一位主要领导生病了,分管领导要我派一名作接待工作的年青姑娘到医院陪护。我以一个青春女子在一个老男人身边晃动不方便为由不同意。有位领导,家住五十公里远的市区,要办公室确定一名司机天天接送,我认为不符合规定,在县招待所安排一间公寓,解决此领导上班期间的住宿。在一次宴请上级考查组的活动时,我的安排接待档次低、酒菜没达到极品,服务员多为男性中年人,事后领导说“影响恶劣”,把我骂得狗血淋头……接连发生类似的事情,领导认为我有“傲骨”,不适宜为领导服务,被赶出“中枢”,到部门侍奉公务。同行、亲友都为我惋惜不已。但我想到屈原,读着“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很乐意到新单位工作了。

我新工作的单位,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商办理预售许可证、房地产权属证等把住开发商产品质量优劣、发财多少、发财快慢等“命脉”,是俗话说的“高危”部门,也是一些贪婪之徒梦寐以求的单位。我的前任中,有的领导违纪违规“进去了”。我任职期间,仍然将屈原“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等诗句告诫和激励自己,奉公守法,勤勉办事。没有接受开发商的宴请,从不私下与他们打交道。我离开后,接任领导不到一年,就被判了“八年”。

现在我已闲赋在家。值汨罗市举办首届“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和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写上以上文字,是想说的是:屈原道德行为规范,爱国爱民爱乡梓的精神,无不闪耀着色彩斑烂的智慧之光,这些闪闪发亮、永照人寰的智慧之光,是勤奋学习的习惯,恤民利民的追求,尊贤爱才的胸怀,清廉节俭的操守,刚直敢言的品行,豁达大度的涵养,不避权贵的硬骨,躬身自省的胸襟,穷且益坚的素质,敢于改革的志趣。它们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这些智慧之光,使江山熠熠生辉,使文明倍添异彩。它们给人们带来光华和福音,带来温馨和热情,让人们心中升起希望,憧憬着美好未来。作为炎黄子孙,有伟大的屈原相伴,有屈原的不朽作品涵养我们,是我们的福气,是值得自豪的。

屈原和他的精神,是应当永远庚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

·END·

作者简介:

陈显明,曾任重庆巴南区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区房管局党组书记。2008、2010两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作者,出版长篇小说《大拆迁》《农民代表》《杨沧白》《战俘营》《硕鼠计划》等八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若干,计450多万字,多次获全国省市奖。小歌剧《迎春官》获全国一等奖,电影剧本《战俘营》获重庆市提名奖,电影剧本《凤鸣木洞》获重庆第八届重影杯征文三等奖,摄制后,获得第十五届世界民族文化节优秀电影提名奖、优秀音乐奖。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总监:徐和生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尾子

主编:烟花    清欢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朱晓燕

美编:无兮    ETA    张婷儿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