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上的徐州

 lgclgc 2020-10-04

  石头上的

  文/本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徐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加上处于交通战略要地,往来于此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多不胜数,刘邦、苏东坡、王守仁……如今,斯人已去,但他们的事迹和文字却通过石头流传至今。它们有的刻在石碑上,有的刻在崖壁上,这些石刻默默地述说着古人的思想、徐州的历史,也为徐州的山山水水增色不少。

  大风歌碑:展现汉代雄浑民风

  大风歌碑原来坐落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后移放沛县博物馆歌风台。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歌风台、大风歌碑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目前,存放在沛县博物馆内的大风歌碑共有3块。一块汉碑,一块元碑,一块甲子碑。

  大风歌碑整体结构匀称,笔力遒劲,风格壮丽,字形优美,是古代碑刻艺术珍品。但是,大风歌碑究竟是何人所书,至今尚无定论。《沛县志》、《徐州府志》记载是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今人冯亦吾先生考证,认为应是西汉文学家爱礼所书。虽然诸说不一,但都认为是我国的书法珍品。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年逾花甲的刘邦亲自率兵征讨。英布受到致命打击后仓皇出逃,叛乱遂被平定。刘邦取得胜利后回到故乡,请来乡亲父老纵情饮酒,并挑选百余名青少年唱歌助兴。酒酣耳热之际,高祖即席赋诗,并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众人唱和。

  刘邦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将《大风歌》书刻碑上,并筑百尺高台。“大风歌碑”因碑上刻有刘邦的《大风歌》而得名。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兵祸水灾歌丰台屡圮屡建,歌风碑屡倒屡树,几乎历朝历代对歌风台、碑都有修建。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是我国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气势雄壮,寓意深刻,既反映了刘邦衣锦还乡、君临天下的喜悦之情,又流露出他藏弓烹狗后多社稷的忧虑,这首诗正符合汉代质朴、雄浑的民风和汉王朝无比强盛的社会背景。

  “使院新修石幢记”

  唐朝官职制度的重要史料

  在徐州博物馆碑园内,有一座翼然小亭,名曰“唐碑亭”,亭内陈列着一通唐碑“使院新修石幢记”,这是徐州传世文物中最珍贵的碑刻,也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唐碑之一。据了解,此碑原立在唐武宁军节度使治文外,经五代十六国战乱,曾一度湮没。宋代仁宗皇祐年间,徐州知府遣人在金铜门外取出石幢碑,并立于徐州知府衙署(今彭城壹号内)左侧。为防止风吹日晒之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徐州知府永龄刻亭型碑帽覆于其上。新中国成立后,该碑移到徐州博物馆内,并建亭保护,1982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徐州博物馆馆长李银德介绍,该碑原高2.06米,宽21厘米,每行38个字,约在清代底部残断,下部遗失,现碑高1.72米,每行缺8到9个字,碑文不能连续。好在此碑早年有拓本,根据拓本,可以了解碑文所载的内容。

  此碑记载的是唐代元和年间,徐州刺史、武宁节度使李愿的政绩。唐代江南漕粮运往京师,必经徐州埇桥(今宿县符离集),徐州是控制江南漕运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唐代至德年间以后,徐州开始设立节度使。

  “使院新修石幢记”立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也是李愿任徐州刺史、武宁节度使的第六个年头,由支度副使高瑀撰文,节度判官谭藩所书。从碑文可以得知,李愿在徐州一段时间,自到任之日“无一息无一顾”,保证了境内漕运的畅通无阻。李银德说,碑文结束处,有节度僚属题名多达19人(磨灭4人),所载官职有摄节度副使,行军司马、摄营田副使、节度判官、观察判官、支度营田判官、节度参谋、节度掌书记等,这对了解唐代节度使制度和唐朝官职制度有很重要的价值。

  东坡石床

  苏轼的徐州印记

  云龙山西麓峭壁下有一座天然石台,上有“石床”二字。台高1.75米,长3.3米,宽1.3米。上面刻有苏轼《登云龙山》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跋文有:“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九日张天骥、苏轼、颜复、王巩使登此山”22字,这就是著名的东坡石床。

  我市著名史学家田秉锷介绍,苏轼的这首诗写醉中登临的情景栩栩如生,鲜明地表现了其不拘一格的豪情。苏轼身为“使君”,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见他醉卧石床便拍手大笑,彼此感情无间,这些描写表达了苏轼“遇民如儿吏如奴”的爱民思想。全诗一韵到底,取自歌体,仅止七句,戛然而止,在艺术风格上不落俗套,耐人寻味。

  黄茅冈原是乱石纵横、茅草丛生的野冈,却因有了东坡石床而出了名,历代歌咏之诗甚多。

  石床以南长约50米的峭壁上有石刻30多方,其中就有许多首唱和苏轼原作的诗作,想清顺治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徐渭弟的《黄茅冈步苏长公韵》,明朝的礼部尚书乔宇的《咏云龙山》,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路过徐州,曾题写了“黄茅冈”三字,并作了《云龙山次乔宇韵》……这些诗,风格多样,书体各异。

  湖山杨氏石刻

  名家书法的集聚地

  徐州博物馆碑园内,回廊半壁镶嵌着80余方石刻,分别出自苏轼、米芾、岳飞、欧阳询、虞世南等唐宋名家之手。这批珍贵的石刻,被称为湖山杨氏石刻。

  据李银德介绍,石刻原藏徐州东南45里的湖山杨氏帖园,是帖园主任杨映权请人摹刻的。

  杨映权曾在清嘉庆年间任山西绛州知州,58岁丁忧还籍,不复为官。此人爱好书法碑帖,在任职期间,收集到一批明代晋府所藏唐宋名家书帖,为使书帖永留人间,杨映权扩建帖园,出重金聘请一代金石良将刘永清、郭成恩、高龙川、高龙渊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于道光十一年(1813年)完成。日军侵占徐州时,曾出巨资购买,被杨氏后人断然拒绝。1951年,杨氏后人杨光欣等将其捐赠给国家。

  回廊西壁和南壁西侧分别镶嵌着苏轼手书的《前·后赤壁赋》和《楚宋》。苏轼文齐韩、柳,书比米、黄,擅长行楷,用笔丰腴跌宕。岳飞书《前·后出师表》陈于回廊南侧,绍兴八年,岳飞北伐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读壁上前人书《前·后出师表》,不觉泪如雨下,夜不能寐,次日正巧慧直道士索书,岳飞遂挥泪写下这幅长卷。卷初字较严整,后则走笔如飞,笔断意连。回廊东侧镶嵌着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和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石刻。米芾的《重九会郡楼》,以行草写就,体势俊迈,神气飞扬,反应了他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欧阳询的《阴符经》,用笔平正清穆,稳健沉劲,卷前后有唐太宗、唐玄宗、宋高宗等人的题跋,对此书多有赞誉。

  李银德说,对这些墨迹的真伪,曾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从各书帖前后四十多位历代著名鉴赏家的序跋来看,可证墨迹有本,源远流长,素称珍贵。“书法碑刻的真伪留待专家和后人做进一步研究,而从艺术角度看,这些书法作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奇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