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0周年专题展览金秋与大家相约徐汇

 cxag 2020-10-04

2020年,是近代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夏衍先生诞辰120周年。《启蒙与救亡——与世纪同行的革命文人》纪念夏衍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已隆重登场。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共同主办。10月3日起至11月底,观众们可以在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文化艺术长廊(近5号口)欣赏到本次展览。

展览聚焦杰出革命文艺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近代中国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夏衍,展现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与创作历程中对中国革命和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贡献,继承和发扬这位现代文化巨匠高尚的革命情操、伟大的人格风范。

夏衍早期著作与珍贵展品

本次展览以夏衍先生前半生主要的求学、革命、生活、著作经历为脉络,针对夏衍作为文学家、评论家、剧作家和革命者等多重历史身份,囊括了夏衍近70年文艺创作历程的众多重要代表作,甄选诸多早年稀见的民国史料书籍、手稿、实物等珍贵展品面向公众展出。

展品涵盖了其散文、时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话剧剧本、文学评论、理论研究等文学范畴,回溯他不同时期的文艺创作活动及革命战斗轨迹,展现了夏衍在负笈求学、投身革命、红色文艺等领域多样丰富的人生截面。

展品中,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欧洲文艺思潮论》([日]本间久雄著、夏衍译<署名沈端先>)、《妇人与社会》([德]倍倍尔著、夏衍译<署名沈端先>)等夏衍早期翻译著作真品尤为珍贵。

话剧《上海屋檐下》重归舞台

不同版本的《上海屋檐下》

1937年春,夏衍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型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他将笔触伸向上海市民社会的一角,以上海“屋檐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为主线,真实反映了全面抗战前夕的上海社会生活风貌。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15年版《上海屋檐下剧照

《上海屋檐下》是我国抗战戏剧的开端先河与一流作品,也是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现实主义探索的巅峰代表。此剧问世后不断被改编、重演,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

为纪念夏衍诞辰120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将于2020年10月23日-10月31日将夏衍先生的海派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再度搬上舞台,上话三代话剧人跨越半世纪全新演绎这部经典之作。

《上海屋檐下参演话剧演员录制《剧场的耳朵》特辑

朗诵夏衍文选

本次展览也将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展联动。在展览中的“上海屋檐下”板块,驻足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特别策划“剧场的耳朵”,聆听剧组演员朗诵夏衍文选音频,感受大师创作风采,致敬这位艺文大家百年诞辰。

在此感谢夏衍先生家人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展览现场《上海屋檐下板块

扫描二维码即可聆听参演演员朗诵夏衍文选

夏衍先生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展览现场展示的夏衍旧居书桌还原

夏衍先生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在沪居住近二十年,上海不啻于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后半生虽然生活在北方,但他仍保留了在上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人的交游方式,特别是在影剧创作中,烙印着上海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

展览现场展示的夏衍著作与相关书籍

1949年上海解放后至1955年离沪赴京去文化部任职前,夏衍一直居住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原安亭路41弄19号)。在此居住时,是夏衍一生担任职务最多的时期。他在旧居内处理公务、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电影剧本《人民的巨掌》、话剧剧本《考验》等诸多经典作品。

夏衍在上海四处旧居缀连成一条红色足迹

本次展览以“夏衍与上海”为特色之一,梳理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画出一道横跨数个领域的夏衍前半生经历的红色路线,描绘出夏衍作为一位文艺大家和革命志士在垂五十年的中国革命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画卷里伟大人物的精神风骨。

1954年9月,夏衍在上海安亭路寓所与家人合影

前排右起:大姐、二姐。后排右起:夏衍、蔡淑馨夫妇

根据夏衍孙女沈芸回忆:1954年9月,我爷爷的上海家人,他的大姐、二姐等亲戚来到安亭路,她们和我爷爷、奶奶一起站在庭院的房前留念合影。我爷爷身旁的那棵树,是紧贴着房子种的,当时还是一棵小树,现在已经长到三楼那么高了。这棵树的右边,是一口井。


自2019年3月23日起,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的夏衍旧居修缮后面向大众开放,接待各方来宾近10万人次。目前,可通过“魅力衡复”公众号下方菜单栏进行预约参观。

来源:魅力衡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