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艳大讲堂 | 郭洪钧:中国旅游演艺实践集成与案例解析 (第十一讲)

 惊艳国际 2020-10-04

第二章
中国旅游演艺的形成格局

第二节

旅游演艺的六大类型

三、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

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

的基本特点

景区剧场,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用于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演出的剧场(包括剧院、演艺中心、小剧场)一类的建筑设施。景区剧场一般都会因地制宜、因节目或剧目建剧场,或因旅游市场对特定旅游演艺形式的需求而量身定制、专属建造,景区剧场的建筑设计形式和建筑设施规模大多类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剧院,只因其功能性与专属性不同,故称剧场而不称剧院罢了。景区剧场是专门为在景区上演的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服务的,而且长年累月只是上演同一个主题系列的节目或剧目,一般不再会挪做他用。因此,景区剧场的建筑设计形式和建筑设施规模大都具有本景区旅游演艺产品的独特实用价值,这也是景区剧场的最大特点。此外,为了做到中国旅游演艺基本类型的分门细化、别类详尽、归纳周全,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类型的称谓也是为了有别于专业剧院类旅游演艺类型。


景区剧场与专业剧院相比,有许多不同。专业剧院的观众容量多少以及剧场建筑规模大小,必须按照技术标准、功能标准、国际标准甚至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剧院(剧场)建设的各项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比如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设计任务书是1998年初开始拟定,但前期的准备工作长达8年,负责工程项目筹建的文化部国家大剧院筹备办公室做了大量调研和基础性工作,最终将国家大剧院的使用功能定位为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和小剧场三大一小的专业剧场,座位数定为:音乐厅2000个座位;歌剧院2500个座位;戏剧场1200个座位;小剧场约500个座位。可以说,专业剧院建造的一切标准和所有要求,都是按照剧院所需要发挥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与艺术呈现效果的最大化效能和最理想化用途来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的。比如2000个座位的音乐厅,就是根据一个音乐演奏家、或一个100人的交响乐团,甚至再加上100人的合唱团所需要的声音要求以及声场、声波、声扬、声强等声学和音响技术指标来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的;2000个座位的音乐厅已经是比较大的了,如果座位再多,就要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欣赏效果了,因为音乐厅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使用音响设备的,没有麦克风,也没有音箱,音乐家的乐队演奏靠的是乐器本身的共鸣箱发出声响,歌唱家的演唱则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声腔共鸣传递让观众感知的美妙声音。再比如2500个座位的歌剧院,就是按照一部歌剧(或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以及音乐剧等)的演出标准来严格量化歌剧院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的;必须保证坐在2500个观众席座位上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和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表演,既就是最后一排的观众也是如此。

景区剧场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上没专业剧院那么严苛的要求,尽管建造一个景区剧场也要通过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标准审核与监督,但景区剧场毕竟是建在景区内部的建筑设施,是用于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演出的专属场所,并非百年大计的民生基础工程项目,因而不至于经历太多严苛的外部管理和行业监督。此外,再从使用功能上看,专业剧院的使用功能一般来说是要全方位地为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与艺术呈现效果服务的,比如一个专业剧院必须具备能够接待歌剧、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京剧以及各种戏曲、杂技、曲艺等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的演出,从功能性上讲是几乎全方位的,同时从建筑设施上讲也是几乎永久性的。而景区剧场的功能性就相对比较单纯,只需要对本景区的旅游演艺项目负责,只需要为本景区剧场所上演的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负责,甚至于只需要对本景区的投资方负责。从技术标准上看,专业剧院的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特大型剧院1601个座位以上;大型剧院1201~1600个座位;中型剧院801~1200个座位;小型剧院300~800个座位。还有话剧、戏曲演出的剧院不宜超过1200个座位,歌剧、舞剧演出的剧院不宜超过1800个座位。而景区剧场的建筑规模大小和观众席的多少就没有那么严格了,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景区剧场大多都是按照所要演出的节目或剧目内容与形式的要求,确定剧场观众容量多少以及剧场建筑规模大小的;比如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源景区《魅力湘西》剧场,观众座位数是2800个。二是景区剧场的投资方以获取更多的观众席、卖出更多的演出票为出发点,确定剧场观众容量多少以及剧场建筑规模大小的;比如河北涞水的野三坡风景区《印象野三坡》剧场,观众座位数是4000个。三是景区剧场的投资方根据建造剧场所需的资金量,确定剧场观众容量多少以及剧场建筑规模大小的;比如安徽黄山的花山谜窟景区《徽州千古谜》剧场,观众座位数是1500个。由此可见,景区剧场的观众容量多少以及剧场建筑规模大小,完全是按照景区上演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需求,或是由景区剧场的投资方根据景区旅游演艺的具体情况甚或是依据老板的个人喜好决定的。可以说,用途的专属性是景区剧场与专业剧院本质上的最大不同。

景区剧场最直接的用途:建在景区里专门用于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演出场所;景区剧场最明晰的功能:为在景区里观光游览的游客提供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观赏服务。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用于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演出的景区剧场,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最直接的用途和最明晰的功能的“原则条件”要求和规范下,有序、有效、有计划、有准备的开展所在景区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和旅游演艺核心主题有效实施与传播推广。比如为上演大型歌舞《魅力湘西》而专门建造于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魅力湘西大剧院,该剧场坐落于风景秀美、奇峰耸立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古朴典雅,大气厚重,与武陵源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魅力湘西大剧院是大型歌舞晚会《魅力湘西》驻场演出专属剧场,其舞台表演形式与艺术呈现方式总体上还是基于传统剧院模式对景区剧场的改造,最初魅力湘西大剧院的观众席只有1080个座位,而改建后的观众席已经扩充至2800个座位。《魅力湘西》是一台具有湖南湘西民族民间特色和张家界民风民俗情韵的歌舞晚会,晚会由四个章节“浪漫湘西”“神秘湘西”“快乐湘西”和“激情湘西”组成。《魅力湘西》上演十几年来,尽管演出节目始终都是来自湘西苗、土家 、瑶、白等少数民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形式,但经过不断创新、不断改版、不断精进、不断完善,现如今《魅力湘西》整台晚会的不同主题显得更加融合、更加贴切、更加有机、更加流畅,各个部分的表现内容相互串联、相互交织、相互衔接、相互衍展。充分展示了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的无穷魅力,也使得游客在进入景区剧场之后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享受。现如今的大型歌舞《魅力湘西》业已成为张家界乃至湖南省著名旅游演艺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与喜爱。

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

的艺术特色


现如今在旅游景区建造景区剧场无疑已是旅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旅游景区实现升级换代的提质增效标配,更是旅游产业迭代、旅游演艺产业竞合的助力加劲所在。建景区剧场,演旅游剧目,也许就能留住游客匆匆的脚步,为景区提供消费新卖点、供创收新引擎。一个看似不很宏大的剧场建筑却标志着该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素质的整体高度,一台看似不咋起眼的旅游演艺却起到了让游客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的奇妙功效。毋庸置疑,由于景区剧场上演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与旅游目的地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神话传奇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或剧目,因而正好契合了绝大多数游客的观演兴趣与欣赏目的,既就是有少部分游客起初兴趣不大,但随着剧场舞台之上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故事剧情一步步铺开、传奇秘境一层层揭示,作为观众的游客自然也会兴趣渐增、好奇顿生、赏性愈浓。毕竟游客需要对旅游目的地多一些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多一些对民间故事、神话传奇的深层解读,多一些在观演之时与欣赏之余对所观演的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做有滋有味的体悟和追忆。


现如今在国内大部分景区剧场上演的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从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表达样式的总体架构看,大多以大型歌舞、歌舞剧、情景剧、音舞诗、舞剧、舞蹈诗、体验剧、多媒体剧等为主;大多以动人心弦的民族民间歌舞、引人入胜的神话传奇故事、令人神往的悠远古朴秘境、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绝唱等舞台呈现内容为主。比如为上演大型舞台剧《秦俑情》而专门建造在陕西西安秦文化旅游度假区内的秦皇大剧院,该剧院坐落于游客通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必经的步行街途中。《秦俑情》是秦文化旅游度假区内首个大型文化体验项目,剧院观众席设有1838个座位。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手段,精心的运用新科技手段,呈现出最纯粹、最真实的细节,保持整体画面的唯美性,从舞台画面中探寻秦代遗迹的留存;创作与制作充分在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与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现大秦帝国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印记;突破传统形式,采用时空对话诉说大秦时代,穿越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峥嵘年代。在保留千古情调的同时,打造一台具有西安当地特色的文化演出。用手法独特的史诗魅力,糅合国际最先进的多媒体表现,再现了一座神奇、充满想象,可触摸、可互动的“活化博物馆”,瞬间引爆震撼与惊喜。

深层次剖析与全方位解构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必须从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表达样式两方面同时入手。经过剖析与解构不难发现,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的艺术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景区剧场的建筑设施与所在旅游景区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确保游客在和谐、便捷、安全、舒适的观演条件下进行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观赏,既不受天气变化的大自然影响,也不受拥挤不堪的人为性困扰;二是景区剧场的演出内容与所在旅游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土人情息息相关、紧紧相连,使得游客在旅游景区观光游览之余还能出人意料的欣赏到经艺术活化了的历史传奇、人文故事和景观神韵,既饱了眼福又丰富了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可谓一举两得;三是景区剧场的环境营造与所在旅游景区的自然风貌、地域风情、人文风尚、独特风韵脉脉相通、环环相扣,让游客在进入景区剧场的第一时间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旅游演艺清新气息,继而充分享受演员就在身边表演的眼前一亮和惊艳竟然突如其来的为之一振。因此,可以确定,这就是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与专业剧院类旅游演艺本质不同、形态不同、呈现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艺术特色所在,更是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生存之道所在。

当然了,一台成功运作的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其成功秘诀并非只在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的艺术特色这一个方面,景区剧场只是促使旅游演艺产品成功的硬件,而艺术手段才是决定旅游演艺产品成败的关键。一个备受瞩目、广受赞誉的旅游演艺产品之所以能够取得真正成功,靠的是创作者的匠心营造、精心打造、悉心创造和尽心塑造。比如上演大型汉文化史诗长歌《汉颂》的陕西汉中兴汉胜境景区汉文化博物馆内的汉文化大会堂,尽管该剧场在建造伊始并非是为上演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专属景区剧场,但在大型汉文化史诗长歌《汉颂》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表达样式规范下,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上演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的景区剧场。大型汉文化史诗长歌《汉颂》以春秋到东汉时期九百多年历史为时间线,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为人物脉络和故事线索,通过其所思所想所看所感,展现了一幕幕或浪漫、或悲壮、或激昂的汉文化主题故事。《汉颂》演出突破了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呈现,以360度环形剧场的全景式视听艺术呈现设计,给游客以360度沉浸式观演体验。剧场内部结构以斗拱为主体风格,在视觉空间的架构上,采用环形、向心、无死角的设计理念,任何一个位置都能达到一样的观赏效果。无论在哪个角度落座,都能够全景式的观看演出。在该剧场的舞台中央设有高20米的环形纱筒,通过多媒体灯光的艺术处理,给游客带来如同裸眼3D的惊艳观演效果。与此同时,积极调动模块式的大型机械升降舞台群组、高空威亚阵列装置、超清影像环幕等高新科技手段配合,游客可尽情观赏这场艺术表现与审美表达难度系数较高的汉文化史诗盛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旅游演艺节目或剧目,从表现形式上看,也应该属于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的类型划分范畴,比如上海的马戏城大剧场里上演的《ERA——时空之旅》;澳门的新濠天地大剧场里上演的《水舞间》;湖北武汉的汉秀剧场里上演的《汉秀》;澳门的金沙城剧场里上演的《西游记》;云南西双版纳的傣秀剧场里上演的《傣秀》;虽然这些剧场“秀”并非与在景区剧场上演的节目或剧目,在剧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表达样式上完全类同,但它们依然还是在景区或类似景区的或独立剧场上演的旅游演艺。因此,涉及这一类既可归类于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又可划分到综艺娱乐类旅游演艺的节目或剧目,必须清晰界定。为了充分体现旅游演艺基本类型的归类与划分系统、科学、合理,笔者采取的是后一种归类与划分。

自2000年开始,景区剧场类旅游演艺作品已逾百部,其中多数至今仍在演:湖南张家界《魅力湘西》(首演2000年);广西桂林《梦幻漓江》(首演2002年);四川九寨沟《藏王宴舞》(首演2002年);西藏拉萨《西藏风歌舞晚会》(首演2004年);四川九寨沟《高原红》(首演2006年);河北涞水《印象野三坡》(首演2008年);江苏无锡《灵山吉祥颂》(首演2009年);湖北恩施《夷水丽川》(首演2009年);陕西延安《延安保育院》(首演2011年);河南开封《千回大宋》(首演2013年);重庆酉阳《梦幻桃源》(首演2014年);贵州黔东南《美丽西江》(首演2015年);陕西汉中《汉颂》(首演2016年);吉林长白山《长白风情》(首演2016年);山西长治《太行游击队》(首演2016年);四川成都《乐舞三国》(首演2016年);黑龙江哈尔滨《魔幻奇缘》(首演2017年);黑龙江哈尔滨《林海仙踪》(首演2017年);浙江象山《夜半歌声》(首演2017年);黑龙江哈尔滨《丁香仙境》(首演2017年);湖北荆州《关公的世界》(首演2017年);陕西西安《秦俑情》(首演2018年);广西桂林《新梦幻漓江》(首演2018年);江西上饶《天下三清》(首演2018年);陕西西安《秦汉·风云》(首演2018年);贵州丹寨《锦绣丹寨》(首演2018年);内蒙古赤峰《契丹王朝》(首演2018年);贵州遵义《土城往事》(首演2018年);黑龙江漠河《意象·漠河》(首演2018年);湖南长沙《铜官窑·传奇》(首演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冰秀·寻梦》(首演2019年);甘肃张掖《回道张掖》(首演2019年);贵州雷山《西江盛典》(首演2019年);河北唐山《那年芳华》(首演2019年)等等。

(未完待续)

编者按 | 郭洪钧简介

著名作曲家、多元文化人、资深文创产业专家;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专委会秘书长,亚洲艺术家联盟执委会执行主席,悉尼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先行工程组委会主席,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名誉院长。
郭洪钧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人,他既是国家一级作曲家、资深的音乐界人士,又是多场中外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策划和音乐创作,多部作品曾在国内国际的音乐创作比赛中屡屡获奖。他还数度主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及文旅融合项目的战略策划与创意打造,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旅游演艺联盟、中国音乐产业联盟的创建和旅游演艺、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