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这几首诗,你就知道唐代人有多优雅(唐·晁衡、唐·张籍、唐·朱庆馀、唐·李涉、)

 qiangk4kzk8us4 2020-10-04

唐朝,中国真称得上是“中央之国”,万邦来朝。内附的邦国(接受唐的封号和松散管辖,具有原国号和唐朝州府双重名义),有八百五十六个之多(《新唐书·地理志》)。

远道来唐朝友好交流和学习唐朝文化的,西至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波斯,东至日本,南至印度诸国,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文明世界。

中华既从中吸收了各国的文化精华,同时也以自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给予世界深远影响,以致今日中国从人到物,还常被一些国家冠名以“唐”。

其中东罗马帝国使团来唐七次。日本“遣唐使”名义的大型使团有十九次,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学习僧同来,至少有七次人数在五百以上,最多一次有八百零五人(公元804年)。

开元年间随第九批遣唐使来华的,有一位日本年轻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698-770),他更广为人知的是中文名字“晁衡”,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后,竟考中了进士,后来还做了唐玄宗的秘书监,就是皇帝的办公室主任,这在世界历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也可见盛唐时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至于晁衡的中华文化水平,只要看他担任的职位和他写的诗就知道了,如晁衡思乡所作的《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地。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东罗马帝国的史学家希摩喀塔的《莫利斯皇帝大事记》记中国:法律严明,公正不枉,人性温和,技巧异常,物产丰富。天之下,地之上,没有国家能和它为敌。

亚美尼亚史学家摩西的《史记》记中国:人民富裕,文化灿烂,民性温和,不但可称“和平之友”,还可以称为“生命之友”。

各国来大唐的人,无不觉得唐人气度恢宏,举止优雅,诗歌充溢着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朝人的确是生活在诗中。说的是诗,写的是诗,考的是诗,大小事体, 无不用诗。

而且唐人作诗,立意巧妙,风雅高洁,以致有时我们读了,若不深究,都不能知晓诗中真意。

如张籍的《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如单从表面看,诗写的就是一位有夫之妇,立誓与丈夫同生共死,不因“君”的富贵动心,委婉回绝了其好意而退还了所赠送的双明珠。

但如果你了解到,这是当时割据河北、山东一带的军阀、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赠送“双明珠”给国子司业(唐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副长官)张籍,而张籍没有接受李师道的礼品和笼络,写了这首《节妇吟》作答,再知道“执戟明光里”是指保卫尽忠朝廷,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又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位新婚少妇要拜见公婆,早早就起来梳妆打扮,担心自己的打扮不能得到公婆喜欢,带着娇羞低声问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活生生一幅新婚夫妻的娇美画面。可你要知道了,这首闺情诗其实是考生朱庆馀在科考后探问自己的考试成绩:舅姑喻考官,新妇喻朱庆馀自己,夫婿就是他献上诗的张籍,要问的是自己能不能考上进士!再说白点,就是走门路想中进士,你会怎么想?

张籍当时是工部下属机构水部的郎中,正五品,虽然官职不高,却是文坛元老,对决定科考录取名单有话语权的。因此朱庆馀写了这首诗呈给张籍。

张籍看后,也给朱庆馀考生回了一首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张籍同样巧借女子梳妆,告诉朱庆馀同学说: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一曲菱歌值万金,你不用担心——自知明艳更沉吟,你一定能够考中。

朱庆馀果然考中了。

这是不是作弊啊?

唐时科举考试还不像后世那般严格,不糊名即不遮去考生姓名,还带有前朝遗留的荐举察举风气,考官常常拿了考生的考卷,找文坛大佬们品评商量,决定录取名单。考生考前也都向文坛前辈投递自己的作品,争取得到赏识奖掖,在正式考试时予以录取。

因此朱庆馀和张籍这样做,是当时的通行做法,不算作弊。再说,你若见了这么立意巧妙、措辞雅致的诗作,大概也会录取这位考生吧。

唐代进士考试,主要考的是诗。唐代著名诗人,大多数都考中了进士。《唐诗鉴赏辞典》附唐代诗人136人小传,其中考中进士的,占六成以上。这里面包括王勃、陈子昂、贺知章、张九龄、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张籍、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韦庄……等著名诗人。要知道唐代科举还没有成为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像李白和杜甫就是通过荐举、察举途径入仕的),每年录取的进士仅仅二十余人!

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是科举考试的作品。如广为传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白居易十六岁时的进士模拟考试之作。“赋得”,是科考命题作诗的一种诗体。又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是在京师进士考试的诗作,写湘灵鼓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革旗手”之名,便取自末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代诗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至三岁童子,上至白发老妪,都多懂诗解诗;街巷集镇,无不吟咏。皇帝唐宣宗都写了诗感叹白居易的诗流传之广:“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代有个叫李涉的诗人,在唐代诗人中不算突出,今日也不为大众广知。可他有一次渡江遇到强盗,强盗首领问知是李涉,说:“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

李涉写了一首七绝送给强盗,《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首领送给李涉许多钱物,捧着诗高高兴兴去了。

连强盗都爱诗重诗到这等地步,盛唐上下,还有哪一个不懂诗爱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