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天承办公室 2020-10-04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论是覆盖区域还是经营业态, 不论是主体素质还是产品创意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和日益突出, 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有不小的距离。

近年来, 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主体带动和创新驱动下,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呈现出市场需求旺盛、经营主体多元、类型模式多样、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势头, 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抓手、乡村脱贫攻坚的新途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有机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效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论是覆盖区域还是经营业态, 不论是主体素质还是产品创意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以下特点。

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 全国有1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农家乐数量达到220万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 创建了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市/区) , 评定了91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248个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量从2012年的8亿人次增至2018年的30亿人次, 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400亿元增至2018年的8000亿元, 带动700万农户受益, 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度假的新选择、乡村产业的新热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模式业态不断创新。各地结合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文化特色、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和消费习惯, 创建拓展了适合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的休闲消费产品和休养模式, 过去以“吃吃看看、玩玩转转”为主要内容、业态单一的农家乐, 逐步升级发展出农业观光园、高端民宿、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

融合趋势日益凸显。在产业形态上, 出现了接二连三、跨二连三等多种融合形式, 带动种养、农产品加工、服务、交通运输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 使各产业有机渗透、相互促进, 有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在内容打造上, 围绕产业融合、资本融合、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 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 打通了供应链, 延长了产业链, 提升了价值链;在空间布局上, 将陆地、水面、天上、地下等多维空间进行统筹利用、协同开发, 实现了田园、花草、林果等陆地观光采摘, 河湖、溪流、温泉等水面赏玩游憩, 以及索道、气球、攀岩等空中探险体验的立体式开发, 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 丰富了休闲旅游的服务内容。

主体素质普遍提高。一是政府管理与服务明显改善。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 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列入工作重点, 加强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新面貌;二是经营服务能力快速提升。通过专项考察、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方式,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技能, 服务管理的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三是消费者更加文明理性。经过多年的发展, 游客的思想观念、产品需求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休闲旅游中获得知识、学习文化、休养身心的目标追求日益突出, 主动遵守秩序、自觉维护环境、积极保护景观的意识普遍增强。

品牌建设成绩斐然。一是举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园区) 等品牌创建活动, 推介了一批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二是组织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评选, 认定了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评选了一批民俗文化村、旅游特色村和古村落;三是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活动, 涌现出“农业嘉年华”“共享农庄”“洋家乐”“花舞人间”等知名的区域、产品和模式品牌。

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 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和日益突出。

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理念陈旧, 规划品位不高, 产品定位模糊, 整个行业中知名品牌和有影响力的企业十分欠缺;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不足, 经营模式单一、服务管理粗放, 整体盈利水平偏低, 大多数经营者是“赔本赚吆喝”, 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入, 也不利于激励经营者花大力气高质量投资建设;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废污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不配套, 吃住、赏游、体验等各环节的水平均有待提升。

产品质量不优。项目开发与当地资源环境结合不紧, 与经营者自身优势联系不够, 区域特色与品牌个性不强;休闲旅游产品与项目缺乏独特创意与设计, 模式雷同、产品同质。以上种种问题, 导致各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陷入“人才引不进, 游客留不住, 效益上不来”的窘境。

能力素质不强。普遍存在投资人行业了解不够、专业知识不足,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的需要。由于经营主体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的局限, 盲目决策和无效投资现象屡见不鲜, 全行业的产业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创新明显滞后。

政策支持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没有把它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去推进, 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政策创新不够、有效支持不足;在具体工作中, 还存在理念冲突、政策不通、力量分散等体制机制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

有关政策建议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政策支持。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 强调部门协作, 建立和强化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其他部门参与支持的行业管理体制, 形成一把尺子定标准、一个平台管项目、一种调门出政策的工作管理体系, 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围绕补齐短板、引领发展这个主线, 不断创新扶持政策, 力求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税收补贴等方面有所突破, 以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编制规划, 完善基础建设。在适宜区域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做到因地制宜、统筹谋划, 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效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挖掘整合、高效利用乡村资源的管理制度, 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农民等多元主体分工合作的投入、建设、运营、管理机制, 明确责任分工, 确保利益共享, 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 促进基础设施、村庄风貌、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事业协同进步。

聚合优秀人才, 提升发展活力。制定培养计划, 选送骨干人才到先行地区、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优秀企业学习锻炼, 提高员工参加职业培训持证上岗的比率, 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人才、创业团队到农村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事业, 提升产业发展活力;组建专家团队, 为规划编制、企业管理和技术引进把脉支招;组建行业协会, 促进行业自律与行业互助, 推动规范发展。

创新模式方法, 提高综合效益。通过主体有效联合、机制不断创新、模式持续优化, 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积极推进“旅游+”“互联网+”等现代化经营手段和三产融合的有效模式, 激发创意创新活力, 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 打造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 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优质景点与特色产品;在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的前提下, 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 集约节约利用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詹行天 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0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