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书院:心学讲会 良知相传

 rql6960 2020-10-04

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市城东南郊约10公里的青原山,秀峰叠翠,梵音流香,这里因佛教禅宗七祖行思开创青原派系祖庭净居寺而闻名于世,还因阳明书院而蜚声海内外。青原山阳明书院以传播和研究阳明心学在全国书院文化中独树一帜。

五百多年的心学传道史

明正德、嘉靖年间,全国书院迅速发展,其中有突出建树的是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开创了以良知说为核心的心学理论,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人物。

明正德五年(1510年),时任庐陵知县的王阳明率地方士子,来到青原山净居寺传授“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说,还教人“静坐”,以体悟心之本体的境界。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赴广西途中路过吉安,在螺川与众弟子和地方士绅300余人讲论良知学,临别时特意叮嘱:“工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随后,阳明弟子在吉安府各地创办“惜阴会”,会讲阳明心学。王阳明去世后,阳明弟子邹守益等人将 “惜阴会”联合起来,组织全府大型讲会,共同切磋致良知的方法和经验。嘉靖十二年(1533年),首次青原讲会在净居寺举行,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办一次,遂成定例。经过江右王门学派的努力,青原讲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鼎盛时听者上千人。浙中王门学派钱德洪、王畿几次率弟子不远千里而来。吉安遂成“理学之邦”,誉为“东南邹鲁,西江杏坛”。

明万历中期,王学弟子王时槐、胡直等人倡建会馆于僧舍之右,置会田,称青原会馆。青原会馆由五贤祠、传心堂组成。五贤祠供奉的是王阳明和他的四个弟子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王学传人邹元标、郭子章筹资将青原会馆从净居寺内迁至谷口翠屏峰南,建九邑会馆,吉安府属九县各建一馆,置有公田,接迎学士文友。

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闰章倡议修葺,士绅百姓奔走相告,捐资献物。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建阳明书院,聘状元刘绎为首任山长,劝捐储费,建库储书,选拔生员,教授经、古、诗、赋四个科目。

阳明书院风雨沧桑,几经废兴,1930年迁来了红军学校、红军医院,成为土地革命的教育课堂;1938年至1944年改为国立第十三中学,培养了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抗战兴学救亡的赓续地;2012年,吉安市原貌复建阳明书院,琅琅诵读与翠峰清溪、晨钟暮鼓融为一幅书香蓊郁的山水古卷。

阳明心学的重要传播地

王阳明主政庐陵县仅7个月。吉安民风犟拗,喜好诉讼。王阳明刚上任就面临“葛布税”风波,上千乡民冲进县衙讨说法。他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必须“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方能从根本上消弭击鼓告状的陋习,形成守望相助之风。“龙场悟道”不久的王阳明,首次将心学思想付诸于政治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

一是开坛讲学,倡导良知。王阳明聚徒于青原山,亲自对吉安的官员、士人开坛讲学。他认为:世之不治,在于学之不明。当时“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使得“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他认为这是导致“圣学”晦没的缘故。因此王阳明以弘扬“圣学”为己任,讲学不辍。他注重师道尊严,注意启发诱导,主张学贵自得,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当时“邹守益谒见,问格致与慎独之疑。”王阳明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王阳明定乡约、兴社学、建书院、办讲会,都是抱着“辅君淑民”的宗旨。他在江西或官或讲学长达7年之久,这期间,他始终以吉安为中心,政暇之余讲学青原,兴教化、倡良知之学,流风所被,倾动朝野。

二是知行合一,教化人心。对庐陵的治理,王阳明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情怀。他主要做了七件事,后人称之为“庐陵七政”:息讼止争,平反冤狱;恢复旌善亭和申明亭的基层治理制度;保甲革新,保境安民;颁行乡约,劝谕百姓;减税纾困,将宦官加派的“葛布税”一概蠲免;救火防灾,改造街巷;防治瘟疫,赈灾救民。“庐陵七政”表面上看是政务处理,实质上蕴含着王阳明施政的核心思想——“仁心教化”“知行合一”,体现了他对民众的仁爱之心和教化为本的从政理念。吉安士民对王阳明的教化念兹在兹,所以在平定宁王叛乱中,王阳明在吉安一呼百应。直至今日,吉安在城内建有“报功祠”“阳明堂”,扩建的主要街道叫“阳明路”。

江右王学的研学中心

王阳明以吉安为基地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宗师,吸引众多追随者和信奉者,形成了阳明学派之中人数众多、传承最久、影响深远的江右王门学派。

青原山讲学,奠定了江右王学的发展基础。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东廓”为邹守益,“念庵”为罗洪先,“两峰”为刘文敏,“双江”为聂豹,他们是明代捍卫王学精神的四大学者及代表人物,均为吉安人。邹守益在王学被视为异端时,就是王学坚定的传播者和阐释者;聂豹在辨难之后信服王学,成为江右王门的中坚者;罗洪先和刘文敏在青少年时代成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或入门弟子。《明儒学案》为27位江右王学者立专传,其中16位是吉安人,既有学术上与邹守益、罗洪先齐名者,如欧阳德、刘邦寀;也有以气节著称者,如邹元标、罗大纮等。江右王门的这批吉安学者,或是名宦名儒,或在青原山讲过学,或捐助过青原讲会。王学在青原山的兴盛,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大文化现象。

江右王门的主要研学方式是讲会。讲会既是学术交流活动,又是人们践行良知、砥砺德行和协商处理地方事务的场所。讲会最初在宗祠和道观寺庙中进行,后来阳明学者利用、改造、兴建了大批书院,作为讲会场所。书院讲会广泛吸引了地方士绅、宗教首领和普通民众,使阳明精神深入人心,对地方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一是维风导俗。江右王门学者以弘扬阳明精神为己任,向乡里人户进行道德教育,倡导修身齐家,建设安宁和谐的地方社会秩序,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二是士民践行。吉安各地乡规民约、家训族规纷纷把“正心术”作为核心理念,把“守望相助”作为乡邻的基本行为规范。

三是泽被后世。人们相信,成为圣贤未必要通过科举考试,他们更强调“正心诚心,修身齐家”,致力于儒家教育、宗族宗法制度和设施建设,兴建了大批书院、宗祠、牌坊等,制定了各种诸如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的礼仪规范,努力做到人皆有良知,满街皆圣人。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8月21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