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学胡同、卫衣胡同、崇礼住宅

 黑龙江波涛 2020-10-05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七)武学胡同

武学胡同在东城区东南部,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禄米仓东巷,南至禄米仓胡同,东邻小牌坊胡同,西有支巷通东八宝胡同,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武学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武学胡同,因明朝此地设有武学,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现武学胡同内的武学原建筑基本拆除,前几年还存在的一通石碑,由于风化,连上面的“武学”等字样也难以辨认。

明正统六年(1441),开办京卫武学,选都督以下子弟中才器颇优、家道相称以及幼官一百四十余人入学。武学的主要建筑有明伦堂、居仁斋、由义斋等。但开办以后,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富贵之家,有些还袭有爵位,自然不肯努力学习,多数人连课也不来上。到景泰三年(1452),到学的只有十余人。于是,武学停办,将学舍分赐给太监王谨和百户唐兴。

天顺八年(1464),给事中金绅以设武学培养将才为由,请求恢复武学。于是把东城一所旧宅作为武学(即今武学胡同内16号院),令五府各卫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为防止有人不肯学习,特地规定每月朔日由总兵或是兵部尚书对学生进行考察。武学内设有武成王庙,以吕望为尊,古代名将孙武、吴起、张良、韩信、诸葛亮、岳飞以及徐达、常遇春等配享。武学与府学,一文一武。嘉靖十五年(1536),因武学地点偏僻,又改建在西城大兴隆寺。

而《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设京卫武学,遗址在今16号院。

武学的主要建筑有明伦堂、居仁斋、由义斋等。武学内设有武成王庙,以吕望为尊,古代名将孙武、吴起、张良、韩信、诸葛亮、岳飞以及徐达、常遇春等配享。武学与府学,一文一武。

武学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他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京东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以唐前七种兵书为《武学七书》,即七种主要教材。又设武学博士等官“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

庆历三年(1043)五月,宋朝廷设置武学于武城庙,并以阮逸为武学教授的情况看,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宋朝廷在此期间,是在极力从事于建立并完善一种武官选拔制度。然而,事与愿违,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对此,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疏皇帝道:“国家兴置武学,但却苦于无人愿意入学,长此下去,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学的名义,如果学生中有喜好兵法者,可由本监官员做保,让其秘密地去读兵书。”于是,中国(或许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只存在了九十余天,就被迫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乾道七年(1171)七月庚寅,诏武学该赴解试人,以五十人为额。淳熙五年(1178)置武学国子员。其后庆元五年(1199),诸州州学置武士斋舍,按其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闲时耕种,“籍在官荒田,以备饩廪”,但此制过了不久便废止了。后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清末军校的设立取代了传统武学

如今的武学胡同内早已是居民住宅,基本上找不到原来的踪迹,沿街是各种小商铺。

卫衣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九)卫衣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四九)卫衣胡同

西四北六条胡同口的牌子介绍:明代称燕山卫胡同,因明代燕山前卫衙署在此而得名。清代以谐音改为魏儿胡同,又名卫儿胡同、卫衣胡同。1911年后称南魏儿胡同、南魏胡同。1965年起改称西四北六条。因明代胡同内设有燕山前卫衙署,因而得名燕山卫胡同。清代时简称卫儿或魏儿胡同,因北京有好几条叫魏儿的胡同,因而又称南魏胡同以示区别。西四北六条23号四合院1984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4月2日中国网《阅读西四胡同古典年轮》摘录:

明代的军事机构分为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四级。明初,在北京驻有十二个由皇帝直辖的亲军卫,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增强京城的防卫,又将周边的十个卫调入京城,提升为亲军卫,其中就有燕山前卫。燕山前卫负责防守皇城西部,因而其衙署设在西四北的一条胡同里,这条胡同也就被称为燕山卫胡同。

资料介绍,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八条东西向胡同平行整齐排列。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原来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分别叫礼路胡同、帅府胡同、报子胡同、受壁胡同、石老娘胡同、南魏胡同、泰安侯胡同、武安侯胡同。

1965年整顿地名时,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元大都兴建时全城有统一、严格的规划,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正是按严格规划建设起来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

 

23号院坐北朝南,是一座四进四合院格局。大门开在住宅东南角,为广亮大门,门前左右列上马石。大门内迎面有影壁,门内东有倒座房两间,西有六间。第二进院较小,东西有房。二、三进院用垂花门连接,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两侧连接抄手游廊,南侧墙上装饰有什锦灯窗。第二进院内有北房五间,前后带廊,屋面覆合瓦,门上裙板雕刻有《西游记》等的人物图案以及花篮、盆景。北房两侧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东侧有过道和三进院相通。第三进院有北房五间,明间门上的裙板雕刻有松鼠、葡萄、盆景、花篮等图案,两侧附耳房,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北房东侧有门道可通往东跨院。第四进院有后罩房九间,门上裙板雕刻有图案。东跨院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23号院范围内。西城区婴幼儿保健实验院使用。

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六)崇礼住宅

崇礼住宅在东城区东四六条,是清光绪年代大学士崇礼的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宅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298平方米。分东、西、中三路。临街开有三门,东门、中门和西门,中门为花园门,已封闭。东院及花园原为崇礼居所,西宅先后为崇礼弟兄和崇礼侄子存恒所居。这是一处晚清四合院建筑群。其后虽经几度转手,但主要格局并无大变。当时栋宇华丽,仅逊于王府,号称“东城之冠”。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四合院,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的住宅大门在整个院落的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使路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南房多为客房、书塾、杂用间,后院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住所,正房、厢房有环形走廊相连通。更大型的住宅还在左右建别院,在后部营建花园。

崇礼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858平方米,宅院中有三条规整的中轴线,将宅第分成三路院落,主院、跨院和花园,内部互相连通。三面临街,正面开三座街门。宅院布局宽敞,屋宇华贵,主院正房内部的装修尚保留完整的木扇及崇礼亲题刻字,是典型的贵族府邸,原有房三百余间,现存一百二十六间半。

东路(今63号院)现有三进院落,合瓦清水脊广亮大门一间,开在东南角巽位上,东边倒座房一间,西边八间。第一进院有正房九间,明间为过道门。进门后由对面的两卷垂花门和廊庑组成第二进院。进垂花门即为内宅,由正房、厢房组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正房三间,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南面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院子北面原为花园。

63号大门旁的墙上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质铭牌,由国务院1988年1月公布、北京市文物局1990年10月立。墙下侧还有一溜石窝,内置拴马的铁环,现在只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这个院子大门紧闭,要进院儿,只能从旁边胡同里后开的街门进去。这个院儿解放后归了轻工业部,开始管理挺严密,路过的人想照张相都有人干涉,后来逐渐沦落成了大杂院儿,如今得有好几十住户了。

进院儿几步西边儿就是二道门,门窗上镶着彩色玻璃。正堂门旁窗台上是简略介绍崇礼住宅的金属牌子。

中路前半部原是一座花园,有水池和水座。水座北边是五间大戏楼,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前出合瓦悬山顶抱厦三间。戏楼后的院落有正房五间,这个院东半部是一座叠石假山,上建六柱灰筒瓦圆攒尖顶凉亭一座,小巧精致。后院有正房五间,原为祠堂,堂前现存牌坊门枕石一对。

西路(今65号院)是一组四进四合院,规制小于东院,整个建筑可自成体系。正对大门是一堵精美的影壁,可惜,中间的浮雕题字被抠掉了,原来是“戬穀”两个字。院内有北房九间,应是外客厅。二进院有正房三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与前院的北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四隅由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应是内客厅。

两厢房之外各自形成一个跨院。东跨院北房三间,为两卷勾连搭式,带前廊后厦,室内的硬木槅扇上刻有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此房应是书斋。三进院的正门是一座两卷垂花门,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连接,形成一组大型四合院内宅。最后一进院落为十一间后罩房,它的西边有三间似为影堂之类的建筑。

院子东头儿的假山、凉亭,这是崇礼住宅中路四合院里的精华所在。站在亭中仰视藻井,上面的图案精美,有风景人物,有梅兰竹菊,还有仙鹤蝙蝠等祥瑞之物,传统文化,尽在其中。

站在亭子里看院子里,居高下望,正房南房,气派非凡;乔木花草,生机盎然;主人客人,都成了点缀。

这座大宅的后山墙让人赞叹不已,岁月的痕迹美轮美奂

光绪二十六年(1900)授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崇礼和皇室有姻亲关系。宅子后门直通东四七条,宅院南侧(东四六条路南)有马号。

东宅所属的一院,北房为前廊后厦。东跨院内,有假山、凉亭,原是和中部花园相连的组成部分,已用墙隔开。花园内有假山和亭台游廊,山前原有月牙河相绕,山上建有戏台,山北侧有一面阔五间的大厅和戏台相对。抗日战争时期,伪新民会会长张燕卿所购,他是清末大学士张之洞子。

崇礼住宅是所有第三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民居中唯一不开放的,它的资料也非常稀少;幸而崇礼住宅中住的都是原轻工业部司局级的干部及家属,悄悄进去照相也可以。崇礼住宅本来有三个大门、三路院落,现在只留下东西两个门,都有保安值守,但也并非死守,只要能进去,里面的居民非常友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