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最美黄山松|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10-05

最美黄山松

山栀子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中堂画”——一棵青松倚石而生,姿态别致。上初中时,才知其名为“迎客松”。

知道“迎客松”长在黄山上,已是师范时代。虽从未到过黄山,但“迎客松”的形象早已深入脑海。
因为一次外出学习的偶然机会,我有幸从黄山脚下路过。高速路上,认识了一个新词,“黟山”,不认识其字,百度才知其读音“yi”,并知是黄山的“乳名”,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原来,黄山还有一个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名山从来都是有故事的。

于是,我的黄山梦就这样没有预约地实现了
再美的画面,也不及亲见其“芳容”。当我随缆车进入高空,我就被悬崖峭壁上的松树震撼了。我赶忙拿起手机,拍下这世间的“美色”。看吧,群峰矗立,争高直指;怪石嶙峋,翠色欲流。只有一种色彩,碧青;只有一种姿态,向上;只有一种气质:灵秀

下索道,我们随着导游,开始近距离寻访黄山松,品味黄山松。初一看,这不就是我们家乡随处可见的油松,或是马尾松吗,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了世界名松“黄山松”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伴随导游的讲解,我们一层层解开黄山松神秘的“面纱”——怎一个“奇”字了得!
“奇”在环境,无石不松,破石而出。或是盘根于危岩峭壁,或是挺立于峰崖绝壑。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群松不交锋。我以为,黄山松是长在石头缝隙里的土壤中,寻觅无数,竟难以找到尘土的影子。我真的是惊奇了,没有尘土的石缝里,何以能生长参天大树?导游解说得很是神奇,黄山松是从石缝中吸取所需要养份和水;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有机酸,一点一点地浸蚀花岗岩,使岩石加快风化,形成少量的岩土,而供其扎根。除此之外,黄山松还能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份,以供其生长所需。黄山松生存环境的艰险和生命精神的崇高,叫人怎能不心生敬意?

“奇”在境界,心有所向,阳光向上。黄山松直,不论高矮大小,皆是直插云霄之势。黄山松平,树冠平整如盖,左右平伸,心有“诗和远方”。黄山松奇,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其枝条竟是全部向空中生长,延伸,靠岩壁处一根枝条也不生。靠崖壁的松枝似刀削一般,岁月的痕迹竟是如此的清晰鲜明。黄山松,不肯面壁,不愿没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阳向上!

“奇”在姿态,美而不同,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有龙爪松;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有竖琴松;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有黑虎松;或缠绵依偎,如情人相拥,有连理松。最是“迎客松”令人神往,千年古松,雍容端庄,开怀迎客。她的近旁,游人如织,合影留念,流连忘返。据说,“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象征,还是黄山人的化身,更是中国人心中的“国宝”。每一个有名字的黄山松,都有故事,让人浮想联翩…

始信峰,白鹅岭,光明顶,莲花峰,玉屏峰,徒步登高处,尽是黄山松。仰视,松尖流云;俯看,松林起伏;远眺,松海碧波,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一个叫人念念不忘的地方。黄山松,一种令人沉思敬仰的松树。

阅读链接:
黄 山 松
张万舒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头,
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飞就飞上九霄,
把美妙的天堂看个饱!

不怕山谷里阴风的夹袭,
你双臂一抖,抗得准,击得巧!
更不畏高山雪冷寒彻骨,
你折断了霜剑,扭弯了冰刀!

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
你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
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
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
每一根针叶都闪烁着骄傲;
那背阳的阴处,你横眉怒扫,
向着阳光,你迸出劲枝万千条!

啊,黄山松,我热烈地赞美你,
我要学你艰苦奋战,不屈不挠;
看!在这碧紫透红的群峰之上,
你像昂扬的战旗在呼啦啦地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