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古今研究:山豆根

 杉乡文书阁 2020-10-05

《开宝本草》:“消疮肿毒。”

《本草图经》:“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二经。主解诸药毒,止咽喉痛,退热消痈。山豆根性寒,专泻心火,心火去则金无所损,金得其保,而热伤之虞,吾知免矣。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去肺大肠热含之咽汁,止喉痛,龈肿,齿痛。”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清利咽喉肿痛,一切疮疡疥癣,杀寸白诸虫。

《本草正》:“解诸药热毒,消痈肿疮毒,杀寸白诸虫。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汤服五七分,解内热喘满腹胀。磨汁服,解热厥心痛。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虫热毒所伤。”

《本草新编》:“山豆根,味苦气寒,无毒。入肺经,止咽喉肿痛要药,亦治蛇伤虫咬。”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臭豆碱、甲基司巴丁、山豆根酮、山豆根皂苷等,还含咖啡酸及多糖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70%,饮片不得少于0.60%。作用:本品有抗炎、解热、抗肿瘤、抗菌、抗心律失常、保肝等作用。

药理:有抗肿瘤作用,所含苦参碱对子宫颈癌、肉瘤-180、艾氏腹水癌均呈抑制作用;山豆根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均呈抑制作用,对前者的呼吸有轻度抑制作用。

临床报导: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每日取山豆根、大青叶、生甘草,水煎2次,合并分4次服。治疗12例,痊愈11例,无效1例,体温恢复正常平均1.63天,主要症状及体征大多在3~5天内明显减轻或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