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时光行走一一碛口李家山

 阿福根 2020-10-05

  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的李家山,不是名山大川,不是风景名胜,只是一个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坡。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土山坡上,却坐落着一个厐大的明淸建筑群。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评价为“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的世外桃源”。李家山究竟隐匿着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让我们一探究竟。

  行驶在沿黄公路上,感受到黄河水的汹涌澎湃,放眼碛口,穿越到九曲黄河第一镇,历史沧桑的碛口古镇,去观赏山西的“布达拉宫”(李家山)。

  闻说山西的公路大货车特别多,路窄车多,堵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果不其然,距李家山14公里之遥时,被铺天盖地的大货车夹在其中,就是这14公里行驶了4个小时之多,无奈先生在这条唯越野才可驰骋的泥泞坎坷的路上,超越百余辆大货车,穿夹空,左拐右转,冲出重围。


  堵车近黄昏,去预订好的李家山西财主大院。因天黑、山里信号不好误入一陡峭的岩壁,一轮之差悬在陡壁上,电影中的场景再现眼前,不由得冷汗直流,无遐留下珍贵的危险影像。惊悚之中,好在先生驾驶技艺高超,倒车、空转、险境中沉着冷静,终于将座驾转危为安。

  在泥浆路上冲出大货车重围、途经令人惊悚的悬崖峭壁,立下汗马功劳的爱驾,洁白的车身惨不忍睹,汽车底盘下糊上一层厚厚的泥浆,仿佛向我倾诉它的委屈……

  李家山的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但从沟底仰望山坡笔直如削。去李家山的上行路是简易的土路,路很窄且陡,一辆车将能行驶,没有错车的份儿。先生左转右拐,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忽上忽下,驶入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一一李家山。

  李家山有座窑洞村,距今有550年的历史,有明清李氏家族所建。村中建筑依黄土山坡而建,面南背北,整个村落像一只展翅的凤凰。

  就地形而言,就是“两沟四面坡”,两条小沟壑向南延伸,与垂直于它们的一条山涧会合后注入黄河。夹在两沟之间的山峁为凤凰头,两沟外侧为风翼。。

  层层叠叠的窑洞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黄土沟高坡两边的黄土坡上,窑洞順山形依次坐落,沿坡跟壁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村中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式多以窑洞明柱厦榜四合院为主,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

  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梭,块石铺面。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这座村落有百十座院,400多孔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

  据专家考证,李家山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既有简陋的穴居生活土窑洞,也有奢华的清代建筑群,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至少还有人住着“一炷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过着原始穴居生活。就住房而言, 一点儿也不夸张。

  无论是穴居的土窑洞,还是奢华的四合院,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正如专家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高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后因李氏家族迁入并逐步繁盛改为今名,据《李氏宗谱簿》记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当时的碛口商业繁荣,李家涉足商业,就此兴旺发达。

  李家山有两家大财主:东财主和西财主。东财主李登祥,在碛口开“徳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开“三和厚”。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金,便在这黄土山村大兴土木。东财主在凤身上建宅,西财主在凤翼上修院。

  两家财主较量,在数百米的土坡上依山就势,上下重叠,筑起精致砖窑、宅院多达九层,成就了令人迷恋的黄土山村。

  李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有“东财主院”“后地院”“新窑院”“桂兰轩”等。

  东财主院是李登祥建造的两层窑院,一层窑院正窑坐东向西为五孔石窑,三明两暗。

  南厢房两孔石窑西侧为硬山起脊大门,大门朝南,其上匾额书“堂构增辉”,大门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大门墀头砖雕“麒麟献瑞”细腻逼真。

  院内北侧三孔石窑旁筑石阶通二楼厢房。二层正窑是没根厦檐五孔石窑,前廊南设小门直通院外。整个院落设计精巧别致。

  后地院又叫香亭楼,是李德峰所建,位于西侧山坡上,坐西朝东。香亭楼由主院和两个小跨院组成。主院正房一层是七孔石窑,二层是七孔砖窑,北侧厢房一层是三孔石窑,二层是五间带廊砖瓦房。整个窑院宽敞宏大,这在沟壑纵横的李家山村实在难得,可见一斑李家的财力雄厚。

  李家山村黄土高坡与人居建筑的完美结合,已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在李家山村的山路上,到处是那些慕名而来的画家、摄影人和写生的艺术家。

  这些年来,有不少海内外知名人士,不避风险,蜂拥到李家山采风,给李家山平添了一道风景。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一一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

  无独有偶,2000年5月,国画大师刘文西看到山村后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3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对当地人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了,是独有的一份。

  昔日沉睡的山寨古村,如今已蜚声海内外,海内外众多学者、游客和艺术家慕名而来。山村内外,不时会有画家、摄影家穿行其间,在用他们的画笔和镜头为世人展示着李家山的魅力。

  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山西商人在明清及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明清时期的晋商对外有多条贸易通道,而素有“两省隔河相望,三县鸡犬相闻”说法的商贸要地碛口镇,则是晋商往来于西北的一条黄金水道。

  碛口作为古商道上的重要水陆口岸,虽然面积不大,但它彰显了明清时期及20世纪初晋商古道的繁荣与兴盛。

  这就是我们下榻的西财主大院的窑洞。

  窑洞内陈设着掉了漆的木箱子,简陋的房间透露着古朴。

  热情的房东为我们准备的早餐,小米粥、馒头,弥漫着浓浓的面香。

  坐在院子里写生的学生,将李家山窑洞变成美丽的画卷。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在这个四合院曾住过,是他发现了李家山之美。

  李家山的建筑增色是对地势的利用,70度的山坡,有直线上升,有曲线的下坡,像碛口一样,路路畅通。

  李家山村的老羊绾,因李家山而出名,现已成为李家山的明星。

  李家山一带凝聚了黄土高原所有的特色,沟沟峁峁,山山梁梁,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几百年过去了,李家山给我们留下了几十座院落和几百孔窑洞,沧桑岁月磨炼了精美的匾额木刻,雕梁画栋。

  那设计精美的甬路排水,风格各异的交叉窑洞。

  难怪吴冠中老先生一眼就相中了这幅绝美的水彩画。也难怪老先生的画作在国际画展上能得金奖。

  位于碛口镇的李家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河南坪村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

  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一路可以观赏那汹涌澎湃、咆哮如雷的二碛气魄。无论哪条道都能让你真正领略到黄河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

  站在李家山后面的山梁上俯瞰整个村落,延绵的黄土丘陵依偎在黄河两侧。视线的远方,是缓缓向南的黄河,不禁让人想起当初晋商兴旺的时刻。

  村子里的枣树兀自长着,挂满枝头的枣儿随风摇动。

  坐在古窑院的门前,眼望着外面座座土黄色的窑洞古居,陕北民歌的豪放调子,仿佛把我们带到大西北的荒漠和高原。

  中国青绿山水画院李家山写生基地。

  院墙上还依稀地看到抗战时期的标语,有个小戏台还贴着苏联、布尔什维克的褪色对联。

  来到李家山的外国友人

  我们就要离开了,回头再次凝望一眼这古朴的古村,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来,那眼看要坍塌的旧居,那再也无人居住的窑洞,还有那条条石阶,挂满红枣的枣树,还有那早晨缕缕的炊烟,还能再见吗?

  离开李家山,去往碛口镇的途中,恰逢“临县碛口枣儿红了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载歌载舞的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庆丰收。

  山西民歌手石占明、王小妮的一曲《圪梁梁》,唱出了山西人的心声,高昂的歌声响彻黄河两岸。

  捧起红红的辣椒,象征着幸福生活红红火火。

  红枣树下,看着丰收的果实,与农民享受丰收的喜悦。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

  站在船上赤裸身体的黄河纤夫,耳边依稀可以听到那黄河纤夫的声声呐喊,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如脚下潺潺的黄河水,道尽了那九曲回肠、汹涌澎湃的滔滔黄河水,也道出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粗犷豪迈的向往。

  再见了,九曲黄河第一湾碛口镇。再见了,桃源古镇李家山。

更新于 2019-04-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