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书法实践与思考(之五)----《史记•吕太后》

 mengk4fz0yyf5h 2020-10-05

文/卢秀辉

我闲的无聊,就会读读《吐鲁番出土文书》这样的东西,四大厚本,搬出来翻翻就得花些力气,读里面的东西也特枯燥,尤其是对我这样只是翻翻的人来说,于无聊中读读也是最好的。翻的时间久了,就想学学,写的玩玩。

买这书时,我儿尚小,大约四、五岁,我喜欢带他逛书店,他不太喜欢。见我欲买此书,小手背在背后,厉声呵斥我道:家里好多画书,还买?告诉妈妈去!在他眼里,所有的书都是画书,不过和小人书大小的区别。此情此景,二十多年了,历历在目,至今想来,忍不住粲然一笑。

与主流的书法相比较,《吐鲁番出土文书》更民间化,更具书写性、实用性,《吐鲁番出土文书》内容有契约、籍帐、官府文书、私人信札、古迹抄本,五花八门,好玩的很。我觉得风格挺对自己口味的,我很喜欢,就读的多了一些。我要在这里说句老老实实的话,《吐鲁番出土文书》,只适合看,不适合临写,几无法度,几无规律,几无篇幅,几无完整,既无趣味,也没有故事性,我是没有临写过。我不能为了吹牛皮,假装说临写过,这样做也太恶心了,我会因此瞧不起自己,所以我不会说假话。我没有临写过《吐鲁番出土文书》,我现在这样写,也就玩个皮相而已。

有关书法实践与思考(之五)----《史记·吕太后》

是不是玩到了皮相?我自己都没有数。就觉得写的不自然,章法碎了,笔法碎了,字法也碎了。这种字首先没法写的精致,这幅字前五行还写的有点《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意思,写到后面全乱了,一乱就没法收拾了,就一任下笔,不管由来了,没有由来是生造,这是一幅小字,很小。

前人留下来的书法的多样性,有的是为了书法创作留下的,有的是为了文学创作留下的,有的是因为生活中的需要留下的,有的是因为公务需要留下的,无论是哪个方面,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在面对这些东西时,赋予自己的审视,并从自己的审视中发现了美。如果说前人的东西是一度创作,我们的发现就是二度创作。对书法艺术创作来讲,欣赏者的二度创作尤显珍贵,没有了这个二度创作,对于艺术创作来讲,就是对牛弹琴,还有什么意义?就如钟子期、俞伯牙,缺一就不能有高山流水,一知音一知心,能说是俞伯牙成全了钟子期,还是钟子期成全的俞伯牙?这是相互的,没有单独的个体。

《吐鲁番出土文书》和敦煌写经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具有很强的艺术主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语言,具有代表性的集体书写的表现。集体的表现与个体的表现相比,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有研究性。

孙竹篱说:“画不可全,全则无余味,无余味实不全矣。”余味是留给谁的?欣赏者,所谓二度创作即此理。艺术是需要共鸣的,没有共鸣的艺术,不是孤独的问题,而是“伪艺术”了,当然对这个话题也有争议,美术上有当时不为人理解,若干年后人人纷纷顶礼膜拜的现象。但是对书法来讲,这样的现象很难得一见,这就是传统的审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国人对书法约定俗成的审美参照标准,自始至终都在传承并影响着书法的审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