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首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既标志着“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正式解体,也宣告古代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已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晋国大夫与公室经过数十年斗争后,形成了智、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政的局面。此时,晋国名存实亡,六卿之间勾心斗角,彼此都想吞并其他势力。 公元前493年,赵氏打败范氏和中行氏,晋国六卿只剩下四卿,其中以智氏的势力最大。如果智氏在选择接班人时能以德为先,那么晋国未必会归属韩、赵、魏三家。 晋国六卿 智宣子喜欢儿子智伯,智伯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长有美须,身材高大,文武双全,性格也非常强毅果敢,美中不足的是为人残暴。智氏的军师智果认为:如果智伯用自己的才能去掌控别人,再用不仁之心干坏事,那么没有人会拥戴他。可惜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建议,因此有才无德的智伯成为智氏的接班人。 与此同时,赵氏也面临着选谁做接班人的问题。赵氏首领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把两块刻有训诫之言的竹简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他们用心记好上面的话。 三年后,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让他们背诵竹简上的内容。伯鲁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来,赵简子又让他拿出竹简,结果早就扔掉了。无恤则很流畅地说了出来,赵简子交给他的竹简也一直带在身上,完好的保存着。于是,赵无恤成为赵氏的接班人。 赵无恤剧照 智伯成为智氏的掌门人后,想吞并晋国,但忌惮于韩、赵、魏三家,一直不敢行动。后来智伯以恢复晋国霸主地位的名义要求智、韩、赵、魏每家献出一座万户邑给晋国国君。当时在四卿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所以献出一个万户邑并不会损失多少,但对韩、赵、魏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韩、魏迫于智伯的淫威,各献出一座万户邑,而赵氏没有屈服。于是,智伯要挟韩、魏两家向赵氏发起攻击。赵氏不敌智、韩、为联军,于是赵无恤带领族人走上逃亡之路。 赵无恤不知逃往何处,有随从建议去城墙坚固的长子城,赵无恤认为百姓竭尽全力才修好城墙,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让他们死守。随从又建议去粮仓充实的邯郸,赵无恤觉得搜刮民脂民膏去充实国库本就引起百姓不满,现在又降灾祸给他们,他们一定不愿意死守。晋阳是先主嘱托过的地方,而且尹铎待民宽厚,因此赵无恤最终去了晋阳城。 晋阳古城 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联军追至晋阳城下,赵无恤坚守不出,智伯便想了一个恶毒的计策——引晋水灌入晋阳城。当时晋阳城没有浸水的地方只有三版,城内百姓做饭的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依然不肯背叛赵无恤。 后来,唇亡齿寒的韩康子、魏桓子与赵无恤密谋除掉了智氏守堤的官员,晋水决口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顿时乱作一团,韩、魏联军乘势从两侧出击,赵军也从城中杀出,智伯大败,其家人被韩、赵、魏三家尽行诛灭。 在《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看来,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能胜过德行。司马光认为选取人才时,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选择有才能的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因为君子持有才能是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能却是干坏事。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才能不足,危害也不会很大,尚且可以控制。 智伯显然是个有才无德的小人,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做了一桩桩坏事,最后惹得天怒人怨,就连盟友也背叛了自己。赵襄子才能不如智伯,但他知道体恤民情,所以即使晋阳城被淹,百姓也不肯背叛他。《资治通鉴》告诉我们选人时应该以德为先,一味选用有才无德的人则会祸患无穷。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囊括十六朝,1300多年的史实。“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不同于一般的史书,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史学家胡三省曾说:
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吸取古人的教训,总结古人的成功经验,进而修身养性,使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游刃有余。作为一部跨越1300多年的历史书,我们阅读《资治通鉴》就相当于多了1300多年的阅历。 由于白话文的推广,我们现在阅读起古文会非常吃力,因此在这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资治通鉴故事上下册》。这套书纸质优良,采用了四色印刷技术,装订结实,不管是送孩子还是致父母都非常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