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蔡长福先生讲伤寒

 心海真情2020 2020-10-05

蔡长福先生讲伤寒(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新校区的讲座)

2015-06-16蔡长福中医思维中医思维


导读伤寒讲解历来引经据典,层次高深,易让初学者敬而远之,本文蔡长福先生应邀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为师生进行伤寒论的讲座,用语平直活泼,言浅意深,妙趣横生之余,令人了悟中医,初学者不可错过

质疑:初学者应该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去学习。

 

大家好,同道的好!这次来山东一趟很高兴,大家这么热情,气氛这么高,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无论如何,我肚子里的东西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医不讲家族,学术不论门派。医不能保守,医要保守,张仲景《伤寒论》不会传给后人。

按:这一点是对的,”学术不论门派。医不能保守“。


什么叫《伤寒论》?《伤寒论》论的是什么?

人在自然界生活,我们的体质就在跟风寒抗衡,伤寒二字是我们平常在生活中要注意的,为什么自然界会产棉花?为什么冬天有羊肉汤吃?这是自然给我们的。天冷了,就要多穿点衣服,加件棉袄,再冷了,喝碗羊肉汤,身上就来热了。《伤寒论》就是讲衣食保暖,不要受凉,不要贪凉。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这是《医宗金鉴》里的八句话,最后两句是重点呀,不管你怎么变,这两句就都有了“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伤寒论浅,浅就在皮毛,深,深不可测!

何谓浅在皮毛?就是受凉,感冒了,感冒以后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我今天就谈一谈。

《伤寒论》一千八百多年了,后人各有各的一套。有的学方子症状对应,有的学条文。都知道六经辨证,可是写书也写不上去,用方也用不上去。比如小柴胡汤柴胡八两,黄芩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柴胡柴胡八两,厚朴七物汤厚朴八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三两,看看书上琳琅满目什么剂量都有,厚朴用量20克,甘草怎么用?桂枝怎么用?它是八比三,八比二,你用20克厚朴,那就不是经方了,那就脱纲离题了。


质疑:这一点本人不同意。这不是《伤寒论》,这是《寒伤论》先生把伤寒”一词狭义化。

我们看看伤寒的概念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化

 

《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什么是热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以上均见《素问·热论篇》。

上述概念的定义即是:“热病是人体受寒发生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热病是病名,寒是病因,热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

中医最早关于热病的概念是狭义热病概念,即认为伤寒后只见发热或热证,不见发热恶寒的寒证或热证,更不见无发热的寒证。后来将因为果,伤寒变成病名,而且居于热病之上。

 

 

《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个广义伤寒概念,受《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以及“风论篇”、“疟论篇”的影响。但《内经》无湿温之说。

后来,《伤寒例》重提《内经》伏邪说。称冬伤于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温病在仲景那里是否属于伤寒,不很明确。《伤寒例》的说法,是一种理论解释,但它肯定温病属于伤寒。

自两晋至两宋初,广义伤寒的外延继续扩大。《肘后方》把时行、温疫也归入伤寒。《诸病源候论》将伤寒与时气、热病、温病并列,热病的病因与温病重复。其间的总趋势是广义伤寒外延渐广,而狭义热病已不可分出。《千金》、《外台》,均略同此说。

宋人朱肱著《活人书》,将伤寒之外延扩大至十六种病,但不包括中暑及瘴疟。

金元时代,河间学派以六气分外感病为六类或六门,说六气皆从火化,不承认伤寒有阴寒之证,无论狭义或广义伤寒均以火热概之。简言之,外感均属热证,伤寒自然是热病。故伤寒、热病混称由来已久。

明清时代,温病学说形成,除中风、伤寒外,原广义伤寒中的其它病种均归入温病。于是,外感热病分两类,伤寒与温病相对,温病概念明确,伤寒反而比较模糊。

近数十年来,论温病强调其传染性,温病一变而成为有传染性的外感病,无传染性者便是伤寒,因而伤寒的概念实际上又发生变化。

仲景所指的伤寒既有热证,也有寒证,而且有明显的传染性,故应该包括温病。

 


何谓经方?

经方是跟着六经走的,方子是挂在经上的,我们一定要贴题,条文是六经的枝叶,我们一定要搞懂。我们人身上有规律,何谓六经?哪六经?学医首先要知道这个,六经弄熟了,弄懂了,弄透了,明白了,再去背条文,再去搞方证,这样学,你们来的就快了。

我想讲的东西太多,怎样能让大家入门?怎样能学的快?怎样能很快的理解它?怎样能让你们学后回家就能给妈妈开方子?

质疑:

 

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所以,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太阳病

老祖爷张仲景讲太阳病,什么叫太阳病?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这是《医宗金鉴》里的歌诀,这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病在什么地方?张仲景定位就在这个地方(颈椎)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桂枝汤。”

你妈妈讲我脖子难过,脖子僵硬了。好,给妈妈开个桂枝汤。这多简单呀。

质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

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定为太阳病

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

与肺主表无关系。

 


阳明病

有的老年人晚上睡不着,入睡难,又讲两个眼胀,胀的不得了,问自己到底什么病?我背个口诀给大家听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什么方?葛根汤。葛根汤写在什么地方?葛根汤写在脸上。你们记住葛根汤走前,桂枝汤走后,就弄懂这两经了。

“缘缘面赤额头疼”这种感冒脸带红而不红,你看到脸红,再问问额头可难受?难受。眼睛可胀?胀。入睡可难?入睡难。鼻子可干?鼻子干。哦,葛根汤出现了,也有好多人到床上睡不着,你给他开服葛根汤,微微的一身小汗,马上就能睡着了,就这么简单。记住,葛根汤张仲景写在脸上。所有脸上的疾病,青春痘,疙瘩,扁平疣,黄褐斑等等,一个葛根汤加减大部分就治掉了。全身的皮肤病,葛根汤加减也能治掉。

质疑: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提纲,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

抗和压痛的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判明为阳明病。

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准绳。更突出的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

经络的阳明病要包括胃家虚、胃家寒等。而在《伤寒论》全书中胃虚、胃寒不属阳明病。

 


少阳病

还有第三经,有的病人,突然有一天坐着坐着坐不住了,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出现了,这什么病呀?这是少阳病了。少阳是什么?就是胆呀,胆感冒了它有反应,也有口诀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

上面《医宗金鉴》里的十二句话你记住了,大三阳第一步你就抓到手了,并不为难。伤寒论你要明白了很好学,不要搞复杂了。上来就背条文,背经文,又背外语,三五年时间,最后你一条路都没有啊。学校的老师教的好,你们好好学,这几年的学业不要耽误,把文凭拿到手。《伤寒论》六经辨证是大道,你按六经去走,不会有错的。

葛根汤写在脸上,就是胃感冒,就在脸上。太阳经感冒在后面。少阳经感冒就在耳朵(两边),这叫大三阳。还有三阴,三阴今天暂不讲,我来讲讲三阳。

这三阳到底是什么?太阳是什么?阳明是什么?少阳是什么?

质疑: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条是少阳病提纲,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

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少阳病。

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胆疾病的部分症状,但作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

义,咽炎、肺炎、胃肠以、心脑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膀胱经在人身上起什么作用?

它的本性是什么?自然界一个太阳,在没有云雾遮挡的情况下,一个太阳普照大地,万物温暖。人身上也有个小太阳,太阳就是膀胱经,太阳就是膀胱,咱们北方人叫尿(sui)包,就这么简单,要是没有尿时,是很小的一个包,尿包虽小,作用很大,大到什么样?它一病就怕冷,一受风就怕冷。

膀胱经长在什么地方?位置在哪?今天我把膀胱经的位置告诉大家。小肚下,存尿的就是膀胱,又叫尿包,尿包有这么大的功能吗?对,要是没有这个膀胱经这个人就天天怕冷,穿再多衣服也不行。

膀胱经一旦失约,没有功能,就不能抗风抗寒,能冷到什么样?“重衣厚背不知暖,深坐密室还怕风!”。有些人膀胱经不行了,衣服穿很厚,在屋里坐着,你一开门,哎呀,快把门关上,好冷啊!睡觉,哎呦不能掀被子,太冷了!这膀胱经功能就不行了,一旦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你就要知道,哦这就是太阳风,太阳太虚了。它的位置就长在少腹里面。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个靠山,儿女靠父母,学生靠老师。五脏六腑靠什么?靠脊柱,我们后背有个脊柱,脊柱就是五脏六腑的靠山。不得了,就一个“杆子”,五脏六腑都挂在上面,为什么这么牢固?脊柱不败,脊柱不空,那五脏六腑特别好,一旦五脏六腑衰败,那就是骨空照成的。人脊柱是21椎,从上往下数,肺长在第三椎,心脏长在第五椎,肝脏长在第九椎,脾脏长在第十一椎,肾脏呢?膀胱呢?

“十四肾经走于里,十九膀胱往外传,肾虚早衰命门火,膀胱无能抗风寒”这是肾虚造成的怕冷。

第三椎对应肺,这个人体质要弱,膀胱经不行了,肺为华盖,在上面就像个锅盖一样,它的温度全靠膀胱经来保护,它的内源全靠脾脏来供养。正常人(后背)上面的肉最多一指厚,瘦人就一层皮。膀胱经若要失去了功能,体质弱的,淌了汗,衣服一脱,就马上“咳、咳、咳、咳”,这是轻的,重的“咳咳咳”。“肺为华盖最为上,它离外感为最近”,一旦膀胱经保护不了它,它就天天在受凉,年轻人得肺结核,怎么回事?肺萎怎么回事?肾亏狠了,膀胱经没有功能了。肺天天在受凉,先寒后化热。三椎长于肺,五椎长于心,九椎长于肝,十一椎长于脾,十四椎长两肾,外面有命门,十九椎长膀胱。我们前人内经上写的清楚。

“肝胆相照,脾胃相连,肾与膀胱为表里”

他们合为表里关系。肾与膀胱为表里,从哪说起?我把这个跟同学们讲一讲。要学《伤寒论》这个思维一定要明白。十九椎膀胱,十四椎命门,长两肾,如果你肾要亏了,膀胱也就病了,它天天在病,天天怕冷,还不发烧,为什么?西医讲没有免疫功能了。这种不发烧的感冒大有人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不发烧的感冒,最后造成内热。比如讲肾要亏了,膀胱失约,又突然间淌了大汗,膀胱经受凉没有了功能。十九椎往上传不出热气来了,风寒占领了膀胱经,十九椎往下走,从腰眼到环跳,到大腿后侧,腿弯处委中穴,承山,昆仑,到脚小趾外侧有个穴位叫至阴穴,膀胱经就到头了。《内经》讲足太阳膀胱经,就从这里说起,十九椎往上传,一直走到十四椎,走到命门口,肾虚命门空,命门空,没有热气来抗风寒,膀胱经寒气单刀直入,直接到肾经,这叫什么病?太少两感。这个话题暂且放这。

我还来讲讲膀胱经,有同学问我,这小便怎么出来的?哪来这么多热量?为什么能保护人?脊柱不空,肾不亏,五脏不败,五脏功能强,化成热气,化成能量,化成真气,下压至膀胱。有的人讲这小便怎么来的?是不是喝水漏下去的?膀胱有下口无上口,漏不下去的,是真气气化至膀胱。肾亏的人睡一夜觉到天亮时解小便,这小便在夏天解到地上看不见,到零度的时候解到地上冒热气,噗噗叫,像锅炉一样,为什么?膀胱经寒水存的热气往上送,送到外围,送到脊背。一旦膀胱没有功能,男同学回忆回忆,大冷天,攒一夜的小便,一泡小便解过了,能连打几个寒颤,可有这种情况,为什么?夜里热气都攒给膀胱了,早起解掉能不打个寒颤吗?你想想膀胱经多么重要,太阳要病了不得了。

质疑:

《伤寒沦》之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而言。
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
如:

另外: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

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

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阴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在表的证似是

太阴病(有头痛、恶寒等)而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少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厥阴病。半表半

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请注意《伤寒论》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

 

蔡先生把仲景太阳经搞到膀胱经,甚至太阳上去了。



太阳传到阳明、少阳

《内经》上讲,一日太阳病,二日阳明病,三日少阳病。第二日传到阳明,太阳邪气未尽传到阳明,阳明是多血多气之腑,非常敏感,它的能量最高,我们吃的东西全靠阳明经来消化,为什么?它热量高,一天到晚不停,如果膀胱经传到阳明,这两经同时感冒,还往里走,阳明就要化热了。化热传给谁?传给老三,老三是谁啊?是少阳,少阳很小,是少年的少,那个胆不就那么大吗?太阳最大,阳明老二,少阳老三,你们这样就好记了。老三体质弱小,少年的少,跟个小孩子一样,所以少阳一有病,症状就多。大家听听:

“伤寒五六日,胸胁苦满,寒热来往,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反而不呕,或渴或不渴,或口干口不干,或痞下痛,痞下不通,小柴胡汤主之”

质疑:这里存在重大的错误。蔡先生把仲景的六经拉到了《内经》上去,甚至易经。

下面的文就可想而知了。

就这么多症状,就一个小柴胡汤。为什么少阳能反应出这么多症状?大家想一想,太阳病罢,阳明病罢,它俩的压力都传给少阳了,一个小孩子挑两个担子哪能挑的动啊,所以反应的症状特别多呀。小孩子只能拿五十斤,你给他一百斤,压的嘴歪眼邪也挑不动,所以反应的症状最多。太阳未罢,阳明未罢,传入少阳,二阳合病,三阳合病,有口诀为证: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这三阳病邪不解,这个病就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辨证就很难了。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最后又归到一经上。

“二阳合病满喘发”满,心满难受,心撞冲胸,喘,有这种感冒,一感冒就喘,发,发烧,满喘,甚至还咳嗽。这用什么方子能治掉?二阳合并这葛根汤不就用上了嘛,若要不化热,葛根汤不动,喝过后微微一身汗淌,喘也不喘了,咳也不咳了,闷也不闷了,就这么快。

“自利葛根呕半同”,这种感冒有时拉肚子,好多饭店受到卫生局的打压,有的就冤枉了。哎呀,你吃的不卫生呀,拉肚子,中毒了,我看看这个电视我心里难受,我们都吃一个饭店,就你一个拉肚子,是不是食物中毒啊?不是吃东西吃的呀,《伤寒论》写的清楚,合并病的口诀就有啊“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什么叫自利?有的人走着路拉裤子里了,守不住,葛根汤,呕加半夏。“太少利芩呕加半”,遇到这样的拉肚子不是黄芩汤就是葛根汤,跑不了这两个方子。

“明少弦负顺长生”,太阳少阳同时感冒也拉肚子,黄芩汤。呕,加半夏。阳明少阳同时感冒,这种感冒容易死人啊,这两句要注意,明少弦负,人的阳明脉长大,少阳脉也长大,如果感冒碰到脉短小无力,这种感冒死证呀,说不行就不行了,胃感冒,胆感冒,脉大脉长,你就大胆用药。

“滑数宿食大承气”,那脉搭手一按啪啪啪乱跳,乱摆,这滑数脉就出现了。何谓宿食?吃了几天的饭不解大便,受凉了,心烦急躁,必然要出现大脉,大承气汤。

“三阳合病腹膨膨”好多人在医院睡着,肚子鼓多高,大小便解不下来,又是肝炎又是肝硬化又是肝腹水,这是三阳合并症化内气化内实,那脉就很大。

“口燥身重而谵语”有的病人睡床上讲胡话,乱讲一气,这叫谵语,就是内热过盛,腑嘭嘭不解,三阳热继续再烧,脉也大,肚子也大,热气也大,什么方?还是小承气汤。

“欲眠合目汗蒸蒸”,眼一闭,那汗哗哗叫下来了,大承气汤全部出现,大胆的用。按仲景的原方用药,两泡大便一拉,汗也不淌了,肚子也不胀了。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何谓遗尿?

我当初治疗一位三十几岁的女人,她来到我的诊所,“老师我有个病不好讲”“什么病?”“我不能听自来水声,一听小便就下来了,控制不住,水龙头一关小便就没有了,比自来水还灵。”这什么病?白虎汤有几句话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可管劲?你试试看吧。

有的老人躺床上不知道小便就下来了,咳嗽一声小便就下来了,这就叫遗尿。在这是白虎汤证,白虎汤熬几付就好了,为什么?经气化热过分了,阳明表证葛根汤,经气化热白虎汤,白虎汤症状出现时间日久必然遗尿

我治疗一个女同志,已婚,孩子都几岁了,小便失禁,晚上还尿床,为了治这病,花多少钱呀!到处治不好,有一天找到我了,不好讲,她婆婆帮她讲,“你别跟人家说,俺媳妇夜里尿床,被子湿了不敢晒,在屋里用火烤...”说到这我就知道,这是白虎汤出现了。阳明经化热,对《伤寒论》不熟悉,对六经不熟悉,对方证不熟悉,你怎么能知道这个道理?这种人体质虚,胃热败,伤津之人。天天出汗,多少年的大汗,最后这个人就不行了。有的人眼睛一闭汗就出来了,有的人脸上冒油,有的人年龄未到头发就掉,为什么?就是胃热过盛造成的。淌油汗黏汗,臭汗。遇到这种热盛的人,你就使用白虎汤加减一般不会错的。

如果白虎汤证出现了,气虚过分了,白虎汤加人参,喝过也就好了。不过这种人千万不要发汗,发汗就坏,误汗严重能死人呀,不能误汗也不能误下,只能用白虎人参汤。

质疑:

白虎汤证之遗尿,其实是接近神昏。

 

第219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证之遗尿,“遗尿”是热盛神昏的表现。
白虎汤证还能日久的吗?


本文选自仲师之徒蔡长福的新浪博客。本人质疑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