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成年人上网率已达99.2%,低年龄接触网络未必是件坏事

 螺蛳王老师 2020-10-05

9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

据课题组介绍,本次是对全国7~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

对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数据发现,8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增多,说明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越发明显。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网络运用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率几乎没有差别,“全民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大家都知道互联网飞速发展,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仅3年触达率就已经这么高了,如果不加以控制,明年估计就得百分之百全面覆盖了。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虽然已经有了信息接收能力,但是他们的信息处理以及判断能力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所以,蓝皮书一经发布,家长们的心也不由得跟着烦躁起来了。

有的网友认为这个锅就得家长背。

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怎么非得怪家长没监督好?

还有的网友认为是现在的网络资源教学导致的。


其实,不必如此惊慌,低龄触网未必是件坏事。

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凡事都应该辩证看待。所以,与其惊慌失措,不如先对“低龄触网”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知,没必要“谈网色变”。要知道,互联网世界包罗万象,带给未成年人的并非只有影响其身心、人格发展的“网络垃圾”。

根据去年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显示,2019年有89.6%的未成年网民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与2018年的87.4%相比,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且各类网上学习活动的比例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提升。

最新的蓝皮书也指出今年的在线学习以37%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网目的的第三位与2017年(13.4%)相比显著提升。疫情发生后,在线学习以69.7%的比例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对于网课和真实课堂的区别,49.5%的未成年人认为网课效果不如真实课堂,38.6%的认为两者差不多,仅有9.4%的受访者认为网课效果更好。

虽然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网课式教学没有传统教学效果好,但这并不能一口否决互联网学习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率。在信息沟通交流速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许多未成年人接收、了解社会热点信息的第一渠道就是互联网,还可以借此搜索课本外的延伸知识点扩宽视野探索未知世界,这些是传统课堂远不能比拟的。

当然,家长和网友们的担忧也无不道理。如果缺少健康引导与教育,“低龄触网”的负面效应一定会无限扩大。在蓝皮书中就有提到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62.2%),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

还有一项数据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从不模仿网上的行为五成未成年人会跟着学唱网上的流行歌曲,近两成(19.5%)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对于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东西、虚拟游戏人物、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

互联网会对未成年人的言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是必然的,这也是家长们担忧的原因。但是既然“低龄触网”已经存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也一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所以,当务之急最需要的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毕竟这是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不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没有手机的“真空环境”的。

首先,国家和相关部门要拿出有效的措施,构建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将“净网行动”常态化,而不是暂时性的,同时尽快出台完整的网络分级系统,为未成年人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源头。在屏蔽网络垃圾的同时,为这些“小网民”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成长空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其次家长们的观点要改变,堵不如疏。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机就大声训斥,你可以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看看孩子在浏览什么内容,在玩什么,了解孩子的兴趣后,才更好地去指导和引导孩子。工作虽然繁忙,但下班后尽量还是多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比起玩手机,孩子也更愿意和父母亲近。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各方面措施愈发完善的基础上,“低龄触网”的发展态势也必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