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五律《春望》读记

 小河西 2020-10-06

杜甫五律《春望》读记

(小河西)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乱军破长安。据《新唐书-安禄山传》,乱军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郡县相与杀守将,迎王师,前后反覆十数,城邑墟矣。”七八月间,杜甫将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后又只身回到长安。杜甫在长安目睹了叛军的残暴骄横,目睹或听闻了陈陶和青坂的惨败。时值暮春,触景伤怀,杜甫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篇。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国家破碎、破败。《齐国策》:“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感时:感慨时序变迁或时势变化。《九思-哀岁》(汉-王逸):“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怆。”《效阮公》(梁-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

惊心:内心感到震动。《春日》(南北朝-闻人倩):“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惊心夺目)。《北园射堂新成》(北周-庾信):“惊心一雁落,连臂两猿腾。”

大意:国家破碎只山河还在,春回长安只草木繁盛。看到花开,感时而流泪;(花开意味着又一春天到来,感叹战乱之久。)听到鸟鸣,恨别而惊心。(听到鸟鸣,听到“莺歌暖正繁”,想到“骥子春犹隔”。参同期作品《忆幼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边防报警的烟火;借指战争、战乱。《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

连三月:一指“连续三个月”。意在整个春季。二指“接连两个三月”。意指两年。皆强调时间漫长。《仲春郊外》(唐-王勃):“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白头:《白头吟》(汉乐府):“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古歌》(汉乐府):“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搔(sāo):挠。《静女》(诗经):“搔首踟蹰。”《九日酬颜少府》(唐-高适):“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浑:简直。浑欲。浑如。浑似。浑无。《即事》(杜甫):“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十里烟笼》(唐-徐夤):“浮世宦名浑似梦,半生勤苦谩为文。”

簪(zān):绾发首饰。《拟行路难》(南朝宋-鲍照):“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簪。”《衰病》(唐-白居易):“老与病相仍,华簪发不胜。”

大意:战乱已延续两个春天,家书难寄贵抵万金。(烽火”对应“国破”,言战乱。“家书”对应“恨别”,言离散。杜甫所思始终是既有国又有家,所谓国愁家忧)。俺的白发越挠越短越挠越少,简直要插不上簪。

诗意串述:这首诗与五律《忆幼子》或同时作。听到莺歌,想起幼子学语,写一首《忆幼子》。但杜甫由望春景而想到的又岂止是“春犹隔”的幼子?于是再赋此诗。此诗首联大气。劈头而来的是“国破”。大自然的春天确实来了。但至德二载(757)的春天异样。去年春天,虽然战乱已席卷半个中国,洛阳也被攻陷,但长安尚在,哥舒翰的大军守着潼关,很多人认为天还没蹋,叛军不会长久。但一年过去了,长安沦陷,玄宗奔蜀。肃宗虽继位,但陈陶之败、青坂再败,国家真的破碎了。放眼远望,只剩残山剩水,只有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繁华不在。次联精彩。花香鸟语皆春天景物。闻到花香,首先感到时序变化。由时序变化而时间漫长。因以感时,不禁泪下。听到鸟鸣,想到了正在学说话的骥子,想到了鄜州的妻子,因以恨别,不禁惊心。感时而忧国,恨别而忧家。三联为千古名句。写“溅泪”和“惊心”的原因。“连三月”言战乱时间漫长。“家书万金”其实仍言战乱漫长。战乱已一年多了,多少离散的家庭音信全无亲人生死不明。国家的破碎和亲人的离散都由战乱引起也都由战乱无休无止而加剧。杜甫困居长安,家忧国忧深沉,却也无可奈何。在《元日》中杜甫说自己只会“啼痕满面垂”。在《忆幼子》中,杜甫说自己只有“炙背俯晴轩”。在本诗末联,杜甫说自己天天“搔头”,头发本不多,现在简直要“不胜簪”了。本诗从大处起笔,以小处收结。全诗把忧国忧家紧密结合,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构成诗的完美意境。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言简意赅,含蓄凝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