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sml4605 2020-10-06

文/誰最中國  图/ Lubanban

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做事要成功,要先了解人性。那时年轻的我还不太理解,因为在我看来,知识和阅历似乎更为重要。后来我逐渐懂了,而且发现,人们在谈人性的时候,往往在意的是那些弱点。

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恐惧。我们恐惧危险,恐惧失败,恐惧疾病,恐惧未知,恐惧失去自由,恐惧受到侵害,恐惧得不到保障……这一切,都是可以被别人拿来利用的地方。

许多营销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我们的恐惧。我们看不见螨虫,没发现它的危害,但是商家告诉我们,恶心的螨虫爬满了我们的床单、浴巾和脸。我们吃火锅,不觉得对身体有碍,但是凉茶品牌告诉我们,吃火锅容易上火,而且上火就要喝某老吉。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因为恐惧,所以我们宁愿接受。不仅是恐惧,贪婪、嫉妒、懒惰、好色、虚荣、难抵诱惑、害怕孤独、热衷免费、重视等级、迷信专家、崇拜名人、喜欢随波逐流……关于人性的一切弱点,都在被这个消费社会利用着,营销着。

我们无处可藏的弱点,被理解为“痛点”,继而被定位为“用户需求”,最后成全一门生意。有人虚张声势,伪装出“都是为你好”的善意,以解决大家问题的姿态,为自己牟利;有人顺坡下驴,去迎合、讨好人的种种弱点,直至放大、加深为社会恶习。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面对伪善与作恶的围追堵截,我们还有招架的机会吗?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曾有人当面调侃罗振宇“贩卖焦虑”,罗振宇回应说,每个人都不缺焦虑,我贩卖给谁?

聪明如罗振宇,当然知道,真正贩卖的并不是焦虑。焦虑,只是一种最常见、可利用的心理。

老一辈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忧虑像把锁,能把人“锁”得心慌意乱。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解锁的钥匙,或许就在于认清形势、安定内心。于是,有人装起了一包叫做“知识”的解药,告诉迷茫的人:不要担心,我帮你找到答案和安全感。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然而,“知识”这副药,却不是那么好吃的。

人们发现,罗振宇讲的知识不系统,还有错误。他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有人把罗振宇比喻成路边推销健身卡的小哥,而他自己却不健身。有人认为,那些内容满足的只是绝大部分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认为是“读书人”的虚荣心……

作为“割韭菜”的重灾区,“知识付费”这门生意,到底是全新的学习方式,还是一个贩卖观点的成功学平台?虽然号称“和你一起终身学习”,但是那些浅尝辄止、自圆其说的内容,能叫学习吗?尽管“知识付费”形式早已司空见惯,罗振宇的产品在不断迭代,旗下也不乏有质量的内容,但还是给人留下了“大忽悠”的印象。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其实,这个时代,通过输出焦虑收割流量的大有人在,有的更无视下限,又坏又蠢、又准又狠地挑拨对立情绪。和这种人比起来,向你推销知识的人,简直算是一股清流。

虽然他们也制造着焦虑感,推销着一种速成的、不持续的学习方法,也可能塑造了一种不成熟的观念体系……然而当我们从结果上去分析利害时会发现,哪怕是最坏的情况,似乎也没有很坏的结果。

正如我一贯以为的:在所有的装模作样中,附庸风雅是最有益的一种;如果有人利用焦虑,引发的是我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或许这也是种种伪装中,最无害的那一种吧。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有时候,我们的错误在于对一件事赋予太高的期望。

对漫长的人生和无止境的学习而言,任何讲解都只是敲门砖而已。老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一堂课里获得一点启发,再去自己找书籍深入研究,拿到生活中体验,最后进化成一种人生资本,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有人又想节省时间,又想获得真正的知识,结果觉得自己被骗了。其实,都只能归咎于自己的懒惰和狡猾。人性里的弱点,如果无法自己弥补,可能就只有被他人利用了。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去年,某著名毒鸡汤营销团队被注销账号的时候,有人反思:有些东西,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但是,“唯有一心向善的人,才会在深知人性的本质后选择抚慰,而不是加以利用。”

只是,一心向善的人,少之又少。

长期以来,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要么一起无下限,要么一起被淘汰。一个作恶的团队死了,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流量和利益,仍然令许多从业者艳羡不已。

打擦边球、蹭热点、适度歪曲、夸大事实……这些都已经见怪不怪。而更可怕的是,在我们还不自觉的时候,已经被更多无形的手,拉进逃不出的深渊。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互联网生活里,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了。你有没有在某个不停刷看短视频的深夜,突然惊醒:屏幕后面有人正在盯着你?

曾几何时,所有东西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通过选择,去发现这个多样的世界,去倾听不同的声音。

而如今,各个平台用一种叫做“算法”的东西,根据你的行为推算出你的喜好,直接把你喜欢的东西无限制地推送给你。

人们的惰性被空前地满足。人不需要再费心去寻找,懒得选择,懒得辨别,懒得思考。推荐机制也更容易迎合人性的弱点,推送有趣但无用的东西。科技公司引以为傲的规则,让我们抛弃了思想,转而寻求各种“上瘾”,让我们无限沉溺于自己的喜好和情绪。

看似互联网无限广大,而我们却越来越生活在单一而窄化的圈子里。我们的喜好,连着我们的偏见与愚蠢,被一点一点加固,像井底的蛙,只看见自己想看到的那一点天空。

今后的人,可能就像被圈养的动物,只需要有喜好和情绪,然后在“算法”的填喂下,获得无限满足。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最近,“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一部分人类,利用技术手段驯服更多的人类,像极了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平台是冰冷的,系统是冰冷的,最终同样冰冷的,是不是我们的情感和人性?

其实,互联网平台利用系统进行的压迫和操控,早已渗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他们一边俘虏人性,一边植入规则,最后牢牢控制每一个人生,让我们无法逃脱。

更可怕的是,我们可能甚至不知道那些人是谁。就像故事里真正的大恶人,都是在幕后不动声色,却在暗暗地吞噬着芸芸众生和整个世界。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十一长假之前,一则新规出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技术手段,用大数据杀熟。

以前我一直觉得,信任是一种美德。原来,信任在今天也成了人的弱点。

人生来就是感性动物,但是我们的感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暴露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是不是都成了满满的漏洞?

这个世界,真的是让我愈发迷惑了。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佛教教义里有“贪嗔痴”三毒,天主教列举了“七宗罪”的恶行。人性之中存在种种弱点,千百年前的人,就早已再清楚不过了。

狄德罗说过:“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人性,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人之为人,终究不能失去自己的基本属性。于是,可能又要回到之前的问题:在我们窥探到人性的软弱之后,我们是选择利用,还是抚慰?

伪装善,利用恶,哪一个更坏?

有一种流行文化主题,叫做“赛博朋克”,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科技水平超级发达、人类个体渺小脆弱的未来社会。“高科技,低生活”,那些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并没有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更美好。

那样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带着一些悲观主义色彩,同时也代表着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思精神。

任何技术或是手段,关键在于它背后的人的价值导向。它不能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但是大众的需求也未必都是好的——听上去是个无解的问题,但正因为它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所以才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我们要成全自己,我们也生活在别人设定的规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人性与人性的博弈。这场博弈注定不会终止,因为我们的软肋,因为我们生来的不完美。              

                                             文/誰最中國  图/ Lubanb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