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国无家,没有文化!她却用对儿子的心狠手辣,换来了名利双收......

 QG8622 2020-10-06

本文授权转自:欧洲优才计划

她是无国无家的犹太人,

流亡各国寻求安身,

曾穷到捡垃圾度日。

3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儿子被人骂做废物。

她没有文化、心狠手辣,

不给孩子洗衣做饭,

不让上学,

甚至不顾他们生死,

逼迫他们上战场。

比虎妈更“毒”,

比狼爸更“狠”。

但今天,

她却住别墅、开豪车,

享尽世间名与利,

还上电视、出自传,大谈特谈,

而她说出的话,竟让亿万中国人震惊......

她,就是沙拉·伊麦斯。

1950年,她出生在中国上海,

母亲在她很小时就弃她而去,

父亲是犹太人,

由于遭到德国纳粹的迫害,

不得不逃亡到上海。

就这样,

在上海这个贫寒的家里,

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12岁时,父亲也永远的离开了她

自此,她变成了孤儿。

童年的沙拉和父亲

17岁时,她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但那是1967年,正值“文革”,

她那一头漂亮的卷发和高高的鼻梁、

深邃的眼睛,都让她成为了,

红卫兵重点盯住的“目标”,

她被文革大军减去了长发,

没收了家当,还被赶出了家。

学校也不再接纳她,刚刚读到初一,

就不得不放下书本被迫退学。

对于一个只有17岁的少女来说,

无父无母,在一个异国他乡,

顶着一张外国人的面孔,

拿着一张犹太后裔的身份证,

她处处受到围观和非议,

赶上了“文革”,她更是无所适从,

就像是血液里天生就流淌着“污点”。

少女时期的沙拉

她唯一求生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嫁掉,

找一个可靠地丈夫,

也许能给她一个安稳的家。

但命运注定要让她历经磨难,

她先后经历了两次婚姻

最后都是以伤心和痛苦告终,

20多岁花样年华的她,

竟对爱情和婚姻也不再抱有希望了。

天可怜见,两次失败的婚姻,

却给她留下了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为了“儿子”活着,

成了她那时生活唯一的希望。

1971年,全家的生活来源都靠,

她在上海铜厂的那份工作,

做的是非常劳累的体力活,

但只要能让儿子吃饱穿暖,

她甘之如饴,一干就是十几年。

1985年仍在上海铜厂工作,沙拉的工作证

但老天还不让她做个“好妈妈”,

命运安排她成为狠毒的“狼妈”

1992124日,

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却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天,

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中以建交”

作为犹太后裔,

她终于可以回到以色列,

回到自己的故乡了。

沙拉等到了中以正式建交

而当她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壤,

准备拥抱这个故乡之时,

漫天的战火让她惊呆了,

落后的村镇、穷困的人民,

都预示着她将踏上更加坎坷的归途。

以色列的移民局,

并没有将她安顿在拉法等大城市,

而是让她住在,

靠近黎巴嫩的一个落后边陲小镇上。

可再难的路也阻挡不了她寻根的脚步,

19935月,

她义无反顾的将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而让她没想到的是,

当晚,一家四口就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她说:“我跟孩子们刚刚下车,

就听见身后一声巨响,

我奔过去,发现一个人被炸得七零八落,

至今回想起这个场面都心有余悸!”

在这个战火连天的故乡以色列,

为了躲避炮火,

她不得不常常带着孩子们住防空洞

洞里条件艰苦,没水没电,

拥挤着一群群避难的当地村民,

儿子怕的发抖,她就鼓励他们说:

“如果你们连战争都不怕,

将来还能有什么能让你们害怕的”。

沙拉14岁的儿子以华、13岁的儿子杰瑞在防空洞里

她让儿子去跟当地的小孩子交朋友,

并告诉他们:“微笑是最好的语言,

游戏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们在防空洞里拿着她给的扑克牌,

开始了人生中第一节实践课,

去适应环境,去结交朋友,去尝试改变。

初到以色列,她连语言都不懂,

虽然长着与身边人一样的面孔,

但因为从小在中国长大,

她对以色列语是一窍不通。

没钱没工作没背景,

拖着三个正要上学的孩子,

她的困难无法想象。

两个哥哥抱着三岁的妹妹

但当拉宾总理慰问第一批“回以”同胞时,

她却放弃了能戳手可得的机会。

拉宾总理拉着她的手问她,

“你有什么困难吗?”

她回答:

“我什么困难都没有。

因为我有一双手,

所有的困难在手里都能解决。”

初到以色列时,总理拉宾亲切接见了沙拉

可真实的生活并不像说话那样轻松,

她所遭遇的艰难,

根本无法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去形容,

人间的每一种苦,她都亲自品尝过了。

由于语言不通,她只能去中餐馆打工,

但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让一家人吃饱穿暖。

有一天,

她突然想起了在上海曾吃过的小吃,

于是她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做春卷。

当她花了整整4斤面粉,

终于成功的做出了第一张春卷皮时,

她嚎啕大哭,喃喃自语:

终于能独立的赚钱了!

孩子们能有钱上学了!

就像所有的妈妈一样,

她就像老鹰一样,

将孩子们紧紧护在自己的臂弯中,

白天去餐馆打工,中午和晚上卖春卷,

即使一天下来她累的说不出话,

也不肯让孩子们插手帮她干活,

除了读书她什么都不让三个孩子做。

但是,一个犹太邻居的话,

如醍醐灌顶般震醒了她,

那天,

当她的三个孩子围坐在她的春卷摊旁,

等着她下面做饭时,

邻居走过看到这一幕,

对着她的儿子呵斥说到:

“你们都这么大了,

应该学会去帮助你们的妈妈,

而不是像废物一样坐着!

接着又转过头来训斥她: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

不会教育的话,你就不配当妈!

刹那间,她泪如雨下。

日夜的奔波劳累,

再苦再难的生活她都能忍耐,

但说她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她受不了!

这不分昼夜的辛劳和拼命赚钱的艰辛,

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吗?

她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

有错吗?

愤怒、委屈、不满、无助一起涌上心头,

但她又不敢同邻居吵闹,

只能止不住的掉泪。

可没想到的是,儿子们慢慢围过来,

帮她擦拭眼泪心疼的说:

“妈妈,也许她说得对,

以后就让我们也照顾你吧。”

她摸着孩子稚气未脱的脸,

别过头去,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第二天,

两个儿子放学后不再出去玩闹,

而是早早来到她的摊位旁,

大儿子帮着洗菜切菜,

二儿子帮着做春卷皮,

甚至小女儿都帮着在旁边吆喝。

大儿子还突发奇想的,

中午将春卷带到学校里去卖,

结果出奇的好,

同学们纷纷抢购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小吃。

对于孩子们的改变,她既欣慰又心酸。

之后,犹太邻居还告诉她,

在犹太家庭里,

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

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

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

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沙拉和三个孩子

她终于狠下心来,

决定接受犹太邻居的建议,

吃饭、洗衣都要收取费用。

她还鼓励孩子们去市场上卖春卷,

做一个1毛,卖一个2毛。

二儿子自告奋勇去卖,

很快尝到了甜头。

这个聪明的孩子,

还将中国的风油精、清凉油,

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二儿子杰瑞在以色列的市场上摆摊

大儿子就更让她欣喜了,

他在学校举办“带你走进中国”讲座,

在讲座中让大家可以免费品尝中国春卷,

但是听讲座需要买入场券。

在上缴学校场地费用后,

他赚到了人生最多的一笔钱。

沙拉与她的大儿子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

苦难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她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也懂得了母亲的不易。

她对越孩子狠,

孩子们就越坚强、越聪明,

她在家务中越是“绝情”,

孩子们就越懂事、越独立。

但是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儿子的成长,

并没有完全按照她的预期。

过早的独立和赚钱的欲望,

让二儿子开始寻求捷径,

他不再想上学了,认为读书无用,

早早赚钱才能真正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无论她怎样苦口婆心,

二儿子始终拒绝上学,

坚持要去面包房打工赚钱。

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

终于,她对二儿子说,

“我送你去面包房当学徒,

但你不要后悔”。

之后,二儿子如愿以偿了,

为了赚到更多的钱,

他拼命的干活,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常常累得夜不安枕。

但几个月后,他问自己,

“我这辈子就只能做面包了吗?”

经历过实践,他终于认识到,

自己不去上学的想法是多么的浅薄。

这时,她告诉二儿子,

读书的学费她早已准备好,

就等着他自己真正醒悟,

因为语言基础的原因,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教育,

她决定全家一起再次回中国,去上学。

来之不易才更加珍惜,

回国后,三个儿子都发奋刻苦,

之后,老大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老二上了旅游专科学校。

老三在中学里也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有了这么优秀的三个孩子,

她理应知足,

理应继续为孩子们的前程做打算。

但她却再一次让人惊讶,

因为她拒绝为孩子们再付上大学的费用。

她说,“在以色列,

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对孩子们放手。

我不但不管他们的学费、生活费,

我还要求他们毕业后必须送我两把钥匙,

一把是房钥匙,一把是车钥匙。”

不过她的儿子早在以色列,

就已领教了母亲的“家教”,

不但对“0资金”上学欣然接受,

还一口答应了母亲的所有要求。

大学后,两个儿子果然初现微芒,

赚钱的欲望和灵活的头脑,

让他们不再畏惧,

在学校中他们经商的举动就显得不凡,

可谓是学校里的“焦点人物”。

按照这样的发展,

本应是两位杰出青年顺利毕业,

然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开始兑现对母亲的承诺。 

但她偏要打破这种安宁,

偏要“狠心”对待亲骨肉。

在两个儿子毕业之时,

她毅然主动遵守以色列的国家规定,

要求儿子们回到以色列去服兵役!

要知道,

那可是战火连天的以色列啊,

她曾在那里见过遍地的尸骨,

也见过炮火中血肉横飞的街道,

送儿子回去无异于亲手将他们推到悬崖边。

 

有人告诉她,

像她这种在中国生活的特殊家庭,

可以申请子女不服兵役,

也有人告诉她,可以去做假病历,

让孩子躲避过服役期。

但她都拒绝了,

她坚持要让儿子们回到以色列服兵役,

并且还是在一接到通知后,

就立刻催促儿子动身。

连以色列当地的家庭在子女们入伍前,

都要留出好几个月的时间,

让孩子放下工作好好休息,

因为这一别,就可能是生死之别。

但她却偏不,

在二儿子杰瑞接到入伍通知后,

她竟让他马上回去以色列,

再利用兵役前这两个多月的间隙去打工。

这样“狠心”的决定,

连当时斥责她的邻居,

听了都觉得太过残忍。

但谁能知道,

正是由于她的狠心,

才让二儿子获得了被命运垂青的机会。

回到以色列的一天下午,

四位客人来到了杰瑞打工的餐厅,

他流利的希伯来语、

英俊的面孔、彬彬有礼的态度,

细致周到的服务,

一下就引起了其中一位顾客的注意。

在听说杰瑞刚从中国毕业,

马上就要在以色列参军入伍后,

这位客人就对旁边的朋友说,

“你记下来他的身份证号码。”

而当杰瑞入伍后,

他竟直接进入了以色列国防部特种部队。

原来,当初那个注意他的客人,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

记住他身份证的是国防部长

那四个人原来全都是以色列的高级官员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

退伍后,

杰瑞又充分利用以色列盛产钻石的优势,

做起了钻石生意,

很快就成为了资产过亿的成功商人。

大儿子也因为在部队表现优异,

退伍后成为一名官员,

一直在以色列劳工部工作。

就这样,她一个“狠心”的决定,

又一次改变了儿子们的命运。

她的“绝情”,

正是给儿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现在的她,

住在大儿子给她买的别墅中,

开着二儿子送的豪华跑车,

有了小女儿孝敬她的首饰盒。

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

可她并不满足,

已经67岁的她仍然非常忙碌,

2002年,著名的兄弟钻石公司

决定任命她为驻中国地区的首席代表。

她还出版了两部书籍

参加公益讲座到医院当义工......,

生活充实而忙碌。

2015年,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

她还在上海捐赠雕塑《风雨同舟》

感恩上海人民当年对犹太难民的庇护。

如今,她还在中国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同一位上海教授结婚,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国家庭,

教养出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

为什么大学毕业后,

社会上出现了无数的“巨婴”?

有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

不惜大走“捷径”。 

父母的给予是无止境的,是应该的;

孩子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也是应该的。

 父母们亲手折断了孩子逆风飞翔的羽翼,

我们正在以爱之名,

做着潜移默化的“扼杀”。

慈母仁娇儿必败,

治家治国严是爱。

这个犹太妈妈,

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教”。

作为一个女人,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

作为一个妈妈,

她“心狠手狠”令人唏嘘;

可她作为现今中国教育典范,

其言行却不能不让国人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