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晓琴,谢素琴

 11jiuge 2020-10-06

浅析茵陈桂枝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

曹晓琴 1        谢素琴 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  610072)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老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责之于脾肝,其病机为脾阳受损,湿阻胆液,溢于肤表。治以温补脾阳,散寒化湿,利胆退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婴儿肝炎综合征  寒湿   温补脾阳  利湿退黄

 

婴儿肝炎综合征系指一岁以内的婴儿 ,因多种病因导致的黄疸、肝肿大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该病预后就较差 ,病死率高,为儿科疑难病症之一,要求用中药治疗的此类患儿屡屡有见 ,吾师多年采用茵陈桂枝汤化裁治疗数则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供临证参考。

婴儿肝炎综合征属祖国医学黄疸范畴,临床所见婴儿肝炎综合症患儿多表现为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精神萎靡,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舌质淡,苔白腻等,结合其症状体征应辩为阴黄。

1病因—孕母受湿,苦寒伤脾,胆道阻塞

此类患儿多因孕母受湿热之邪传入胎儿;或病中过用大苦大寒之品 ,损伤脾胃,脾阳虚弱,浊湿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致寒湿留滞中焦,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胃失摄纳肝胆之络不通 ,疏泄失常 ,胆液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而发为阴黄。此外 ,亦有因胎儿先天缺陷 ,胆道不通 ,或有阻塞 ,胆液不能疏泄 ,瘀积于里 ,横溢肌肤 ,因而发黄。

2病机—脾阳受损,湿阻胆液,溢于肤表

病机关键在于湿盛,湿为阴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赖阳以运,为机体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湿邪内犯当先困脾,脾阳受损,水湿内渍,土壅木郁,阻滞胆汁排泄,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正如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所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伤寒论译释》认为:“阴黄是脾胃中阳不足 ,寒湿内困”。 《类证治裁》谓:“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 与胆液浸淫, 外渍肌肤, 则发而为黄。”湿邪粘腻重浊,易困遏脏腑经络,故病情缠绵。如治疗失当 ,则形成气滞血瘀的肝脾肿大。由此可见 ,阴黄之证与脾胃虚弱相关,脾胃阳虚生寒为本 ,湿滞肝胆为标,其病理性质为阴寒虚证。  

3治疗—温补脾阳,散寒化湿,利胆退黄

《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临症指南医案》说:“阴主晦,治在脾”。故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温补脾阳以化寒湿、利胆退黄。因此在治疗上用茵陈桂枝汤化裁治疗该病(桂枝7 g 干姜3 g茵陈 10 g龙胆草6 g 黄芩 6 g田基黄9 g生栀子6 g  滑石 6 g金钱草9 g 车前仁 9 g太子参9 g 焦白术9 g 白茯苓9 g三棱6 g 莪术6 g路路通8 g 夏枯草9 g 丹皮8 g)。  

方中桂枝、干姜大辛大温,共用以振奋中阳,助脾化湿,长少阳生发之气。桂枝辛温,走而不守,既振奋中阳,又温化水湿,用之甚为合拍。脾主运化, 为升降之枢纽,治脾之药应补、运兼施,故选太子参、焦白术、白茯苓,温运中焦,助脾和中。茵陈、龙胆草、黄芩、田基黄、生栀子为利胆退黄要药, 虽性味苦寒, 但与姜、桂并用, 去其性而取其用,退黄治标,作为退黄的基础用药。寒湿既已得化则应给湿邪以出路,使用滑石、金钱草、车前仁以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此病患儿多肝脾肿大故用三棱、莪术、路路通、夏枯草以软坚散结。黄疸日久, 气滞血瘀, 面色晦暗, 故用丹皮活血化瘀。诸药共奏温振脾阳, 散寒利湿, 活血退黄之效,温阳而不伤阴,补中而不壅滞。另外,本病为慢性病变, 难图速效, 若立法正确, 贵在守方。

  临床使用时不可拘泥,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该病初期以温阳祛湿为要,重用利湿退黄之品。方中茵陈、龙胆草、田基黄、黄芩、生栀子,为利胆退黄除湿之主药,剂量宜大,以达到“小便利白”,其黄自退之目的。

  2.顺其条达之性,佐以疏肝之品。黄疸之为病,乃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故临床上除见发黄外,多兼腹胀等肝气不舒之证,可于原方中加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令其气机疏畅条达。

3.黄属太阴,当先实脾。黄疸病因属湿,湿为脾所主,脾气受损,运化失职,临床多兼见纳差、大便不实等脾为湿困之症侯。故以太子参、焦白术白茯苓健脾和胃,令其气机条和,升降自如,则湿邪自除,亦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治法。此外。固护睥胃应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而且黄疸后期,黄疽渐退、肝功渐好转,而正气尚待恢复,此时应加大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力度。而苦寒之品,如龙胆草、金钱草、茵陈、黄芩、桅子等则应逐渐减量。但利湿退黄始终贯穿于治疗中,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贺荣莉.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 [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8,5(1):10

[3]余明炎 ,黄建匕.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J].中医杂志 ,1991,32(3):1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