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昵称16619343 2020-10-06

万年前,一块泥巴和一片叶子在先祖勤劳智慧的双手改造下,同时经历一场火的洗礼成为了最初的陶与茶。陶和茶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两种最早被中华民族所掌握的技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陶器的发展史与茶的发展史惊人的相似,它们出现于万年前的一次人与自然的偶然相遇,随着国家的繁盛而蓬勃发展,随着国家的衰亡而颠沛流离,在历史的进程中映射着文明的光芒,也代表着世界的财富。世界的全球化有一半功劳起源于茶与陶,世界的格局也因它们而改变。掌握了制造陶的方法、种植茶的秘籍,就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命脉。茶来自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回归自然,而陶瓷埋在土中万年不腐,成为了见证华夏民族各个时代文明的活化石,也为我们侧写出曾经那个辉煌的茶之国度。

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逐渐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先祖由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过度。陶器在熄灭的篝火中偶然获得,用以储存维系生命的食粮和水,烹煮族人在田间树林里一天的所获。大自然中哺育生命的水和泥土,这两大随处可得的元素,在先祖们灵巧的双手中捏制塑形,在烈火中涅槃,完成从土到陶的历练,迎来了这个世界崭新的文明时代。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马家窑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公元前2650-2350年)

傍晚时分,辛勤劳作了一天的族人们从森林、田间、海边回到部落,燃起篝火,将动物的骨髓、植物的根茎、贝类、鱼类,采摘来的茶叶、蔬菜,加上刚收获的水稻放入大陶器中一同烹煮制成羹食,补给一天的能量消耗。这样的一顿晚餐昭示着古老社群的形成,也寓意农耕文明到手工业文明的诞生。逐渐,陶器开始被制成简单的陶网坠用于捕鱼,制成陶纺轮用于纺纱,烧制出陶盛水器方便取水,林林总总的陶制器具捏塑成型,便利着先祖的生活。以仙人洞文化为代表距今20000年的刻有粗绳纹的粗制红陶,以磁山文化为代表的距今8000年的夹砂褐陶,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距今7000年的夹炭黑陶器,以及其他在中原各地出土的诸多粗制陶器以其质朴的工艺、原始的图腾,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所孕育的最初文明的智慧。先祖们不断完善着制陶技术,改进不同泥料比例和配方,发明各种样式的窑炉以提高烧制温度,各种不同质地的釉料一再被创新。到东汉时期,由高岭土、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的瓷器被真正意义上烧制出来,标志着陶器向瓷器的迈进。瓷器由1200℃-1300℃的高温烧制而成,胎体更为坚硬致密,细薄且不吸水。外观也更光洁顺滑,不易脱落剥离。东汉时期饮茶之风已从四川地区传至长江中下游,江南各地开始大量种植茶树,饮茶成为统治阶层贵族阶级争相追捧的贵族活动,达官贵人饮茶标榜权势富贵,僧道饮茶修身养性,文人墨客饮茶附庸风雅,由饮茶之风而催生的茶器需求急剧增长。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唐·三种色彩绘制的唐三彩骑马俑

隋唐时代,瓷器制作走向成熟,到达陶与瓷的分水岭。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唐代瓷器格局。越窑青瓷明澈如冰,晶莹温润质地如玉,色泽青中带绿。邢窑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更具大唐特色的唐三彩色泽艳丽,将本土的黄釉、绿釉融合从丝绸之路带来的西域钴蓝釉,烧制后黄绿青釉在胚体上相互叠加融合,形成变幻无穷、色彩斑斓的各色图形,一显大唐的恢弘气势及强大的文化包容。唐朝饮茶习俗的风靡和制瓷业的发达也促进了陶瓷茶具的发展。陆羽《茶经》中专门有关于茶具的论述,其中卷四《茶之器》记录了宫廷中品茶所用的二十四种器具,缺少任一件就无法顺利进行茶事活动,足见王公贵族对茶器的讲究已不亚于对茶的重视。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茶器组

到了宋代,因人们饮茶方式的变化,点茶替代煮茶成为茶事主流。宋代饮茶崇尚以白为美,强调茶汤击打出来的泡沫越白洁、越细腻、越持久者为好茶,为更好显示茶沫的色白,黑色釉盏便应运而生。”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文人雅士多爱好斗茶,在茶文化的推波助澜下,建盏成为了宋代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亦是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徽宗在《大观茶论》里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并著诗云”兔毫连盏烹云液, 能解红颜入醉乡。”黄庭坚赋诗曰:”兔盏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写到”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反复击打茶汤,形成乳白色的泡沫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日本国宝,藤田美术馆收藏的宋代曜変天目茶碗,产于福建建窑

建盏在一盏黑釉中形成变幻莫测的釉彩,如夜空中耀眼的星辰散发着神秘的光芒。由于建盏的独特釉料,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迥然不同的花纹与色彩,烧制出的茶盏釉面可呈兔毫状、鹧鸪斑状、曜变状等各种纹彩,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建盏釉面纹彩为窑中烧制时自然形成,无法人为控制且废品率极高,往往烧制几十万件才能偶然得到一件类似曜变盏这般的极品之物。建盏中最为珍贵的一类是曜变建盏,其次是油滴建盏。仅存于世的四件曜变建盏与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藏于日本博物馆,其中三件曜变建盏与油滴天目碗被评为国宝级文物,被视为陶瓷艺术不可超越的巅峰。日本的史册中记载着:”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建盏和点茶随着宋茶文化的没落、元帝国的崛起,逐渐消失在世人眼中。却阴差阳错地被日本保留至今,之后保留发展,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抹茶道及茶碗。

除建盏外,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同样代表着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撼动的丰碑。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陶瓷制作更为细腻,线条更为流畅,胎质更为坚细,釉色或温润柔和如羊脂之玉,或颜色晶莹剔透华丽夺目。浮雕、刻花、印花等各式装饰手法,将陶瓷从实用功能的生活品升级到了兼具极大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宋徽宗更是将梦中所遇”雨后天晴云破处”,梦中所见的天青色应用到汝窑茶器,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简的瓷艺美学。汝窑、《大观茶论》、瘦金体和《听琴图》也成为了宋徽宗在瓷器、茶学、书法、绘画等方面艺术造诣的代名词。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2005年,”鬼谷下山”这一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以1400万英镑,折合2.3亿人民币的价格落槌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青花瓷凭借其洁白透亮的瓷胎,清丽的钴蓝色花纹及精湛的工艺深受外国人的喜爱。17,18世纪,葡萄牙、法国、英国各个皇宫府邸中都深藏着来自神秘中国精美绝伦的瓷器。西方人对青花瓷器乃至青花图案的追捧,远超于中国。究其原因,青花原本就是欧亚大陆文化融合的产物。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蒙古草原的牧民崇蓝尚白,白色代表纯洁,蓝色代表上天,天是崇高的万物主宰,其苍苍之色是神圣的颜色。草原帝国统治下的元朝并不对茶与陶瓷有过多的喜好,然而统治阶级却深谙茶与瓷器巨大的经济价值。欧亚大陆随着蒙古远征军的征战,中西文化的沟通要道被打开,巨大的贸易需求也由此开始。”元人尚白,波斯尚蓝”,在一件小小的瓷器上,中国娴熟的工匠用西域运来的苏麻离青釉绘制在洁白如玉的瓷坯上,将这象征东方文化的白瓷与象征西方文化的花纹图饰巧妙结合,制作成了妙手燔功的元青花。青花这样一种完美的中西合壁的工艺品,深深吸引了欧亚大陆上的使用者。同时期的欧洲仍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中下平民阶层大多使用着木质、铜制甚至是久放后粗硬的面包作为餐盘,盛放食物,更甚者以刀切肉,用手直接放于口中,简单粗暴地完成进食。稍富裕些的贵族阶层就餐时也需要几个人共用一副精致刀叉餐具,赴宴时还常会遇到需要自带餐勺的情况,他们难以想象中原大地居然使用这样如水晶般晶莹质地的美丽瓷器用餐。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画中描绘的欧洲中世纪食物

元青花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喜好,一改宋时素雅含蓄的风格,视觉效果清新艳丽,豪迈又不失典雅。更大的器形,更丰富的题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乃至各种故事题材,都被融入到了这白底蓝釉瓷胎之中,将马背上的民族的豪放不羁、君临天下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丝绸之路上往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将西域对繁缛纹饰及尚蓝尚白的喜好带到了中华大地,而后大量绘有异域风情的青花制品被元统治者作为贸易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国,运抵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统治者更是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凭着巨大的出口量及精湛的制作工艺,景德镇获得了”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而元青花也成为了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三元文化”的结晶,并传世至今。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景德镇元代青花盘

有人说中国的英文China源自于一个地方——昌南。昌南即昌江之南,也就是现今瓷都景德镇的所在。昌南位于黄山余脉,东北及西部群山林立,东南部为丘陵,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内的昌江,穿过小城注入鄱阳湖,瓷土、柴木资源丰富,水运便利。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因此镇古称”昌南”,西方人便称中国瓷器为”china”,因景德镇制作瓷器的瓷土出自镇东的高岭村,西方人也为此创造了新的英文单词”kaolin”,高岭土。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景德镇(图片源自网络)

景德镇自汉代便开始陶器制作,唐代作为贡品,与”玉”媲美。到了宋代因其出产的青白瓷瓷质细腻,色如天青,釉薄处泛白,有素肌玉骨之象,宋真宗对这种瓷器爱不释手,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小镇,并命其专制御瓷,这可谓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从此景德镇名扬天下。到了元代,忽必烈更设置了元王朝唯一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明代宣统至整个清朝的六百年间,各代帝王都在这片土地设立自己的御窑厂。”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当1712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来到景德镇,不禁为这里多达100万的人口,3000座连绵的窑头瓷厂的繁荣景象所惊叹。一千多年中一个产业繁荣了一个城镇,景德镇也因瓷业成为全球制瓷人心中的朝圣之地,中国的瓷器成了全世界财富的象征,各国的皇宫贵族视其如珍宝,竞相收藏。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景德镇瓷器素坯(图片源自网络)

我国的陶瓷业和茶产业在明代双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明代随着”废团改散”的茶叶御诏,原本单一形式的团饼茶终于解开束缚。散茶极大程度地扩展了制茶人的想象空间,炒青、烘青、闷黄、作青、揉捻,六大茶类各大工艺都在明清时期百花齐发,迎来了茶史上前所未有的技艺巅峰时代。同时,明代瓷器融合了历代白瓷、青瓷、青花瓷、丰富的绘画图案、精湛的制瓷工艺,跨进了历史的新篇章。明代之后瓷胎也趋向更薄、更细、更白,万历年间的五彩、斗彩,各种着色元素为瓷器添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五彩颜色,将之前素白的瓷器,蓝白的青花拓展出了明清五彩斑斓的瓷器世界,融合东方制瓷技艺和西方珐琅彩绘画技法的珐琅彩瓷器更是孕育了瓷界新贵。制作技艺之高超,装饰之精妙华美,画工之巧夺天工,让明清陶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璀璨的一代。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清 康熙 玻璃胎面珐琅牡丹蓝地胆瓶

同时,随着明代饮茶方式的改变,由煮茶、点茶演变为撮泡(也就是延续至今的沸水冲泡茶叶,只饮用其茶汤的方法),紫砂壶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紫砂壶泡茶因其”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能突显茶汤的隽永醇厚而闻名遐迩。加上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之后的五百年中,紫砂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陶瓷名品。

然而,在中国的版图之外茶与陶瓷又是另一番景象。随着全球化的贸易之路开辟,茶和瓷器辗转运抵欧洲皇室,整个17世纪到19世纪茶不断塑造、改变着欧洲乃至世界的版图,让英国人成为了茶奴,促使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列强为争夺以瓷器、茶叶为主的远东贸易权而大打出手,为全球工业化进程推波助澜。

同时期,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了如水晶般质地的瓷器,整个欧洲开始为此而着迷。丝绸、茶叶、瓷器、金碧辉煌的中国皇宫、繁华的街道,这一切都让欧洲人心生向往。17世纪初,来自中国的商船抵达阿姆斯特丹,一船瓷器以500万盾的销售利润,吸引了所有欧洲人的目光。1717年,奥古斯特和普鲁士国王更是用600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兵交换了仅151件中国瓷器,一件中国瓷器用以交换四位欧洲龙骑兵,其高昂的价值为欧洲人所惊叹。海洋版图上欧洲各国的商船熙来攘往,运输着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叶及丝织品,而大量白银则流向中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大。为遏制白银东流,也为更好更多地获取经济利益,欧洲各国开始争相仿制中国瓷器。英国人用贝壳、鱼肉、蛋壳等各种材质,试图烧制出那温润如玉的中国瓷器,法国更是派出了传教士到瓷业中心景德镇常驻二十余年,学习瓷器制作技术。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欧洲宫廷中的景德镇瓷器陈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在远东同样开展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仿瓷革命。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由于对中国陶瓷的渴望,以及荣西禅师所著的《吃茶养身记》,日本茶文化开始盛行,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随僧人自宁波四明登陆中国,长途跋涉抵达景德镇,并取中文名”吴祥瑞”。在景德镇学习烧制了上万件次瓷器后,陶艺家带着大量中国瓷土、釉料及丰富的制瓷工艺经验安然归国,在日本伊万里筑窑,开创了日本青花瓷器制作的先河,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瓷圣”。伊藤五郎大夫开创的伊万里烧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也曾是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时期,中国瓷的高端仿品,至今在国际瓷器市场享有盛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统治阶层的日益腐朽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步步人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代表——茶业和制瓷业深受西方工业化的冲击,双双走向衰落。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景德镇手绘师傅正在瓷器表面绘制山水画

英国成功试制茶叶,在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爪哇等国大批量种植茶树,并利用工业化将其所产之茶推广为全球化商品。瓷器的命运与茶叶几近相似,1709年德国炼金术士通过3万次的试验成功制作出了硬质瓷,并准确计算出瓷器适合的瓷土、黏土的比例。英国人发明了添加牛羊骨粉的骨瓷,成功替代了中国瓷器,成为现代高端瓷器的代名词。到19世纪,工业革命成果也助推了欧洲制瓷业的全球化发展。蒸汽机的使用,将黏土的研磨及制坯环节用机器所替代,移印花纸的诞生进一步推动瓷器生产及装饰工艺的工业化,大幅降低了制瓷的人工成本。与此同时,制茶机械中的揉捻机、切茶机等的诞生也加速了茶叶的工业生产。茶叶与瓷器几乎同时成为了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工业化程度高的西方瓷器很快占领了市场。为保护欧洲本土瓷器的销量,欧洲政府纷纷开始对中国瓷器征收高额的关税,使得中国瓷器的出口量一落千丈。一直到建国以后中国茶产业与陶瓷业才开始逐渐复兴,大量学者陆续赴西方先进国家访问学习,西方机械被大量引进,各地区的陶瓷研究所随之建立,并不断改良着中国窑炉的烧制温度、釉的配方及制瓷工艺,以提高瓷的产能、品质及成品率,茶文化与瓷文化在新中国创始之初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与器 影响中国千年基业的双生花

1737-1742年制作的著名Meissen天鹅盘

【注】 1709年,Meissen首次烧制出白色瓷器,其洁白光润的特质被赋予”白色黄金”之名,从此享誉欧洲。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德国瓷器品牌,以其高雅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闻名遐迩。

千余年来,茶叶与陶瓷曾同为中华民族全球独有的智慧文明,陶瓷文明与茶叶文明随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而繁荣,随着国家的衰败而显出颓势。全球化时代伊始,当时那个曾经固步自封的中国仍享受着资源垄断的优越感,却在短短百年中被西方各国家效仿、赶超,从而走入历史的低谷。随着近些年来,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及传统文化复兴之势,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也开始了势不可挡的崛起之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必将再次重归世界遗产宝藏之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