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 8个问题了解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5年合作

 新用户19544756 2020-10-06

11月6日,2019年西岸艺博会的参展画廊正入场准备时,艺博会展馆对面的西岸美术馆正式揭开面纱。这次开馆,也开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在11月5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先生与徐汇区区长、西岸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方世忠一同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揭幕。

西岸美术馆历时3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美术馆整体为3层,下层为美术馆公教空间,包含多功能厅、盒子和智造展厅(工作室、游乐场、儿童工作坊),上层空间1楼为大厅、咖啡厅,开幕首展主要在2楼呈现。

本次开馆展同时推出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和首个特展“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

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告诉我们,所有作品均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常设展主题围绕“时间”展开,呈现以20世纪和21世纪为主线,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主题特展“观察”主要集中呈现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新媒体艺术。??

两个展览也让观众知晓,蓬皮杜中心在艺术收藏方面的定位和历史,以及相关藏品与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重要渊源。

西岸美术馆馆长李忠辉希望,美术馆一方面让更多全球文化艺术精品有机会走近中国观众;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丰硕成果,“期待通过本次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对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模式创新形成新的探索和尝试。”

开幕当天,通过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蓬皮杜中心主席 塞尔日·拉斯维涅、蓬皮杜中心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馆长贝尓纳·布利斯特恩,以及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的解答,我们汇集成8个问题,来解读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一、未来五年合作计划是什么样的?

据介绍,在未来5年内,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以共同策划为前提,在西岸美术馆展举办3个展期不少于18个月的常设展,和平均展期半年的约10个特展。同时在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也将呈现3场聚焦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视野与实践。

在公共教育上,双方将根据本地的整体生态情况,对放映、现场表演等跨文化、跨学科的公共文化艺术项目进行策划,面向不同年龄层观众。

蓬皮杜中心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表示:“西岸美术馆作为新馆,五年合作期间我们会通过不同展览活动的积累,来发现它的特色。肯定的是,蓬皮杜中心与西岸美术馆合作,是希望东西方文化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更多碰撞和交流。”

二、怎样的契机促成了蓬皮杜中心和西岸集团的合作?

其实蓬皮杜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早在1989年,蓬皮杜中心就邀请中国参加展览。2016年,“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1906-1977”也曾在上海展出。

塞尔日·拉斯维涅介绍,蓬皮杜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希望能够在中国以合作方式来展示,“这次合作不仅是艺术的文化交流,更能让我们去探索中国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新模式,如何去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而在合作过程中,塞尔日·拉斯维涅发现中国与法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文化艺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以“能在上海落地合作项目,更为便利也更加有力。”

三、五年合作结束后,还会持续吗?

塞尔日·拉斯维涅表示:“五年之后,双方会根据所取得的成果来决定未来合作的方向,也许继续现在的模式,或是以全新的模式来进行,又或者就此告一段落。”

四、西岸美术馆会考虑构建自己的馆藏体系吗?

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告诉我们,美术馆应该有自身的馆藏体系,“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之后会通过更多设想和策划确定方向,再向大家公布。”

西岸美术馆未来整个文化发展规划中,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和艺术设计等形式,都会得到呈现。“蓬皮杜中心不管是自身馆藏,还是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方向,包括公共教育的体系都是我们想要去学习的方向。特展选择展示新媒体艺术,对美术馆来说也是很好的开始。”

五、这次两个开馆展有什么亮点?

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透露,常设展不仅是对过往历史和当代艺术史的一个回顾,同时也是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投射。特别是“观察”特展,回顾70年代一直发展至今的新媒体艺术对未来艺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双方合作过程中,会注重当下上海艺术生态环境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避免在展览过程中出现作品、主题或者风格上的重合。

六、蓬皮杜中心与世界各地美术机构都有合作,本次与西岸美术馆的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蓬皮杜中心在与各地美术馆合作之前,首先基于各自特色,会考虑当地艺术、社会甚至文化的生态背景,所以不同的地方合作模式也完全不同,与合作伙伴产生直接关系。

开馆两展中可以看到,蓬皮杜中心通过作品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如今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去解答。

七、西岸美术馆为什么选在11月开幕?

这个问题在西岸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安达看来,11月只是一个合理性的时间节点。2017年签署合作到2019年馆,美术馆从筹备到布展,艺术品选择、运输需要近两年周期。而且11月浓郁的艺术氛围,也让这个时机恰恰好。

八、双方在合作上达到的理想是怎样的?

“我们希望能融入上海当地艺术生态,在这里我们不是法国艺术风格的代表,而是成为新一代的上海人”,塞尔日·拉斯维涅提到未来期许时表示。

以蓬皮杜中心来说,塞尔日·拉斯维涅希望,通过不同的层面来实现、推动和落实,双方在上海当地艺术生态地位,“我们合作模式能够成为未来上海或者中国艺术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另一方面,此次也希望通过与西岸美术馆合作,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收藏。”

而以西岸美术馆来说,西岸的未来其实是一个多元文化整体。沿江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20+文化艺术空间串连成线,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被称为“美术馆大道”。

因此,徐汇区区长方世忠期待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之间这次史无前例的合作:“将为国内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营、为其如何参与塑造城市文化提供先锋思路,并将成为‘西岸计划’中的标杆性实践案例,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助力上海文化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本次同时推出的两个展览分布在美术馆2楼主展区,围绕时间概念而展开。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以两个展厅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探索,展出的馆藏1947至1977年在巴黎的东京宫展出,后来被转移到蓬皮杜中心。因此展品也述说着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从最早以法国现当代艺术为机构,慢慢发展到呈现来自??全世界各地艺术家舞台的历史。

现场“时间的形态”以11个章节回顾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及作品,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希望,展览向中国观众介绍,纵观整个20世纪到21世纪当下,??蓬皮杜中心??悠久历史的馆藏。

另外,上世纪70年代视频影像的出现和诞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以实时影像的艺术手段来创作。而特展“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便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15件作品,展览设计也如迷宫一般,让观众在空间中仔细观察,也是对常设展的呼应。

“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

进入“观察”特展的第一个房间,便是美国艺术家彼得-坎普斯在1972年完成的新媒体作品《界面》。走进镜面,会看到屏幕上逐渐呈现两重身影,这是因为除了镜面反射,黑白身影其实是屏幕后方摄像机拍摄,又投射在屏幕上的视觉效果,观众可以通过自行移动而尝试让两重身影重合。艺术家是想邀请观众进入到摄像机提供的游戏中。

门厅处是崔岫闻2002年创作的《地下铁2》。崔岫闻????从21世纪初开始??使用隐藏摄像头,来拍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画面犹如动态的绘画,呈现了一位北京地铁里的女性身影。这个镜头至今看来会联想到无处不在的手机或监控设备,但崔岫闻在2001年完成这件作品时,手机功能中并没有实时拍摄??录像功能。织梦模板下载网站www.mo-ban.top

在展厅的中央部分是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在上世纪60年代末,对自己的画室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影像作品。2001年他用不同颜色视频,在晚上用摄像机对着画室进行全程自动记录。这段《绘制工作室》系列的视频长达5小时45分,里面可以看到老鼠经过、自己的猫、飞蛾还有工作室外的声音。

如果你再仔细观察,在展厅的角落可以发现一些带有显示器和扬声器的人偶。这是??托尼-奥斯勒的《切换》系列。例如《切换(导演)》中,高处的人偶面向观众,人偶脸部是某位电影导演,他正试图对所有演职人员进行工作安排。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观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监视设备。?目前现场听到的是英语对白,未来西岸美术馆还会在中呈现中文翻译。

荷兰艺术家??莱涅可·迪克斯特拉《我看到一个女人在哭(〈哭泣的女人〉,泰特利物浦)》是他2009年-2010年创作。影像中一群英国小学生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参观,他们对着毕加索《我在看一个女人哭泣》进行观察和交流。艺术家用三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并不会对孩子的观察造成干扰。三个观察角度的呈现,其实也和传统绘画美学理念契合。?

上海艺术家张培力的《不确切的快感|||》创作于1996年,是想表达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电视机里显示不同身体部位的挠痒动作,也说明人焦躁的状态,观众可以通过影像来设想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丹-格雷厄姆的《81电影院》??创作于1981年,是??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影院场景,进行颠覆性呈现。观众可以在正方形装置的右下角看到小型银幕上的影像,??也可以在装置底部看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作品是以观察者角度对另外一些观察者进行观察。

去年,在油罐公园曾展出日本艺术家、作曲家池田亮司的作品,这次蓬皮杜中心也带来了一件其2007年创作的《数据波场》。池田亮司是日本跨领域多媒体艺术团体“蠢蛋一族”的创立者之一。影像中的每一个像素都是艺术家收集的网络数据,由精确的算法计算生成,来重新审视“数据海洋”的世界,并反思人在技术数据的世界里,处于什么地位???影像发出的声音是计算机系统自动发出的噪音。

“时间的形态”常设展

“时间的形态”第一展厅以“现代性”为主要线索,以11个章节根据时间来呈现。进门处第一件便是毕加索的??《提琴手》和角落杜尚1913年《自行车轮》,凸显出第一章节中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作品。

其中最大一件作品是罗伯特-德劳内的《巴黎城》,作品呈现的是当时??巴黎夜间舞会的场景。??艺术家通过画面逐渐传递,来显示时间持续的过程。???画面中央是古典绘画经典主题美惠三女神,旁边是现代感的埃菲尔铁塔,??两者放在一起是?经典传统和现代的对比。??

后来随着杜尚宣称“绘画艺术已变陈旧过时”,并发明了“现成品”的艺术概念,让艺术领域出现了重大转折,并揭开了贯穿20世纪并围绕艺术的定义和价值问题讨论。

第二章节主要呈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家们对抽象绘画所做的理论研究、尝试和探索。这时期不再是对人体、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而是通过点、线、形状、颜色来进行抽象表达。

展厅中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用于艺术教学的一些??教材和资料,可以看到具象的绘画形式如何向抽象转变,其中涉及的艺术家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彼埃·蒙德里安等。

彼埃·蒙德里安《红蓝白的构图II》把建筑和绘画概念结合起来,??画面提供给观众想象空间,??而画面颜色似乎在向画框以外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德里安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对观众进行??视觉清洁。??

第三章节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艺术家们对梦境、潜意识的探索。其中马克-夏加儿的《赤马》是1941年创作的关于睡眠和梦境作品。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画面中最显眼的红色马,是杂技团当中的重要角色,代表了梦境中的希望。??整个作品是色彩偏灰,??杂技团人物激发了观众想象。

毕加索1936年创作的《侧卧的裸女》是蓬皮杜中心馆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造光线能激发毕加索的创作灵感和想象,《??侧卧的裸女》是一位裸女躺在夜空下画面,??作品能够看到立体主义的痕迹,又有一种朦胧感。??

二战之后欧洲、美国甚至亚洲艺术家,都致力探讨绘画艺术的力量,来修复战争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递进,第4个章节主要是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是,都赋予颜料、材料自由,让??绘画有话语权。??

贾克梅蒂1960年创作的《大女人||》雕塑最能显现当时人的脆弱,身材高挑,瘦长的肢体??,让女人看起来既呆板,但艺术家留下的痕迹又似乎给她注入了生命力。

第4个章节展区有3位亚洲艺术家作品,中国艺术家赵无极《04.05.64》、韩国李应鲁的《无题》和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的《自然星球》。他们在上世纪40年代都??旅居法国生活和工作,并都将??亚洲、东方文化??艺术和和西方艺术进行跨文化探索。????

在赵无极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对自然风景的描述,但观察中会发现,这些自然景观逐渐转化为人内心的景观。

当时生活比较贫穷,李应鲁所使用的??材料是街头捡回来的纸张,??????用细腻的方式拼接成颜色缤纷的微妙世界??。

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在创作时把身体悬挂在画布上方,用双脚来涂抹??绘画颜料,??他的绘画过程??很大程度上与行为艺术、舞台剧结合。??

第五章节是关于文字、书法和绘画关系的探讨思考。除了韩国艺术家李禹焕对文字和绘画明显的表现形式外,亨利-米修在中国旅行之后也就投入到水墨材质探索中。《麦斯卡琳绘图》是对个人精神状态的控制,以此激发??潜意识,??并通过这种状态??以绘画的方式得到体现。

其中还有一则故事是,当时赵无极到法国主要以油彩创作,而亨利-米修是鼓励赵无极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的人。

第六章节中仅有4件作品,是在探索绘画和建筑的关系,以及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法国巴黎逐渐兴盛起来的动态雕塑概念。

埃特尔-阿德南1960年创作的《无题》,是一组纯色作品,每个画布为一个??颜色,来表达节奏上的变化。另外展厅对面另一件作品,观众在欣赏时视线会不自觉向上,这也是艺术家对方向概念的探索。

第七章节中,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是这时期的主要表现。上世纪60年代????,塔基斯开始使用磁铁,利用简单的磁吸引力制造悬空的抽象结构。在《音乐》系列中,在垂直悬挂的木板后面固定一块磁铁,吸引或排斥缝针,而产生敲击吉他弦的声音。

“时间形态”的第二展厅主要围绕“后现代性”,作品比较多元。进门便是第八章节,主要是艺术家对时间保存而提出的全新概念和反思,探索他们作为个人的叙事方式。

进入展厅能看到中国艺术家张洹2001年创作的《家谱》。??张洹是90年代移居美国后又回到中国,并通过作品??把这段??旅居生活??记录下来。他将脸作为载体,在上面不断书写?,?最后变成黑色无法辨识,而留存的痕迹消失不见,这是意味着所有档案和记忆最后都会消失。

1960年中期开始,风景、自然、有机生命都是艺术的创作素材。在第九章节中便主要呈现关于表现地形的作品。

就像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这件作品是大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在犹他州的大盐湖边,用石头、沙子堆积成一个500米的螺旋形的防波堤,而螺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一直得到应用,也代表了时间。史密森希望通过作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进行反思,同时追溯过往。

随着摄影的兴起,绘画艺术形式也面临着批判,第十章节中是摄影时代的绘画,也是后现代性集聚的体现。

格哈德-里希特是东德艺术家,他从小接受苏联现实主义美学教育,在六七十年代,??他通过一系列作品对苏联现实主义提出了批判。里希特的所有作品可以称作“绘画上的谎言”,他基于一张照片来进行创作,?是对照片的忠实反映,但是画面的朦胧感也说明本人鲜明的绘画风格。这种表现迫使我们放缓节奏,用更多时间去进行观察。

在最后一章节中,艺术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中,社会的不稳定性给出了各自答案。??其中有中国艺术家丁乙的《十示94-11》。这件作品是丁乙从冷静呈现转变为手工表现方式的代表,见证了艺术家艺术实践的转变。

最后一展厅中,空中悬挂的是蔡国强《一路顺风》,作品看似为飞机形状,但以中国传统的编织手法来完成,仔细观看会觉得外形也像某种动物。编织物上插满了在巴西圣保罗机场没收的危险物品。作品表达出,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虽然?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其中??旅行过程也是有危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