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大东村人 2020-10-06

原创 三绝纬编 2020-08-15 23:05:27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丢勒自画像

丢勒(Albrecht Dürer ),这位出生于15世纪的德国画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还被誉为“德国的达芬奇”。画家、版画家、建筑师、艺术理论家,他样样都占。几何学、数学、宗教、占星术、拉丁语、意大利语等,他样样都会。

或许是因为精通如此多的技能,所以他在绘画方面总是特别讲究细节。比如这幅《青草地》,咋一看会以为就是一片普普通通随处都可见的杂草。可画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同现实里的植物对上,对于他来说,就是土地上随意的一块草皮,他也能将之变成画布上的杰作。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青草地》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青草地》局部细节

但今天要讲的不是这幅,而是他的另一副画,《犀牛》。这只气势汹汹、全副武装的大犀牛,同样充满了细节。唯一特殊的地方是,在画这幅画之前,丢勒从未见过真正的犀牛长什么样。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幅画错误百出。但这样一幅图,却在欧洲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时大部分欧洲人都认为这才是犀牛真正的样子,甚至在之后的300年里都对此深信不疑。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犀牛》

被当作礼物的印度犀牛

数个世纪以来,印度洋地区与欧洲一直有着稳定的贸易路线。但这条路线在1453年被切断了,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下君士坦丁堡后,统治了东地中海地区。为了继续享用亚洲商品,欧洲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海上贸易路线。

因此,当时欧洲最有航海实力的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冒险向大西洋进发,探索通往印度的路线。 在寻找的过程中,西班牙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则向南行进,沿着非洲的海岸线转过好望角,终于进入印度洋。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之后,葡萄牙在亚洲和非洲修建了数个休息站,包括港口和贸易点。然后,再沿着他们找到的新路线开始运输香料等舶来品。 其实,葡萄牙除了想跟印度进行贸易往来之外,还想在当地建立永久的殖民基地。而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就需要提到一个人,阿尔布克尔克。

他是葡萄牙帝国驻印度的总督,通过武力征服了马六甲和果阿,将殖民领域扩展到东南亚。 1514年,他派遣大使带着奢华的礼物到古吉拉特苏丹国(今印度内),商谈一座岛屿的使用问题。虽然任务以失败告终,但双方交换了贵重的礼物,当中就包括对方赠送的一只印度犀牛。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阿尔布克尔克

这件活的礼物,让阿尔布克尔克非常高兴。因为此时的欧洲,基本没有犀牛这种动物。因此,这是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礼物,阿尔布克尔克想把将犀牛送回里斯本,作为给国王的贡品。

给犀牛画素描草稿

于是,在公元1515年1月初,这只印度犀牛坐上船,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途。这艘运输犀牛的船在海上航行了差不多5个月,终于抵达了葡萄牙里斯本。提前得知了消息的人们纷纷聚集在码头,只为一睹这头神秘的印度犀牛。围观的人群中,一位名叫瓦伦廷·费尔南德斯的印刷工在见到犀牛后极为兴奋,甚至还用笔画出了这头犀牛的素描草稿。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犀牛的素描草稿

犀牛抵达的时候,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时期。欧洲人正在热情发掘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文明。罗马作家普林尼曾经在《自然史》中描述过犀牛,说它们曾一度是古罗马圆形剧场中的明星。但在古罗马灭亡之后的几千里,犀牛这种生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可想而知,这只活犀牛的出现有多么振奋人心,因为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学的文艺复兴啊。就连最显赫的人物,见过它之后都忍不住兴奋:“你知道吗,普林尼说的是真的!这种动物确实存在,它就是古文献可靠性的有力证据。”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印度犀牛

这也是丢勒绘制它的理由,关于它的版画在欧洲各地热销的原因。葡萄牙国王深知这头犀牛的意义,整个欧洲都将为之疯狂。因此国王觉得将这只犀牛作为礼物送给教皇,来换取教皇对自己的支持,获得对东方国家的支配权。

但不幸的是,这头可怜的犀牛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了葡萄牙,经历了浩荡的印度洋和大西洋,却没能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运载它的轮船,在离开港口后遭遇了风暴,船上人员全部遇难,作为游泳好手的犀牛由于被铁链拴在甲板上,也没能逃过一死。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以丢勒犀牛版画为参照的犀牛瓷雕

丢勒对犀牛图的加工

虽然犀牛已葬身大海,但是关于它的故事却一直流传着。里斯本里关于犀牛的各种诗歌、故事、和素描早已传遍整个欧洲。当然,丢勒自然也得到了这样一张关于犀牛的素描作品。但这样的画作实在过于简陋,对于细节控丢勒来说实在是难以忍受。

因此,他打算自己再重新画一幅,丰富犀牛的细节。但他也没有见过犀牛,那怎么办呢?丢勒只好根据看过的素描草稿加上自己的想象来画,最终完成了这幅著名的《犀牛》。 丢勒的《犀牛》是木刻版画, 画面中犀牛头顶的字母“RHINOCERVS”(犀牛)表明了它的身份,上面还有表示年份的“1515”,以及画家的姓名缩写“AD”。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另外,丢勒很巧妙地给图画加了边框,将犀牛的身体圈进一个仅能勉强容身的密闭空间,给人一种受束缚的观感。他还故意舍弃了一部分犀牛尾巴,并让它的角紧紧地抵住右边框。还在围住犀牛的边框上用德语写道:

(1515年5月)得自印度的活动物——犀牛——运抵里斯本,献给英明神武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它的模样如下所示。其颜色类似斑点乌龟,遍体覆盖着厚鳞片,个头类似大象,但腿更短,刀枪不入,.…有人说它行动迅捷,活泼而狡猾。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尽管和真实的犀牛差的很多,但由于真实的那头已经淹死,丢勒的这幅画像便成了数百万欧洲居民心中的犀牛形象。得益于木版印刷技术,丢勒能够大量印制此画像,满足了无数民众对这种生物的好奇心,并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被大量拷贝。

在十八世纪晚期以前,这幅画依然被认为是表达着犀牛的真正模样。最终,作品被后来一些更真实的素描与绘画所取代。但丢勒的《犀牛》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人曾这样说:“再没有动物图画像如丢勒的《犀牛》般对于艺术影响深厚。”

丢勒画了一幅错误百出的《犀牛》,让欧洲人信以为真300年

以丢勒犀牛版画为参照的《动物图谱》

说丢勒的这幅犀牛图错误百出,是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前人的作品,因为它与实际的犀牛相差很大。但我们不能忽略当时丢勒所处的环境,他仅仅只是靠一张简单的草图加上自己的想象,就画出了细节如此丰富的犀牛,本身就已经很厉害了。若是丢勒亲眼见过犀牛的样子,相信以他的能力画出的犀牛会更让世人震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