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丘觉山寺,你知道多少?

 桂香书屋A 2020-10-06

                                                                      

  秋日的灵丘风光旖旎、如诗如画。通往县城东南方向觉山寺的道路蜿蜒曲折,加之斑驳的树影和清淡的香气,为这座闻名遐迩的塞北名刹增添了些许曲径通幽的神秘色彩。

                                                                       

  觉山寺群山环抱,环境清幽。寺外诸峰陡立、仪态万千,寺下唐河潆洄、水流潺潺,寺内佛塔高耸、古树拱卫,整座寺院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可谓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据辽代《重修觉山寺碑记》记载,觉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是孝文帝为报母恩而敕建,并旨赐寺额为“觉山寺”。历史上曾因天灾人祸多次损毁,现存庙堂建筑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龙诚和尚主持重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共有殿、楼、阁、厅、亭、堂134间,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沿三条轴线,依山势自前向后层层升高,错落有序。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寺内有古井一口,为北魏创寺时所凿。

  灵丘文史学者李彪在其著作《胜迹寻往——灵丘文保精华谈荟》中提到,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觉山寺既有楼、阁、厅,又有殿、亭、堂;既有硬山、悬山、歇山、十字歇山式,又有六角、八角攒尖式;既有单檐、重檐,又有单、重复合檐;屋顶装饰既有龙、凤、鱼、鸱吻,又有佛、官人、金刚、力士及走兽;花脊既有龙、凤、马、牛、羊、豕等动物,又有菊、莲、葡萄、牡丹诸多花草,丰富多彩,形神聚合,浑然天成。不失为集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建筑宝库。

  觉山寺内的建筑精华,首先要数位于寺院西部的八角密檐式砖塔了,该塔作为辽代砖塔的典型代表,堪称古建筑瑰宝,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建于辽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距今已900多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辽代砖塔。

  该塔十三层,总高43.54米,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由砖砌出地面,自下而上为须弥座、平座、仰莲。须弥座的砖雕造型丰满、栩栩如生,刀法流畅洗炼。虽为辽制,尚袭唐风,是砖雕艺术及音乐文物中不可再得之精品。塔身八角形,十三层密檐除第一层木椽木飞外,以上十二层均为木椽砖飞,塔檐造型一致,整齐排列,逐层内收,给人一种秩序美。塔身第一层的环形塔室外壁,保存有辽代壁画60多平方米,内容为菩提、四大明王、飞天等,实为辽代人物绘画精品。辽代壁画见于寺观者较为罕见,特别是这种完整描绘“明王类”的题材,在山西古代佛教造像中是创造性最早出现的,此塔室壁画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壁画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置塔刹,塔尖指向天际,直插云霄。塔体外饰白色,在朝阳夕晖的映照下,金碧辉煌。

  据李彪介绍,觉山寺塔自辽大安六年建成后,900余年未经任何修缮,除部分瓦件脱落外,基本完好。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闰六月七级地震,余震月余,连京师都受到波及,觉山寺、灵丘县城距离震中均不过20公里,县城城墙以及官衙民舍尽数塌毁,觉山寺殿堂楼阁全数倒塌,寺南凤凰台上之小塔也拦腰倾圮,唯密檐塔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实属中国古建史上的奇迹。

  除了大塔外,在觉山寺西南数十米的小山顶上,还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高5.23米。有人根据筑塔用砖亦为辽代典型沟纹砖判定,亦应是辽代所建。按其型制和位置分析,当为觉山寺当年高僧圆寂后所建灵塔。

  觉山寺还有许多神奇之处。其中一奇是说觉山寺的塔高、塔南侧的水井深度都是十三丈,寺院西南小山上的小塔顶至山脚也是十三丈高,故有“塔井三齐”之美誉。还有一奇,据说是觉山寺每逢雨后或清晨大雾弥漫之时,半山腰会出现一块黑色的方碑,取名“雾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庙会之日,定要下雨,雨过之后,它便随着雾不断出现,给人以无限遐思。

  觉山寺不仅为灵丘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历史,也给寻幽客提供了绝佳的景致。置身寺内,望着巍峨气派的庙宇古塔,赏着令人陶醉的山间风光,听着充满传奇的历史故事,教人如何能不心生赞叹,流连忘返。

来源:大同日报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