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李德新视频讲座)

 昵称67050694 2020-10-06


《中医基础理论》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内容简介:《中医基础理论共有75个讲座,分为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目录)

(点击下面标题浏览详情)

1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

4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5

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6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7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

8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一)

10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1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12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13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14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

五脏:心的生理特性

15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16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

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17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一)

18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

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一)

19

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一)

20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

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一)

21

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

五脏:肾的生理特性

22

六腑:胆、胃(一)

23

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24

六腑:膀胱、三焦

25

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26

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27

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28

形体官窍:五体(筋、骨) 

形体官窍:官窍(舌、鼻、口、喉)

29

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 

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30

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31

脏腑之间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

32

气血精津液概述 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33

气:分类

34

血 精 津液(一):概念

35

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

气与血的关系

36

气与精、津液的关系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37

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38

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

39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应用

40

体质:基本概念

41

体质:形成(一)

42

体质:形成(二)、分类

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43

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44

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45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风邪、寒邪)

46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47

病因:外感病因-疠气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一)

48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49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

50

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

病因:病理产物-痰饮

51

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52

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

53

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

54

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55

病机:发病机理(二) 

56

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57

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

58

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

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一)

59

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 

病机:内生五邪(一)

60

病机:内生五邪(二)

61

病机:内生五邪(三) 

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

62

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

病机:脏腑病机-肺的病机

63

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

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一)

64

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

65

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

病机:脏腑病机-胆的病机

66

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的病机

67

疾病的传变:概念

疾病的传变:形式(一)

68

疾病的传变:形式(二)

疾病的传变:影响因素

69

疾病的转归 养生

70

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71

预防与治则(二):正治、反治

72

预防与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73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74

问题解答

75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