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得越长,得病的越多?有效预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公司总裁 2020-10-07

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前不怎么显眼的阿尔茨海默病,怎么反而存在感越来越强呢?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寿命。

约1万年前,围着皮裙的祖先常常十几岁、二十岁就告别人世;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彼时,早在一些病症可能发作之前,大部分人就入土为安了,压根儿没留给阿尔茨海默病任何机会。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统计2018》,指出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在各国预期平均寿命排名中:日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蝉联第一,达到84.2岁;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达到了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现代人活得久了,“老人病”自然就找上门来,一些疾病便逐渐升格成主流疾病。“老人病”的典型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若是加上高尿酸,则为“四高”。与“四高”变得流行的道理相似,阿尔茨海默病在近些年也越发常见。

当神经细胞和你一起浪漫地变老时,你就可能出现记性差、反应慢、说话少等问题,这是由于神经细胞发生了老化。如果情况更加严重,你可能连身边亲人乃至自己的身份都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有可能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家庭及社会照护成本高等,成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不少家庭成员未能正确认知该疾病,任其向重度发展,从而造成患者及家庭的重大负担。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丹涛介绍,当下,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公众缺乏“疾病”的基本认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误认为该疾病“不可逆”,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等手段,不少家庭成员被动选择“任疾病自然发展”。但该病是可以及时被发现、干预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获得科学的治疗、照护,有助于享受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说:“阿尔茨海默病需要全程管理,首要的就是理解疾病,及时诊断。现在痴呆的早识别率非常低,而制定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大量的专家培训,需要有更多的医疗力量投入。”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倡议,应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性科普与教育。针对性地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在老龄化社会下,全社会应形成“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据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早在100多年前就被发现,但在临床方面被认为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那么,如何努力实现患者急需“用得上、用得起”的创新治疗手段?

专家建议,针对百姓急需的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创新药物,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公立医院扩大采购,加大医保支持的力度,保障患者用药与治疗需求。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俊呼吁:“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和投入,不仅仅是医院或者某一个家庭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参与各尽其职,主动提前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方面,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和完善本土原始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在制度层面不断改进。”

最好的预防,或是陪伴与关爱
既然治疗方法没成型,那么,做好预防就更加重要。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彻底被探明,做到完全有针对性的预防也尚不可能。不过,行为调整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的。

人天生是群居动物,如果成天独自憋在屋里,不交流,大脑缺乏刺激,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呆;相反,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每天跟外界互动,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的链条便不会断,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活力。所以,那些爱说话的老人更乐于思考和回忆,不那么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有些父母可能整天唠唠叨叨,令子女不胜其烦,但从医学角度看,却有助于降低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老人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跟周围的同伴打成一片,跳跳广场舞,或者下下棋,经常进行有效社交,才能保持头脑活跃。所以,做子女的要常回家看看。我们都逃不开老去的命运,虽不可避免,但可以老得从容、老得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