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毕宝魁的博客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昌黎,后人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曾官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倡导古文.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向奇崛险怪方向发展。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对改变诗风有很大影响。诗作题材多样,风格雄奇。有《昌黎先生集》,今人钱仲联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101--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人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轨。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译文】 山石险峻陡峭,山路狭窄细微,黄昏时分来到寺庙,看到蝙蝠在翻飞。登堂入殿坐上台阶,观看充足的新雨,雨中的芭蕉栀子,一个叶子大,一个花儿美。僧人说古壁上佛画非常好,端着灯火仔细端详,果然是难得一见之珍宝。主人铺床扫席极其殷勤周到,准备好粗茶淡饭请我吃饱。夜深静卧在床,没有一点虫鸣的声音,爬上山岭的月亮,将清澈的月光照向山门。天亮后独自离去而迷失道路,上下高低走遍山林。山花红,涧水绿,色彩缤纷,偶尔看见高大的松树枥树,要将其搂过来,居然需要十个人。真是令人惊讶,光脚走在砂石上的水流里,水声悦耳风摆衣襟,令人悦目而开心。人生如此便足以快乐,何必唯唯诺诺受人驱使而局促拘谨。叹息与我相好的那些友人,为什么还留在官场而不赶快退隐山林? 【注释】 [荦确]大石矗立、山路险峻不平貌。 [行径微]山路狭窄。 [升堂]进入堂屋。 [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花大而白,有香气。 [稀] 依稀、隐约。 [疏粝]]此指简单的饭莱。疏,同“蔬”。粝,糙米。 [百虫绝]听不到一点虫声。 [扉]门。 [无道路]指晨雾迷茫,辨不清道路。 [穷烟霏]走遍云遮雾绕的山路。 [枥)]同“栎”,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围]两手合抱为一围。 [当流]对着水流。 [风生衣]风吹衣动,人才发觉有风。 [局促]拘束,不自由。 [鞿(ji机)]马缰绳,此作动词,当控制、束缚讲。 [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几个朋友。 【评析】 本诗依照《诗经》的体例,取开头两字为题,实际是记游诗,并非描写咏叹山石。全诗采用素描似的散文笔法,借鉴传统的山水游记叙述一次游览寺院的经过。叙事简明,写景状物生动,虽然完全按照行程写来,没有穿插逆折之处,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清新简明,没有板滞拖沓的流水帐之类的弊病。 诗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开头四句写黄昏到寺庙,点出初夏季节。“僧言古壁佛画好”六句写入夜,先观壁画,后吃饭,然后睡觉,环境非常清幽,交待清楚。“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生衣”六句是第三层,写次日清晨离开寺庙路上所见景色,写景大气,色彩鲜明,有声有色。“天明”两句写离开寺庙时晨雾未散,因此看不清下山东道路,属于动态描写,而且有云雾在画面上飘荡,气韵生动。“山红”两句如同中景,画面艳丽,山上红叶,山涧绿苔相互掩映,十分美丽。大松树和坜树都粗大古老,如同工笔彩画。“当流”两句是特写,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大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的韵味,为最后四句的抒情作好铺垫。“人生如此自可乐”最后四句以情结尾,抒发对官场生活拘谨的厌倦和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本诗最大的艺术成就是用散文的笔法,用诗歌来写山水游记,为诗歌开创一片新天地。苏东坡对本诗极为欣赏,他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韩愈《山石》诗,并依照原韵作诗抒怀。元好问有一首《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可见本诗影响之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