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三不朽”王阳明:生活中三不问和四不争,莫向外求!

 昵称1497904 2020-10-07

历史学家、哲学家在讲到王阳明的时候,对他总体上的一个评价就是历史上唯一“真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在生活上的王阳明也是“三不问、四不争”,也因为这样,在他的人生中获得的越多。

前无古人,后无来,心学之集大成者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幼年时的王阳明是一个很顽皮的人,对于读书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敢于一个人长途跋涉,去考察边关。和少数民族的青年一起骑马射箭。

在学习中的王阳明也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和他的老师发生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全部思想和生活道路的发展方向。

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他的老师回答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当然是为了做官 ”。王阳明反驳他老师说到:“这不是读书的头等大事,读书的头等大事是做圣人”。从这场简短但是彪悍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就立有大志。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在他十二岁立志“做圣人”到二十八岁,者十六年中,王阳明一直朝着他心中所期望的样子走去。

在这十六年中,他学习骑马射箭、研究当时所有能找到的兵书。

细致的研究朱熹的著作。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就在朱熹的著作中,王阳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朱熹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存在问题。

朱熹特别强调格物致知,朱熹说过:“一草一木皆有至理”。王阳明就对着花花草草感受“至理”,最终王阳明也没有悟出什么大道来。

他认识到朱夫子的理论没有问题,错就错在实践上。因此王阳明深入研究佛学、道学,并且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加上官场的不幸和生活上的压迫。让他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思想——“阳明思想”

生活上的王阳明三不问

1、不问结果

佛法中讲究“有因有果”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深入研究过佛法的王阳明当然懂得这一思想。

因此,在他生活中他从来不去过问事情的结果,他相信只要努力,事情的结果好坏都是早已注定,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一观点在其思想中包括他的人生历程中都十分明显。

他的思想主张“致良知”,即一个人要去掉心中的“杂念”,方能完善自我,拯救社会。

王阳明在生活中不去过分追问事情的结果就是因为他在做事时心中没有杂念,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心干实事,所以他才能“百战百胜”。

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他也是不追求结果的好与坏。十二岁开始梦想成为“圣人”,二十八岁才考取进士;考中进士后被安排监造亲王陵墓,依旧无怨无悔的完成任务;江西平叛成功,但是在朝廷屡遭诋毁,后被贬往广西。

这一例例事件,若让普通人遇上,追梦的心早已死亡。但是王阳明都一直砥砺前行,一直抛去心中的“杂念”。

2、不问人心

亚圣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性本恶”。但是王阳明在生活中倡导“不问人性善恶”,他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都是旁人评价的,真正的人性是“吾性自足”的。

王阳明也曾经说过:“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他认为人心是复杂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不能给一个人的人性评定出“善恶”之分。

3、不问过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同的经历。因此王阳明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的研究过往人生的对与错,过多的研究讨论只会扰乱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徒添烦恼。

不如过好当下。这也是他所说的:“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在他完成他的思想之路上也是“莫问过往,只问前程”,一心只向前探索,深究佛法,道学,在这两块领域也算得上是有所成就,但是他没有迷失自己。最终他柔和众家之学,创造了他自己的阳明学派。

王阳明不争小利、不争口舌、不争虚名、不争先

1、不争小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于往”,这是众多人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只图碎银几两。王阳明与别人不同,他从不与人争利。

当时官场上贪污成风,作为官员的王阳明从来不会收受贿赂。因为他认为:“吾心自足,吾理自足”,他遵从他的内心想法,甩开一切影响他成就“圣人之学”的杂念,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

2、不争口舌

生活中的王阳明也不愿意和他人浪费口舌,这也和他的思想“致良知”有很大关系。

因为他认为旁人无法去评价一个的对与错,只要自己做到“心理合一”,对得起道德、对得起自己就行。与他们争辩,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为自己徒增烦恼罢了。

3、不争虚名

说到王阳明不贪图虚名,就必须要讲到阳明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思想在他的行为中就表现为王阳明爱干实事。

王阳明喜欢研究兵法,他细致研究了明朝所有能找到的兵书。但是他并不只会“纸上谈兵”,他还会用瓜子、核桃来演练阵法。

当他在监造王陵时,他对工匠们实行军事化管理,有时也要排兵布阵。王阳明在官场中也不图名利,即使在江西平叛有功也没有接受很多的赏赐。他心中只是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4、不争先

王阳明在生活中也不去争先出头,毕竟“枪打出头鸟”。在起考取进士期间,他在反复阅读朱熹著作时发现了朱熹有些观点存在错误,但是他都没有立即的提及出来。

因为他知道,提出朱熹的错误有什么用呢?不找到一种新的思想来对抗他,完全是没有用的。

就是这种念头下,王阳明潜心研究,深入思考,最终才有了阳明学说。

总结

王阳明的成功是必然的,他作为一名当时的“圣人”,他的生活态度也注定了他的成功。生活中的不问不争,使得王阳明能够潜心修学,最终也成就了阳明学派。

王阳明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一种智慧,只要我们能在生活中沉住气、仔细思考,其实得到的往往更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