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车扛大炮,外形萌萌哒:二战德国一号150毫米自行重步兵炮

 不沉俾斯麦 2020-10-07

二战德国全履带自行火炮的开山之作150毫米自行重步兵炮小传

1939年9月,德国以装甲部队为先锋,在一个月内迫使波兰投降。德军装甲部队在获得荣誉和世人瞩目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快速推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团遇到建筑物内敌军抵抗时缺乏必要的重火力支援。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此时德国装甲部队普遍装备轻型坦克,火力贫弱;其次,装备牵引式sIG 33型150毫米重步兵炮的炮连,在战斗中无法跟上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进军速度,且作战转换时间长,易贻误战机。

波兰战役后,德军提出了全履带自行火炮的需求,而最易最快的方案是改造现有坦克底盘搭载步兵炮。很快,德国人设计出了一号B型坦克底盘sIG 33型150毫米自行重型步兵炮(15cm sIG 33 (sf) auf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该炮成为二战德军首款全履带自行火炮,也被称为“野牛”一号突击坦克(Sturmpanzer I Bison,以下简称“野牛”一号自行火炮)。

■“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四视线图,典型的小车扛大炮,外形简直是萌萌哒。

■“野牛”所使用的号B型坦克底盘,比A型多增加了一个负重轮,车体增长了40厘米。

作为一款即兴之作,该炮在设计上十分简陋,甚至连步兵炮两侧炮轮都没有拆除,使用螺栓直接固定在车体的固定槽内。但是,“野牛”一号自行火炮保持了150毫米步兵炮足够火力的同时,也让其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为保护车组成员,“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在正面和侧面加装了13毫米厚钢板。

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参数:车4.67、车宽2.06米、车高2.8米、车重 8.5吨,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 140公里,乘员4人。

■上两图可以看出“野牛”一号自行火炮的“真面目”——将150毫米步兵炮直接搬上一号B型坦克底盘,连步兵炮的两个轮子都没有拆除。

在1940年2月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德军共改造了38辆“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其中36辆用于组建6个自行重型步兵炮连,2辆用作训练和后补车辆。法国战役中,这6个连被分别编入6个装甲师:第701连(第9装甲师)、第702连(第1装甲师)、第703连(第2装甲师)、第704连(第5装甲师)、第705连(第7装甲师)、第706连(第10装甲师)。

一个标准的“野牛”自行重步兵炮连下辖有3个排,每排各装备2辆自行火炮、4辆Sd.Kfz.10半履带车、2辆拖车和2辆摩托车。由于该炮自身只能携带3发炮弹,因此每辆“野牛”专门配属了1辆半履带车携带弹药。“野牛”自行重步兵炮连的其余辅助单位还包括1个弹药运输队(3辆3吨卡车),1个补给班(1辆1.5吨卡车和1辆摩托车)和1个修理班,全连总共有176名士兵和军官。“野牛”一号自行火炮车组的驾驶员来自原一号坦克车组,炮组则来自步兵炮连。这样的好处非常明显,都是各自熟悉的领域,只要进行一定时间的磨合就可以投入实战。



■“野牛”自行重步兵炮连编制图。

■1940年夏季,1辆“野牛”与其所在排的Sd.Kfz.10型半履带车。


■上两图为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赫尔曼·沃特曼下士(Hermann Wortmann)的部分获奖证书。第一张是他在第92步兵团第13步兵炮连获得的苏台德合并纪念章证书,第二张是他调至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后,在1941年8月获得的二级铁十字勋章的证书。通过他的证书可以从侧面展示出“野牛”炮组成员的构成。

由于自行重步兵炮连隶属于装甲师,且“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在德军中被称为“突击坦克”,因此自行重步兵炮连乘员制服为黑色装甲兵夹克,但夹克滚边使用大红色炮兵兵种色。同时,作为装甲兵中的炮兵单位,他们只能获得普通突击章,而不是坦克突击章。

■三名步兵与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的“野牛”和车组合影,车组成员每人都身着黑色装甲兵夹克,佩戴着普通突击章。

■每个“野牛”自行重步兵炮连的6辆炮车无线电呼号使用A到F排序,一般喷涂在火炮防盾侧面或者正面。除了本车呼号外,防盾正面还会喷涂自行重步兵炮连队番号、自行重步兵炮战术识别标志和所在装甲师的师徽。这张照片完美诠释了第10装甲师下属第706连的D号车,同时还有代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大写G。

■“野牛”一号自行火炮防盾正面喷涂的战术识别标志。

法国战役中,“野牛”一号自行火炮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场火力支援武器。得益于德军成功的战术,该炮在这次战役中只有少量损失。

■1940年5月12日,第705自行重步兵炮连A号车正在渡过默兹河。

■法国战役中,一辆“野牛”在加莱城内炮击一栋法军据守的楼房。

■1940年法国战役中,第704自行重步兵炮连6辆炮车和Sd.Kfz.10等连队其他辅助车辆在一起。

1940年5月法国战场,第9装甲师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A号车涂装。

1941年4月,德国先是入侵南斯拉夫,后又入侵希腊。第701连、第703连、第704连参与了这些行动,但在这两国的作战中都没有记录到“野牛”损失的情况。

■1941年4月,希腊境内,第5装甲师的1辆“野牛”(第704连)。

■1941年4月,在巴尔干地区作战的第703连“野牛”自行火炮。该连在战斗中未损失一辆“野牛”,随后却阴沟翻船,栽在海运途中。

为准备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第703连与第2装甲师的其他装甲车辆一道,从希腊被海运至意大利北部。1941年5月21日,第703连所搭乘的船只在海上不慎触雷沉没,6辆“野牛”全部沉入海底,这是自行重步兵炮连组建以来的最大损失。但是,该连并没有解散,于8月底重新装备牵引式150毫米步兵炮。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5个“野牛”自行步兵炮连参加了大量战斗。由于道路不畅、机械故障、战斗损失等诸多因素,“野牛”的损失开始逐月增加,但限于改装数量有限,难以获得补充。不过也有证据表明,德军进行了战地改装,如第9装甲师第701连在1942年2月获得了2门sIG 33型重型步兵炮和5辆一号B型坦克底盘,用于临时改装以弥补损失。有关该车在前线服役的最后记载出现于1943年中期:第5装甲师第704连此时尚装备有该炮车,而公认的这种武器的服役期正是1940年至1943年。

■在入侵苏联初期“野牛”一号自行火炮与一辆苏军遗弃的KV-2相遇,可以对比出炮车的高度不亚于KV-2,有趣的是两种车辆的主炮口径还十分接近。

■战史记载最后一个操作“野牛”一号自行火炮的单位是第5装甲师第704连,该师在1943年6月30日记录还有2辆在役。通过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沃特曼的一级铁十字勋章证书来看,第9装甲师第701连在1943年7月29日还没有撤编,并且沃特曼已经晋升为上士。由此可见,当时各装甲师内仍有少量“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健在”。

“野牛”一号自行火炮解决了牵引式步兵炮机动性差的问题,它可以跟上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步伐,为他们提供快速火力支援,并可以迅速转场至安全地带。此外,它简单的设计结构利于维护和更换受损部件,甚至在底盘受损情况下,也可以迅速卸下火炮用作牵引式步兵炮继续投入作战。

法国战役中,“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得益于西欧发达的公路网而表现较好。但是,在道路崎岖的东线战场,150毫米步兵炮和附加装甲防护对于一号坦克底盘来说实在过于沉重,导致变速箱和悬架系统经常损坏,常见的问题还包括前轮减震器、负重轮、履带等故障。“野牛”开火时的巨大后坐力会导致车体剧烈摇晃,极易损坏底盘,额外的重量也严重影响了机动性,加剧了油耗,使得最大公路行程仅为140公里,实际最高时速也达不到40公里(约为35公里/小时),作战条件下的最高越野时速仅有20公里。该车具有8.5吨的自重,但履带宽度和接地长度都较小,导致履带的单位地面压强较高,这使得在越野条件下行驶非常困难。

■1941年夏天,第1装甲师的1辆“野牛”在东线战场的崎岖地形下小心翼翼地行驶。

1942年冬东线战场,第5装甲师第704自行重步兵炮连C号车涂装。

在实战条件下,“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并不是理想的近距离支援武器,薄弱的装甲防护和高大的车身(2.8米)使其只能从远处提供火力支援。它自身仅能携带3发炮弹,严重削弱了战斗潜力,在持续火力支援行动中需要补给车不断为其补充弹药。

尽管存在着各种缺陷,但并不影响“野牛”成为二战德国在全履带自行火炮方面的开山之作,它为后续各型花样繁多的自行火炮的出现和发展积累了更多有益的经验,也帮助作战部队制定了适当的新战术。总而言之,作为德军在此领域的最初尝试,“野牛”一号自行火炮不失为一款极具特色和较为成功的战车。

■装填弹药中的第702自行重步兵炮连E号车,可以看出“野牛”车体内空间十分局促和狭小。

■1942年夏季东线战场上的“野牛”一号自行火炮,属于第9装甲师第701自行重步兵炮连。这种小车扛大炮的组合导致“野牛”的整体性能不算特别出色,但也不失为一款成功的自行火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