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辄500年:从化这13个这个古村,你一个也没去过!

 東泰山人 2020-10-07

导读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从化古村,至少13个;

漫步古老的巷子里,

倾听先人们的故事;

跟着《广州旧闻》,

领略从化之千年历史……

从化部分古村落分布图。

01

宣星村

开村时间:元末明初

主要看点:省非遗项目:掷彩门 

主要姓氏:刘、卢

村落地址:温泉镇东南部

始建于元末明初,刘姓开村之祖广传公携族人迁至该地定居形成。

曾名宣坑、宣溪、宣华,后来为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和农业生产“放卫星”,改村名为宣星。

村民姓氏有刘姓、卢姓、邓姓。

刘姓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从江西南昌县紫溪迁至广东番禺,元末明初从番禺亭岗(今白云区石井)迁移至该地定居。

卢姓是从两个地方迁来,一支是明末从增城迁居于该地,另一支是清朝从佛冈四九高岭村迁居于该地。

邓姓人数较少,只有几户人,迁移时间及来源地已不可考。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80座。宣星古村落民居群建于清朝,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681平方米,为传统梳式布局,现存8路房屋,6条历史街巷,街巷入口设有巷门。民居群前有晒谷坪和风水塘。

现存宗祠2座。

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一天井格局,建筑占地292平方米。宗祠门口楹联书“云台献瑞;禄阁流芳”。

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坐西北朝东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曾重修。门口有楹联“三清报国;四杰传家”。 

仅有三户人家居住的古村。

宣星的特色民俗是添丁上灯和掷彩门。

每逢农历正月初十村里都要举行“上灯”仪式,凡是哪家上年添丁的,都要在祖屋、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其间家长抱来准备上灯的男婴向列祖列宗参拜。当天主家要宴请亲友,俗称“摆灯酒”。亲友前来祝贺,饮灯酒。宴会必备水芹菜、酸姜、酸萝卜、慈姑几道菜。吃芹菜寓意男丁将来勤劳;酸与“孙”同音,寓意添孙;慈姑外形凸出一条柄,土话叫“丁”,人们叫男孩“慈姑丁”,也作为上灯当天的拜祭贡品摆放。一般到正月十六“落灯”。

该村刘姓族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晚举行掷彩门活动。从化掷彩门2011年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星村是解放战争云台山战斗发生地。1949年10月12日晚至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一三二师三九五团于云台山与国民党残军展开激战,共击毙敌军官3人、士兵282人;俘虏敌军官4人、士兵230人。解放军牺牲50人,伤109人。

进入古村的牌坊和情人桥。

02

钱岗村

开村时间:南宋中期

主要看点:未有从化,先有钱岗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太平镇东部

钱岗古村,位于太平镇东部。

该村始建于南宋中期,先有钱姓人在此居住,传说因该地原有七个山冈而取名钱岗。至元末明初,陆姓来此定居。全村以房屋建筑朝向分为东向、南向、西向和北向,后来分成两个行政村,南向和东向为钱岗村,西向和北向为文阁村。因该村向至为南,取名南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00多座。代表性民居有钱岗古村落,由该村与东向、西向村、北向村连片组成。

古村落全部为明清时期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皆坐东向西,三间两廊,为硬山顶,砖木石结构,共有900多座房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所以“未有从化,先有钱岗”。

村中现状。

钱岗古村有4座门楼,9间书院,3座祠堂,4座更楼。村外有1条“护村河”。古村内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广裕祠,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重修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占地面积992平方米。广裕祠依地势而建,坐落在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钱岗古村中央位置处。

广裕祠

广裕祠与陆秀夫有很深渊源。

村中传说南宋朝廷漂泊海上两年多,陆秀夫始终拥戴着两任小皇帝,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江山。文天祥外围失利被俘后,他与张世杰共秉朝政。张世杰驻军崖山,指挥船队抵御元军。陆秀夫在内廷,负责对外筹措军旅,对内调度工役,时任左丞相。在元军登上皇帝旗舰的危急时刻,陆秀夫见大势已去,遂背上小皇帝,奋身跳入大海。南宋大军全军覆没,宣告南宋灭亡。陆秀夫的后人陆从兴在番禺宁乐乡安家,即是今天的从化。陆姓子孙繁衍之处,正是钱岗古村,明代时建起的陆氏宗祠,就是广裕祠。 

广裕祠

广裕祠内有石刻碑文,立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现存于广裕祠中厅左后墙内。主要楹联有“诗书开越,忠孝传家”“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弱江负主仰崖门”。

2003年8月,广裕祠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这是中国文化遗产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2003年11月29日,联合国官员到钱岗村,向村民代表颁发广裕祠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获奖证书。

2006年6月6日,广裕祠被列入从化市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里原有叶家祠,现已倒塌,遗址成为荒地。

该村是古道沿线村,是从钱岗到从化县城的古道,路线经钱岗北向格田过红路到共星村,通过刘庄弯过吊颈潭大石桥沿坑间走上小山岗,接湖田村出神岗便直上街口。南向水井头有指路石,刻有“增城左边,右边去高田、九佛”字样,现该指路石已失踪。

很多地方略显破败。

03

松柏堂村

开村时间:南宋(1174—1189年)

主要看点:南乳花生肉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街口街西部

松柏堂村,位于街口街西部。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因黄姓族人从棋杆张村迁来定居而形成。又因村前有口大鱼塘和一棵树龄700多年的老松柏树而取名松柏堂。

村民均为黄姓。黄姓,宋代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大石坂街,南宋末年从广州大石坂街迁至从化棋杆塘贝,不久再迁至该地。

代表性民居有松柏堂传统民居群,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占地面积3688.89平方米。民居群为传统梳式布局,现存5路房屋、4条历史街巷、4座巷门。

村里现存宗祠3座,分别为西溪祖祠、顿祖宗祠、黄氏宗祠。

西溪祖祠,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于1948年。西溪祖祠为群组建筑,建筑整体深84.3米,阔50.6米,建筑占地面积4265.58平方米。

范围包括两组祠堂建筑和祠堂后的3座简陋砖木结构平房。两组宗祠分别供奉黄氏先祖父子。两组建筑之间由一青云巷相连,左一路为西溪祖祠,右一路为遯斋公祠(西溪之子顿祖),两路建筑习惯称为西溪祖祠。

西溪祖祠内现部分瓦面倒塌,个别木梁受腐蚀严重而断。西溪祖祠于1950年被用作从化县政府临时使用场所,后用作从化县人民武装部,20世纪70年代用作县木器加工厂,1990年工厂改制后留下祠堂,现在权属政府。

松柏堂西溪祖祠

西溪黄公祠曾被用作办学校,抗战期间也是宣传抗日基地。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将黄公祠作为小军火库。1948年秋修缮完毕,并进行入伙庆典。黄姓族人在公祠大门口贴上一副春联:“祖国尽风烟,安有闲心除旧夕;沙场遍白骨,且无热血效忠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公祠为县政府办公地,第一、第二任县长曾在此办公。在土地改革时,黄公祠曾是县人民武装部驻地,又做从化县人民委员会、党校、武装部家属宿舍等。1972年亦曾做过从化某残疾福利厂用地。该建筑曾做过村文化室,现主要功能为举办喜事和作为黄氏后人祭祖场地。

村中曾有制作南乳花生肉的技艺,为清朝一黄姓男子发明。南乳花生肉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挑选上好花生米,先用开水烫,使之肉质膨松,然后晒干再炒,使之肉质松脆,最后配以南乳酱闷制而成。该食品特点是入口即溶,非常好吃。现在由于土质的变化,难以种出可以制作南乳花生肉的花生。

村里流传着“烂咸鱼盖白银助建西溪祖”和“西溪祖公收虎记”两个故事。

烂咸鱼盖白银助建西溪祖,说的是西溪黄公祠建祠款项来源的故事。相传建祠初始,建祠款项来源于租地收入和上香家宗亲黄宣德之孙黄潜(又名黄忠,乳名亚贱)无意间的赞助。黄潜在广西任职,家乡上香家也在建祠堂,黄潜为了支持家乡建祠,就用船(木船)运白银回乡建祠堂,为了防盗贼就用埕装白银,在埕上再放烂咸菜、烂咸鱼盖面,然后运到当时从化蓝田蓝头,再通知上香家宣德祖人提货。宣德祖人见货是烂咸菜、烂咸鱼,于是就说不要货了。当时送货人感到回去不好交代,从蓝田码头到上香家路太远,到西溪祖路较近,于是就去找西溪祖人,西溪祖人要了货。谁知西溪祖人运回货后,打开埕盖见下面全是白银。当时西溪祖人不敢个人私分,于是用来建西溪黄公祠。

黄华镇(1883-?),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民国时期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抗战期间曾任副师长。

黄国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黄典昭,黄埔军校毕业,民国时期曾参加北伐,任排长。  

04

麻一、麻二、麻三村

开村时间:南宋绍兴(1131-1162)

主要看点: “三麻”一体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城郊街东北

麻一村

麻一村门楼。

位于城郊街东北部,始建于宋朝。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李安政(号如冈)从广州被安置到吕田米仔围,12年后终老吕田。二世祖明公,退休后居麻村。

麻村最初叫“马村”,因村前左边有两座小山如马相向跑来,取“双马归栏”之意,后因“马”和“蔴”同音,改为蔴村。后由于简化文字而取名麻村。1958年,麻村按土地改革划分的行政村成立大队,该地属一村,故取名麻一大队,后沿用麻一为村名。

现存宗祠1座,为仁卿李公祠。始建于明朝后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于1996年再次重修。占地面积230平方米。主要建筑形制为两进式三开间两廊结构,仍作宗祠使用。

村内其他传统建筑有新池里闸门门楼、东闸门楼、门楼仔始、麻村社学、古围墙、古井、观音庙。

仁卿李公祠

麻二村

村落始建于南宋,因李姓四世祖兑公,不乐仕进,见世播异而迁流,遂不回广州,构居麻村,折节力田。二世祖明公,退休后居麻村。1958年,麻村按土地改革划分的行政村成立大队,该地属二村,故取名麻二大队,后沿用麻二为村名。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80座。代表性民居有新巷民居群,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大房民居,建于清朝,占地面积约1.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形制为单体三间两廊民居,多为单层三合院。

村里现存宗祠3座,分别为必遂李公祠、余庆堂宗祠、必取李公祠。

必取李公祠

麻三村

1958年,麻村按土地改革划分的行政村成立大队,该地属三村,故取名麻三大队,后沿用麻三为村名。

该村现存广府民居82座,代表性民居为常兴里民居、新田里民居(东、西)、竹园里民居。常兴里民居,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新田里民居(东),建于清朝;

现存宗祠5座,分别为必泰李公祠、仁寿李公祠、立昌李宗祠、孟翔李公祠、新田里宗祠。  

仁寿李公祠

05

大夫田村

开村时间:明(1426—1435)

主要看点: 十座围面九巷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城郊街西部

始建于明朝,因始祖李安政从广州被安置到吕田米仔围,后迁水埔墩头围,12年后终老在吕田。其后代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迁居大夫田开村。

现村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原地重建。因开村祖李永坚,在鸭寮前面开出一垅宽阔平整的大田来耕种,称为大块田,日后就成为村名,后来人们又把“块”字简写成“夫”,取名大夫田。

村民皆为李姓,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李姓始祖从江西谷村迁至广东从化吕田米仔围,后迁入吕田水埔,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从吕田水埔迁至城郊村,元朝从城郊冧村至城郊荷村,明正统年间(1426—1435年)从城郊荷村迁至大夫田。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约80座。有代表性的是大夫田村古民居群,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该民居群坐西北向东南,十座围面九巷,古村落左右回水屋与后楼平房包围,单体建筑为三间两廊的民居,以梳式布局,街巷平直,排列整齐,前端为祠堂。

代表性民居还有坐落在古村落一巷头座的村公所旧址,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占地面积157平方米,该民居群部分墙砖风化,天面破烂,厢房倒塌,已无人居住。

现存宗祠有3座。永坚李公祠,象山李公祠,北山李公祠。 

永坚李公祠

20世纪50年代初,象山李公祠和北山李公祠被分给村民使用,至今还有左边大房没有收回。

村内有古炮楼和大门楼,是象山李公祠的同期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砖石木结构,清水砖外墙,灰瓦覆面,砖压柳依,船形屋脊,檐口封板,素瓦剪边。

现存树德学校遗址,是四宅五宅之祖屋,也是象山李公祠的同期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20年代至土地改革时在此开办树德学校。

坤武楼,俗称新门楼,1946年建,是古村落进出右侧必经之道,占地面积21平方米。门口上方灰砂批荡,原有李耀庭题“坤武楼”。

大夫田祠堂柱垫铜钱,在重修永坚李公祠中庭置换金字架过程中发现有品字形均匀分布的三枚铜钱,铜钱分别是乾隆通宝和道光通宝。 

李殿槐(1802-1873),地方绅士,平贼靖乱,获朝廷嘉奖。李恩赞、李仕麟、李效松,中庭李尔渠为黄埔军校学员,其中李恩赞曾任国民枚铜党第七战区干部训练团总务处代处长,牺牲时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干官总队第二大队副,授上校军龙井衔升少将。

李尔当(1898—19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和睦小学、环城小学二分校校长,时常为当地村民的民事诉讼代理,人称“律名于师当”。 

06

殷家庄

开村时间:元(1341—1368年)

主要看点:“上老灯”

主要姓氏:殷、黄

村落地址:城郊街东北

殷家庄,位于城郊街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殷姓第八世祖仁禄,从东莞白石岗的殷屋迁至番禺以北的小山区沙垣墟(即是殷家庄新围村背后的地方)就市。仁禄与黄姓族人一起经营生意,后在此定居落籍。因多数村民姓殷而取名为殷家庄。

村民姓氏有殷姓、黄姓。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殷姓先到东莞白石岗一带,后迁到从化(旧时番禺北区沙垣墟),再落户该地。黄姓源流难以考究。

代表性民居有殷福熙民宅,建于明朝,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南庄传统民居群,建于清朝,占地面积11731平方米;另有西庄传统民居群。

该村现存宗祠有3座。

殷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别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989年重修,占地面积504.24平方米,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殷氏宗祠

光岩殷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分别重修于清朝、民国时期,占地面积726平方米,为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旗杆石“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殿试钦点二甲金殿传胪殷攀龙立”,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现存于殷氏宗祠。 

正月初一,麒麟队集中向殷氏宗祠拜年;正月初六,麒麟队打鼓四处拜年,并在殷氏宗祠举办新春敬老茶话会。清明节当天,整个殷家庄族人集中到东风村九社对面(大祖山)拜祭殷氏大祖及到民乐潭口村拜祭殷氏二祖。一般每年4月6日,整个殷家庄殷氏族人集中到城郊街光联村拜祭殷氏三祖。农历九月初三,整个殷氏族人到惠州博罗拜祭殷氏始祖。 

该村流行“上老灯”。“上老灯”即每逢正月初八晚上12点,每个满60岁男子,都要先到宗祠贴上名号(即每个男人的乳名、字名、号名)拜祖先,才能到宗祠参加族中长者文化活动。

麒麟舞,形成于清宣统初年。即兴发挥、风趣幽默、谐趣横生是从化麒麟舞最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正月初一麒麟队集中向殷氏宗祠拜年;正月初六,麒麟队敲锣打鼓四处拜年,寓“迎春接福”之意。人们在新春佳节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2011年7月7日,麒麟舞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舞蹈。

2013年12月30日,从化儿童公园动工仪式在城郊街东风村殷家庄举行。 

07

大墩村

开村时间:清朝

主要看点: 扔小炮燃彩门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城郊街东部

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移而形成。

建村时因村右有土墩,形似凤凰两翼,取名为凤凰村。随后又认为该地两头小中间大,不像凤凰,而是船形,改名为大墩,曾名国星社。

村民均为邝姓,宋朝从安徽庐江县延蔓村迁至广东南雄保昌县沙水乡,再从广东南雄保昌县沙水目乡迁移广东南海大镇乡尚书郎里,又从南海大镇乡尚书郎里迁至河源县,后从河源县再迁移回南海大镇乡尚书郎里,清朝从南海大镇乡迁至该地。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41座。主要有大墩村民居群,建于清朝,采用梳式布局,总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709平方米。典型单体民居为三间两廊格局,三合院,正门院墙高高升起,形成统一的立面。

现存宗祠有2座,分别为邝氏宗祠(南庆祖)、邝氏宗祠(应声公)。 

邝氏宗祠

邝氏宗祠(南庆祖)前面有鱼塘,左边及右边是住宅,坐北向南,祠前有套马碑。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村中邝姓基本都是南庆祖后裔。

应声公是南庆祖的子孙。邝氏宗祠(应声公)也是三进三开间两天井布局,现保存基本完好。

该宗祠1960年8月开始用作向阳小学(5个级6个班),1995年小学搬离后,现仍作宗祠使用。 

清明节当天,全村邝姓老少齐去鳌头象新拜太祖,后到文峰塔附近拜大祖。每年冬至前一大,从化所有邝姓老少一起前去邝氏宗祠(南庆祖)祭冬。

掷彩门、放烟花是村民喜爱的活动之一。

每年正月十五,所有邝姓60岁上村民到南庆祖宗祠聚餐,接着进行舞狮,敲锣打鼓将彩门迎出祠堂,挂于祠堂外高高的旗杆上。彩门挂好后,村民们便购买小炮争先掷向彩门。哪位村民扔的小炮引燃了彩门,便是中了彩头,可以领取红包作为奖品。掷彩门后便放烟花贺元宵。 

08

大江埔村

开村时间:明洪武(1368—1398)

主要看点:5座宗祠均为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姓氏:刘、卢

村落地址:江埔街东北

大江埔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因邝氏应盛祖带领一家人自流溪河右岸的大墩村(现城郊街向阳村大墩自然村)迁到该处而形成。

因该村坐落于流溪河与其支流小海河交汇处的土洲上,相传当时地理先生说“大江埔是象形”,要把“象”养肥,就要有足够的草地和水,加之村前、村后旱埔较多,村前又有一条小溪而取名“大江埔”。 

村里原有谭姓,于1953年从江埔村迁移到广州。现村民皆为邝姓。

邝姓,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从今安徽省宣城市迁移到河源,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从河源迁移到从化大敦村,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从大敦村迁移到该地。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0座。代表性民居有邝氏民居,建于明末,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现无人居住。村中建筑悉数坐北向南,大部分是砖木石结构,悬山顶式,巷的大小宽度不一,布局规划统一。

大村中5座宗祠均为从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能缘公祠(十三世祖),始建于明末,临着月牙开的大池塘,其后连接民居。民居、祠堂、书舍构成的村落成一棋盘式布局。该祠堂祭祀武能、武缘兄弟,别号“敦爱堂”。

原来有砖砌牌坊,1958年拆去了原有的两个天井,改盖成人民公社大饭堂。1963年用作大队碾米、榨油厂,1970年用作榨糖厂。2003年12月由村委出资修复其原貌,2004年1月完工。祠堂内的两副对联由邝达民撰写,对联为“能为大能上能下,缘友多缘武缘文”。 

武馀公祠(十三世祖),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更(1506—1521年),重修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1928—1992年被设为村小学,前进右边被改造成为小学厨房,因为失火烧了横梁。

怀山公祠(十六世祖),始建于明末,祠堂别号“敦仁堂”。1953—1961年被用作二区东方红人民公社、江埔人民公社社址,为方便工作拆去了牌坊。70年代做过阶级教育泥塑展馆。1962—1995年被用作江埔村委办公地址。祠堂对联是清代举人邝天桂所撰写,对联为“怀同天地泰,山历古今春”。 

树菑堂,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是清代举人邝天桂的书室。该堂20世纪60年代分给江埔村第七经济社做粮仓。

七星岗东、西炮楼,始建于1935年,当年国民党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驻防从化时,为了守卫大塘围,便在农场东西两边建造炮楼,俗称七星岗炮楼,又称东西炮楼。1978年,东炮楼改建为民兵武器装备仓库。

镇北楼,朝向良口五指山(笔架山)。1974年村内发展集体经济,把镇北楼拆了,另选址用拆卸下来的红砖建成了造纸厂,建了一个车间,后又用作农机站。1999年改建成幼儿园。2000年由该村村民自行集资重建镇北楼。镇北公楼内的两副对联为邝达民所撰写,一对联为“镇摄邪魔众生安居乐业,北逐阴霾大地雨顺风调”。另司一对联为“镇北千魔净,楼庇万户安”。

村里有邝姓祭祖;雷姓、方姓、邝姓同枝寻根;邝姓祭冬。每年清明,三姓前往开平、南海拜大太公。每年冬至前一天,从化附近姓邝宗亲组织到街口街大墩村进行祭拜,活动期间将捐赠活动经费。 

掷彩门。

09

围面村

开村时间:宋末

主要看点: 博雅别墅

主要姓氏:欧阳博雅别墅

村落地址:江埔街东北部

围面村,位于江埔街东北部。始建于宋末,由欧阳姓人从江西吉州府南迁至从化凤院定居而形成。因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一县令到村视察,见20千米外的双凤山(原名鹧鸪山)倒映在村前鱼塘中,一幅“双凤朝阳”图景展现眼前,后刻双凤山志碑文而取名围面。曾名枫园村。

村民姓氏皆为欧阳姓。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62座。其中代表以性民居有博雅别墅,建于明朝,占地面积298平方米。该建筑外表似是梳织巷中一座普通的名宅,但内有一个大花园,屋里院外一对对古雅的楹联屋檐果上有木雕飞鹿,朱红屋柱上“博物慕张华飞鸟潜鱼皆学问,雅怀饮李白尘花醉月即文章”的行书清晰可见。

村中现存宗祠5座,分别为云麓公祠、云林公祠、月竹公祠、京恩公祠、渤海公祠,仍作宗祠使用。

云麓公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公祠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进门为花岗岩石阶,祠堂屋檐上檐板均为木雕,木件宽大,木雕细而有变化,祠堂建筑中封檐板上刻画有人物故事,镶嵌着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重修宗祠碑记。

云林公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公祠前仍立着四个代表高中功名的旗杆夹。

月竹公祠,祠堂建筑中封檐板上刻画有人物故事,场景最为别致,且数量甚多。 

月竹公祠

京恩公祠,祠堂建筑中封檐板上刻画人物故事。

渤海公祠,祠堂屋檐上檐板均为木雕,木件宽大,演木雕细而有变化,祠堂建筑中封檐板上刻画人物故事。

欧阳劲(生卒年不详),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考取恩科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

欧阳磊(1892—1967),民国时期曾任清远县县长、从化县县长、良口中学校长、广东省参议员和广东省第一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欧阳博雅(生卒年不详),曾任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

欧阳楚文(1956—1979),中共党员,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营机枪连班长,1979年2月17日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 

10

平山村

开村时间:明代

主要看点:“力金当”树干制作木制品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太平镇东

平山村,又名平山围,位于太平镇东部。

始建于明代,在飞鹅村北向居住的吴姓村民每天都赶鸭子到该地放养,后来由于路途遥远,为了方便就直接在该地搭棚养鸭,据说当时在该地养的鸭子每天都能生出两只鸭蛋,村民觉得该地是块宝地,迁至该地居住而形成。村庄周边均为低矮平缓的小山丘,故取名平山。 

村民均为吴姓,明代从南雄府保昌县迁至广东从化太平镇飞鹅村,后由飞鹅村迁至该地。

传统民居是广府民居,现存1座。平山围建筑群(古村),始建于明代,坐西北朝东南,面阔近150米,深1000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米多高的村外围墙连接两层高的门楼,门楼左前面有水塘,门楼石框门上阴刻“平山围”三字村名,年款“光绪丙戌仲夏建”,落款署“梁登书”。

吴氏祠堂,始建于民国时期,上三间下三间结构,青砖瓦顶,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现在状保存较好,仍作宗祠使用。该村分支的五房族人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到祠堂烧香祭拜。

最早的吴氏宗祠,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拆掉,成了一片空地。后来村民在该地建了一个小祠堂,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全村六个房的族人在节日都前去拜祭。现状保存较好,仍作宗祠使用。

正月初二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除旧迎新。清明节、重阳节拜祭祖先。清明节是各家各户拜祭,重阳节是全村一起祭拜大祖。拜完后村民集中在祠堂吃饭,饭后还能分猪肉。资金是村民捐资而成,买五六头生猪回来宰杀,切成一块块,按人口数分。

村中有一户人家擅长制作木制品,用称为“力金当”的树干,制成木佛珠、木葫芦等销售。 

11

秋枫洞村

开村时间:宋代

主要看点:20多个村民一齐去抢炮

主要姓氏:

村落地址:太平镇东南部

位于太平镇东南部。始建于宋代,相传是北宋防御使钟轼四世裔孙钟隆信,从龙腾里(现太平镇屈洞村)分支迁入而建。原名油罗洞,村中有“尖峰”山传为“壁上挂灯”,村名“油罗洞”带“油”字,灯需要烧油,因此改名为秋枫,寓意吹熄“壁上挂灯”,后一直沿用秋枫之名。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砖木石结构。民居房屋同是坐东朝西,顺山势而建,错落有序,主巷为忠安里巷、长安里巷、人和里等。村面建筑并不平列,酉四钟公祠一路建筑向前突出,民居渐次升高。中心建筑祠堂为硬山顶式,民居则为方便挡雨而建成悬山顶式。 

 民居有农记庄,位于怀安队,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座连排,共1000平方米,青砖灰瓦,两边木门前有石墩,石米门楣,分为上下两个厅,中间一个天井,两边各有一个横廊,共有4间房,其中一间用作书房,墙壁上有精致绘画图案,设有太公神位。

村里有公祠2座,分别为酉四钟公祠、酉七钟公祠。

酉四钟公祠,始建于明末,位于村东南侧中心位置,坐东朝西,悬山顶,2012年9月,被从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从化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酉七钟公祠

洪圣庙,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改革开放初期,供奉水山菩萨、洪山菩萨、洪圣菩萨等,正月初二村民集中祭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正月初一、初二工作人员还会抬水山菩萨、洪山菩萨、洪圣菩萨三大菩萨逐家逐户进行轮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止。20世纪60年代初,秋枫洞村村民与新村村民共同组织了秋枫醒狮队,一直保留,在农历新年时舞狮。 

该村是抗日游击革命老区,村民尚藏有从化市老游击队战士联谊会于2002年编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直属先遣总队二大队一中队历史资料》。村里楹联有“颍水村场源远流长蒸发烽,川山常孔狮形马岭光世泽”和“西七门庭万古名存留淳意,祠堂外内处世无奇但卒真”。

村中仍保留着“上灯”习俗。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例如正月初八到杨大岭水山庙抢炮,总共十个炮,增城、九佛、秋枫等20多个村的村民敲锣打鼓、舞狮一齐去抢炮;又如正月十五摆花节庆,全村妇女绣的花(牛郎、织女、凤凰、孔雀之类)集中放在“新更厅”(平时用来结婚摆酒用的)集中观赏3日,比谁更心灵手巧;再如元宵前后“掷彩门”等,但是,上述习俗逐步淡化流失。 

12

木棉村

开村时间:元代

主要看点:横9竖13组成100古建筑

主要姓氏:姓、陈、李、谢

村落地址:太平镇北部

木棉村,位于太平镇北部。始建于元代,梁姓人迁徙定居而形成。因村的四个门楼前面都种有木棉树而取名木棉村。

村民姓氏有梁姓、陈姓、李姓、谢姓。梁姓,元代迁入该地,但从何地迁来难以考证,而据村中老人口述,木棉是由梁姓建村。谢姓,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从韶关南雄迁移至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明宣德六年(1431年)迁移至该地。

木棉村各姓氏迁徙顺序应是梁、陈、李、谢,照此推算,梁姓、陈姓、李姓虽源流难以考证,但迁入时间应早于明宣德六年。

传统民居为广府居民,现存100座,构成木棉古村落。古村落外有东阁(东门)、西阁(西门)、南阁(南门)和北阁(北门)。四座门楼环绕,中有两座四层高的防匪炮楼(一为“德仁公楼”,另一已坍塌,不知名)雄踞。

谢氏大宗祠、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羽善西公祠和宝珊书舍、永坚书室、文植公书舍则分列于南北两头。

木棉古村落有横巷9条,竖巷13条,像传统农具耙而取名耙齿巷。呈南北向的里巷有乐善里、万合里、文植里、宝珊里,另有在20世纪60年代改名的红卫里、红星里、永红里、学兵里。每座民居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一个天井、左右两侧各一个主人房以及厨房、主食厅、小型厅等构成。因以往该村多水浸,所以民居多由具有防水作用的青砖砌成。 

村中有宗祠12座,分别为文植书舍、永宽书舍、羽善西公祠、宝珊书舍、清逸斋公祠、永坚书室、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著存堂、谢氏大宗祠、致堂书舍、墨西楼。

谢氏大宗祠和羽善西公祠是整个木棉行政村谢氏的老祖宗祠,其他属各分支的宗祠。

谢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1997年重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坐东朝西,面阔三间13.8米,深三进46.4米,建筑面积640.32平方米。硬山顶,青砖、木、石结构,三进三间,右边有一条名为兰芝的青云巷,第一、第二进间天井内有一牌坊。2001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羽善西公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12.9米,深三进37米,建筑面积477.3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石结构,现三进三间两天井。灰塑龙船脊,正脊中间有灰塑博古图案,修边瓦为蓝色碌筒琉璃瓦,封檐板有木雕人物、花草、飞鸟等图案。2001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易堂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于2012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青砖灰瓦,三进两开间,门口用石板砌筑,祠堂内设神位,用于拜祭祖先之用。

其他建筑有五岳殿、德仁公楼、宝珊书舍、永坚书舍、致堂书舍、文植书舍、瀛洲堂。

五岳殿,始建于明代,曾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五岳殿整体建筑位于花岗岩石砌台基上,坐西朝东。三级踏跺上台基,石框大门上刻“五岳殿”阴文,落款为“光绪岁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两侧对联云“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2002年7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仁公楼,始建于1939年。当村中遇到险情村民会登上德仁公楼打锣,警醒村民有所提防。

私塾有宝珊书舍、永坚书舍、致堂书舍、文植书舍。

瀛洲堂,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3650平方米。该堂是谢瀛洲从法国留学回国后修建的,当时他采用西欧近现代建筑风格,亲自设计,并从法国运回所需的建筑材料建造。瀛洲堂,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3650平方米。该堂是谢瀛洲从法国留学回国后修建的,当时他采用西欧近现代建筑风格,亲自设计,并从法国运回所需的建筑材料建造。

著存堂坐西朝东,面阔三间9.3米,深两进11米,总占地面积为102.3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布局是前照墙连后堂夹两廊与天井,面阔3间,正门开于天井,两侧廊对两巷。后堂梁架是小式大木作的穿斗梁架,十三檩,四小圆木柱和山墙体承重。后座檐下悬“著存堂”木匾。照墙上铺瓦脊,与后堂正脊同为龙船形,脊前后饰有灰塑图案,两端饰有博古,其他构件较为简单。 

 谢树华(生卒年不详),考取拔贡生,诰授举政大夫,其夫人欧阳氏亦诰封五品夫人。

谢兰芬(生卒年不详),自幼就有一身天生神力。清同治三年(1864年)武举人。在木棉古村东南部的村巷中,有1间极为普通的房屋,但其门楣却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刻着“武略第”;在大祠堂与陈廊之间的小巷上,有一块1米长、40厘米宽的青石碑,上面刻上“同治甲子科中武六十名举人谢兰芬立”的字样。

谢锦贞(生卒年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拔贡,候补江西直州州判。

谢瀛洲(1894—1972),别字仙庭,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国立广东法科学院院长等职。其间,实施中学会考制度、创办工农职业学校、开办省民众教育馆,并在家乡出资兴建蔚南小学(瀛洲堂)。1948年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

谢镇锋(生卒年不详),1940年在柳州大桥志锐中学任教师。1942年志锐中学迁曲江(韶关)十里亭时,在柳州张发奎将军的长官部文化编委会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惠州师范学校任教。

谢葆祯(生卒年不详),兴建兴业机械厂从事摩托车的生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整个工厂捐献给人民政府,该厂为广州重型机械厂前身。

谢才(生卒年不详),广州市警察局探长。在任期间,侦破了许多大案,人称“精明神探”。

谢秉培(生卒年不详),1939年4月中共从化县第一个党小组成员之一。

谢乐天(1921-2000),广州国民大学肄业,湖北武汉建筑设计院工程师。

谢榕新(1931),曾任从化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

谢毅(1957一),深圳宝安集团党委书记。

谢晓明(1963一),2015年11月任从化区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 

13

钟楼村

开村时间:清咸丰(1851—1861)

主要看点: 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主要姓氏:欧阳

村落地址:太平镇西北部

钟楼村,位于太平镇西北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欧阳姓先祖因族人渐多分村,由从化城内东华里搬迁至该地。

关于钟楼村名有两种说法。一说钟姓先祖(欧阳枢、欧阳载的父亲)坟墓葬于金钟岭山,村名本可以取名为“金钟里”,但当时已经有金钟里的村落,为避免重复,村民一致同意取名为钟楼,寓意金钟只是钟楼的附件,而钟楼却涵盖了金钟之意,因而钟楼比金钟更胜一筹。另一说法是因村后有山形似金钟,结合村后碉楼建筑,在碉楼往窗外看,形成仿佛是山挂在楼上错位视觉的独特景象,整个村落依村后“楼上挂金钟”而取名钟楼。 

村民姓氏为欧阳姓。据记载,宋代,欧阳姓从村江西泰和迁移至广东凤院,后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从化城内东华里迁移至该地。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49座。代表性民居有钟楼古村,是一片有百年历史、基本保存完整、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大宅院建筑群。整个村落依山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49座。代表性民居有钟楼古村,是一片有百年历史、基本保存完整、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大宅院建筑群。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共七列建筑,欧阳仁山公祠居中,民居分列两侧,在外侧有一些后加的村落辅助用房环绕,村落保存完好。 

钟楼古村民居是从化三间两廊民居的代表,整体分布是广府建筑特有的梳式布局,分布在祠堂左四巷右三巷,每排7户,每户两廊相通对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御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此为“守望相助”建筑形式。

欧阳仁山公祠堂,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该祠堂是钟楼古村的中轴线,是建村者欧阳枢和欧阳载兄弟为纪念父亲欧阳仁山而建的,也是从化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整体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正门墙壁、大门口、左右码面(即平台)石阶皆用花岗岩砌成,是俗称“五龙过脊”架构的五间五进祠堂,共有99个门口,取“九九归一”之意,寓意长长久久。祠堂长期作为学校使用,现状保存良好,现仍作宗祠使用。 

其他建筑有碉楼1座。碉楼为五层楼高,砖木结构,青砖堆砌。四五层四面墙开狭小工字形和圆形枪眼,与环绕古村的村墙,南、西、北三角四个用于瞭望防护的堞垛相呼应,具有防卫作用。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欧阳枢发现钟楼古村现址的地势开阔舒展,山环水抱,遂与胞弟欧阳载以及其他族人商量,聘请设计高手绘画图纸,名师测度立祠。咸丰八年(1858年)成,咸丰十年(1860年)护村围墙堞垛竣工,同年9月进伙入住。由于古村选址偏僻,交通不便,欧阳枢、欧阳载的夫人等女眷不肯搬离城区,因此兄弟两人先让人修建祠堂和住宅,整体布局与原城内东华里的旧屋几乎一致。房屋建成后,请了轿夫谎称带夫人们出游,途中故意从现棋杄镇那边兜兜转转多绕山路而来到钟楼村,好让家眷们不能自行返回东华里。

钟楼村于2001年1月被广州市政府定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8月被广东省文物局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址。2013年9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钟楼村成为从化市首个列入该名录的古村落。

参考书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