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博回眸一:如何激发市民和社会更多的参与世博会

 熟年人生 2020-10-07

(按:2018年11月5日-10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机构和企业前来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区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这是中国自2010上海世博会以来,又一次影响较大的世界贸易盛会。中国为此特别设立中国国际进口展览局,办公地址设在上海长宁区。据今天长宁区政协经济界别的委员小组讨论时,许多委员不约而同谈到:国际进口展与长宁区什么关系?会对长宁区的功能提升产生什么影响?这不由得想起2009年上海迎接世博会的岁月------)

2010上海世博会马上就要进入倒计时一年。如果按照预运营(2010年1月)算,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为此,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和委员,热情关注世博会的筹备情况。

上海正在实行声势浩大的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共享世博”的宣传口号,在媒体中不断出现。然而,根据全国“两会”的报道和上海的情况,市民们对世博关注度还是不高。我有时带着这个困惑询问朋友,他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引起我的深思:世博会究竟有些什么内涵?世博会的举办与我究竟有什么关系?我能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得到什么收获吗?

为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研究市民需求,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更多的市民热情关注和参与世博会。具体建议是:

1、加强世博主题的深化和宣传,并有精心部署和专门安排

  现在媒体对世博会的宣传还停留在仅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表面层次上,而对5个副主题的详细诠释和深入演化,却没有细致开展。市民们往往会问:生活更美好包含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能够使生活更美好?

  为此,建议市委宣传部要对世博会主题的深化和宣传有个总体安排。比如说,从今年5月开始到明年2月份这10个月里,分5个阶段,每两个月集中对一个副主题,进行深入诠释宣传。宣传的内容有:这个副主题的主要含义是什么?世博会中通过哪些案例或展品来体现这个副主题?这个副主题与市民们有哪些切身关系等。每个阶段里可以通过专家和市民联动,以研讨、演讲、征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入广大市民心坎。

  2、建立对代表和委员定期通报世博会筹备情况的沟通制度

   世博会的建设已经到了紧锣密鼓的时候。展馆的施工、展品的陈列等硬件建设,已经列入紧张的实施计划中,但对参观者的需求考虑,对参观者等如何服务、服务的标准和体系等,虽在方案研究中,但还没有最终确定。而时间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阶段。由于上海是第一次筹备这种大型的世界级展览会,虽有一些国外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毕竟要结合上海和国内的实际进行科学安排。这就需要动员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家库、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建议世博局能在今后的筹备阶段中,能否每隔两个月,向热心关注世博的代表和委员们,定期通报世博建设中的进展、难点等,并通过委员和代表,向社会上广泛征询民意,群策群力,使世博会的筹备能健康、顺利、较快地进行。

  3、制定和实施市民积极参与、共享世博的激励机制

如何衡量和体现市民积极参与世博、共享世博,不仅让市民对世博筹备有建议权力和服务责任,更重要的使市民能共享世博的成果和利益。倡导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十分必要。但作为世博会主办机构,是否应该同时制定和实施鼓励市民积极参与世博和共享世博的激励机制。比如说,能否建立这样一种规定:凡是市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世博的,通过科学的评分体系,达到一定的积分,可换取一张或若干张世博会的门票,或者其他的相应鼓励。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部门,研究制定一个考核统计体系,包含哪些属于可以积分的活动范畴,积分的计算方式和门票的换取途径等。  

4、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与世博会的连动作用

上海有众多的行业协会和经济类学会(研究会),在申报世博会成功的筹备初期,他们对世博会与产业经济发展与产业经济理论的应用等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推动与研究。在世博会筹备进入关键阶段,更需要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和经济类学会的积极作用。世博会举办期间的180多天里,由这些组织主办或参与的有关论坛、讲座,可以尽早进入议事日程;由相关协会或学会联合在世博会期间举办展示或咨询接待的,可以尽早研究可行性实施方案。对于世博会与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世博会举办后的社会、经济效应等,包括我国举办博览会的历史等,可以继续开展延伸研究。

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实业家郑观应,早在1893年就大声疾呼:“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晚清时期,一些著名学者、专家和实业家等,都呼吁要在上海首先举办世界性或全国性的博览会,但为什么中国第一届全国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博览会),1910年却在南京召开呢?这里面很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5、让市民充分感到世博会所带来的快乐而不是烦恼

   目前,由于管理或规划统筹等因素,受一些世博工程项目影响,让许多市民普遍感到在出行上的不方便或环境污染的苦恼。世博会举办期间的6个月里,市民的出行和生活环境如果还是继续困难和烦恼,市民对于世博会就会产生抱怨。因此,对于世博会工程项目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世博会期间的交通组织实施方案,包括特别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等,更需要通过专家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反复论证、听证,及早进入科学决策程序。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发展)和组织实施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要在世博会举办期间,经常听取市民对出行、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定期开展科学评估。要让市民普遍认同世博会确实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使上海的城市环境更舒适、优美。

     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徐汇区政协委员  施蔷生

                     2009、3、12

注:本文的媒体报道:

  1、“专家为激发市民和社会积极参与世博献策”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 2009年3月19日(专报) 

2、2009年3月27日新民晚报头版以“读者来信”加编者按 ,标题为“世博与我们是什么关系?”(摘要发表),在报纸上掀起大讨论。

3、《上海宣传通讯》2009年61日第11期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