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世博之五:弘扬世博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熟年人生 2020-10-07

在浦东张江,有个ITalk主语论坛,每2周1期,每周三晚上2个小时内,在咖啡、红茶及水果的氛围中,由1人主讲,然后自由谈论。这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精心培育创新文化的一个创意。如今的浦东,到处都洋溢着创新的气息: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等等,一切都为了浦东的第二次创业,一切都为了早日实现上海的“四个中心”。

一、  创新文化的内容和作用

(一)创新文化的内容

“创新”一词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世界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认为:“创新,可以从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给它下定义为: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创新可以是设计、制造的新方法,也可以是营销已有的产品。在创造的过程中和对结果的追求过程中都应有创新的理念。

我国创新学研究专家认为: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这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这一层面上。江泽民同志199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明确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年2月10日,我国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创新文化”,其实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创造过程中所具有的开创性的素质、精神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当前,特指是能支配、指导和影响城市创新实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美国咨询专家吉福德·平肖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认为:“创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我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它不是出现在信息的创造上,也不是出现在信息的贮存上,甚至也不在信息的获取上,而是出现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 ”

创新文化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包括文化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育创新文化的作用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各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在表层上可能出现认同,但在内核上则难以兼容。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因此,在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建设中国的创新文化环境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的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天文历法、物理等方面的科学论著和创造发明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那时起,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开始领先世界。秦朝的都江堰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水利工程。汉朝的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创造,尤其是对实用性科学技术更是大力支持。还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向全国推广天文、历法、造纸术、司南等划时代的科学发明。汉朝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出现“实用与理论结合”的趋势。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祖冲之父子推证球体体积的方法、以及对圆周率的推算,均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水平。此时的天文、历法、化学和医学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宋朝的四大发明演进,火药配方的改进,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的改良,开始应用到航海事业上;出现了活字印刷和铜版印刷技术,纸张质量提高,还可以以纸制成衣服。明朝的科举制度规范化,书院教育兴盛。多种宗教的并存与融合,西学输入,中医药学达到鼎盛,造船业达到高峰。连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公元11001450年中国的海上船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2、有利于推进国家富强

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看似地理位置上的更迭,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其中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大国崛起和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就在于此。

当今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创新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精神的强弱,日益成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创新文化不仅是构建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1998年)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3、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建设创新型城市。20054月,世界银行曾发表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新加坡:创新型产业视角的探索性研究”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如: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等。2005年5月,深圳率先提出建立“自主创新型城市”口号。2006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等许多城市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城市。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二、营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良好环境

  1、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创新意识

创新文化来自于创新意识。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的树立,来源于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指导和推动科技发展。

创新意识首先表现为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中还要具有一种冒险的意识。 微软公司愿意聘用那些曾经犯过错误而又能吸取经验教训的人。微软的执行副总裁迈克尔曾说过:“我们寻找那些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某些东西、主动适应的人。” 在寻求有远见的冒险者时,微软喜欢尝试那些成功地处理过失败和错误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公司接受了很多内部的失败。你不能让员工觉得如果做不成,他们就可能被解雇。如果那样,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些工作。”在微软公司,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创新思维需要系统思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已经开始向系统化、个性化的思维转变。系统思维具有这样的特征:承认事物及其组成要素的多样性;重视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变化协调与发展均衡;对系统的具体运行不是简单地进行干预,而是遵从其内在机制加以调控,为其运行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精神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何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家们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基本精神。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整个人类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科学精神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即追求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所支撑,求真务实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所在。

中外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论性研究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社长、留美学生任鸿隽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4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四条规范作为科学精神的内涵: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理性的怀疑。中国解放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顾准在饱受人生屈辱中曾经说过:“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保证人类的进步,唯有立足于科学精神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种牢靠的民主。也唯有科学精神才足以打破权威主义、和权威主义下面的恩赐的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学精神”的理论研究曾几次掀起高潮。2000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会上,江泽民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他明确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上海市反邪教协会在2002年编写的《弘扬科学精神》一书,把科学精神概括为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家的个性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等五大方面。

(二)形成对创新人才的共识

创新人才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群体,属于知识分子范畴。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西方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为:具有明确而稳定的价值观,不被强权左右,能以牺牲自己的声誉、财富、安宁为代价追求正义的一群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可以定义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系统思考能力,能以各种媒体形式(包括发明某些物质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并为社会提供批判性或借鉴性思想言论和成果的一类群体。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在对创新人才的具体理解上,社会应当逐步形成这样一些基本共识: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和毅力等。

(三)提倡创新人才的创新献身精神

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人生喻为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的第三、四境界就是创新人才追求真理所崇敬的主要人生境界。当今,我们在城市创新中要为值得奉献的目标而付出艰辛的努力。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职业精神,是因为有一种“天职感”(Calling),用中国的话说叫做“使命感”,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是神圣事业的一部分,即使是最卑微的工作,也会从中获得某种超越的人生价值。创新需要这种奉献精神。

在创新中我们要为人类共同理想奉献,不要为谬误和淫威而屈从。这是区别封建的“奉献”论与现代民主的“奉献”论的分水岭。封建统治者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来愚弄百姓为其卖身丧命。而现代民主则强调公民在为理想、事业奉献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崇高使命的完成。在以信息网络高科技为特征的新世纪中,我们所提倡的“奉献与创新”精神,就是要高举为真理(创新)而献身的大旗。

                                                  2010、1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