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世博十四:世博会选择商机的启迪

 熟年人生 2020-10-07

   世博会的主题充满人类对生活的美好选择

世界博览会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距今已整整走过了l50年的历程,共举办了40届。l50年来,世博会经久不衰,方兴未艾,举办规模不断扩大,参展国家日益增多,已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盛会。

l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为纪念芝加哥设市一百周年,提出了“进步的一个世纪”的主题,这也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正式使用“主题”的开始。有关专家发现世界览会可以分为专业展和全展两大类型。而作为全展的世博会,记载主题的共有l8次,大致分为8个方面。其实,也流露了不同主办国家对人类美好未来的选择观念。

  1962年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世博会,选择了对“太空时代”的向往;

  —  l975冲绳、l992热那亚、1998里斯本的三届世博会上,主办方选择了对“海洋时代”的崇敬和向往;

  1974斯波坎、1984新奥尔良、1999云南、2000汉诺威、2005爱知县,这五届世博会的主办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美好未来的憧憬;

  1935布鲁塞尔、1964纽约这2届世博会则选择了对“和平”的挚着追求;

  1933芝加哥,l970大阪,1992塞维利亚三届世博会选择了人类的共性追求“进步”;

  1958布鲁塞尔、1985筑波等世博会选择了“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

  1937巴黎、1968圣安东尼奥世博会选择了“文化与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

  1988布里斯班等世博会直截了当地选择了“生活”这个永恒的追求。

还有一些世博会则分别先后对“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等某个方面进行了选择,以表示与人类生活的重要关系。上海2010年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标志着世界对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的认同和选择。2l世纪确实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目前世界约有5O%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358个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7个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1995年的24亿猛增到5O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1%。城市生活日愈引起世人关注和重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围绕这城市集中展开,“城市化”乃当今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世博会的建筑标新立异吸引“选择”视角

世博会上的建筑代表和反映了主办方的“选择”观念。在以往的世博会中,留下了代表当时新技术,新科技的标志性建筑。1851年的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官”首次将玻璃和钢材作为建筑材料,展示在世界面前,引起的建筑技术革命影响至今;闻名世界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曾是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它的出现促进了新颖建筑设计和新型建材推广,大大促进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时尚而简洁的德国馆,由现代建筑的四位开创宗师之一密斯·凡·德罗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世博会中许多无与伦比的优秀建筑和新颖建材,本身也成为精美展品,吸引了无数观览游客。

许多世博会占地面积宏大,主要展馆建筑群密集遍布,从100多幢到1000多幢,并且体量博大,单体总的建筑面积超几十万平方米,其中穹顶和大厅等主要建筑结构非常引人夺目,使主要建筑群宏伟壮观,气势恢弘。如: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举办的世博会,展馆为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件、包括木材等建成的大型建筑。“水晶宫”巨大钢铁框架覆盖81000平方米玻璃,由工程师和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仿造他早些时候建造的一座暧房。宫殿由预制材料构成,包括管道、铸铁和标准的四英尺见方的玻璃,4个月之内就建成完工。水晶宫为博览会定下了基调,而且成为象征。整个博览会参观人次达630万,赢利l86万英镑。

世博会建筑在“选择”中注重环境与人的自然和谐精神,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得到了总结和概括。由威廉·麦克唐纳和迈克尔·布劳加特(E P E A环境保护促进会创始人,也是威廉·麦克唐纳建筑事务所负责人之一)两人共同缔造了“汉诺威原则:设计服务于可持续性”。在这9条设计原则中,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坚持人与自然的权利在健康的、支持的、形式不同的和可持续性的条件下共存。”第七条强调了利用能源的重要性:“依靠自然能源的流动。人类的设计应该如同自然的世界从永恒的太阳能量中获取他们的创造性力量,有效并安全地整合这个能源,并对其负责地加以利用。”

世博会的展品丰富多样提供选择取舍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通过举办世界博览会,可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l851年大英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展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经济成就和参展国家先进的工业品,如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等模型;l855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混凝土、钢制品、铝制品和橡胶等;l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划时代的发明;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其成为此届世博会中最耀眼的“明星”:在电子馆中首次使用交流发电系统,并用玻璃管吹制出字母和图形形状,霓虹灯照亮巴黎夜空。l939 1940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磁带录音机、电视机、电视摄影机、尼龙、塑料制品等崭露头角。1962年美国西雅图专业性世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航天器,表明人类已经能够借助高科技的威力进入宇宙。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表现人类利用科技力量挑战未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揭示出人类、自然、科技协调发展的新关系。

世博会:商业和建筑设计的多重选择

  选择的本质是让选择者充满自由。而自由体现在博览会的设计指导思想上,就要充分展示“独特性”。美国著名世博会研究专家海勒先生指出:“每届世博会都会利用独特的建筑或是流行的娱乐节目来设法创造出各自的独特性。”综观世博会主要建筑,包括户外的雕塑、广场等,都在紧紧围绕世博会主题的前提下纷纷展示其缤纷多彩的独特性。在坚持独特性的基础上,使博览会的内容到形式都做到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可以吸收并借鉴最近将举办的“上海美术双年展”等独特创意。可以在世博会上举办有关国际性会议(论坛),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专题展览或评奖,举行大型文艺、体育、娱乐表演等。重视不同主题广场、户外雕塑广告等的设计与展现。

在体现上海丰富多彩的内涵时,有些专家提出,在世博会中可以建立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经济发展历程的各类特色性专业博物馆。其中,商业博物馆必不可缺。因为,上海是以商兴市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将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浦江两岸建筑群连接的整体鸟瞰视觉。建议在浦东沿江面向浦西建设新世一些国际社区情况;体现人们多元文化的选择和认同。

“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可以影象、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展馆等多种形式,主要展现城市不同所有制的发展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多种经济形式的选择和就业情况;

“城市科技的创新”,可以影象、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展馆等多种形式,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回顾与展望,充分展现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的重塑”,可以影象、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展馆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当今社区社会资源共享的成纪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由各国建造本国的特色建筑;而在浦西沿江面向浦东则由我国各主要地区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展馆,使得既与浦东的“新万国建筑博览会”遥相呼应,也可与同一条道路东面(中山东一路)上的外滩历史建筑交相辉映。两岸建筑在两桥中间的空间感觉上似乎还需要一根锦带予以联系。上海世博会把原先连接浦东、浦西的花桥方案否定,打算通过江底隧道使两岸参观者流动起来,但综观历届世博会总体布局,优美的黄浦江上,如果没有一个显性的连接通道,总不免使灿烂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些遗憾。能否拟建立临时性江面索桥、浮桥或江面缆车,使得世博会的浦江两岸能够生动地连接流动,再配合江面游船的往返巡回,不失为上海世博会上的一道最亮丽的流动风景线。并且可以实现上海人在黄浦江桥上步行的良好夙愿(圆上海人的这个梦想),从而树立上海市民的自豪感。

按照世博会设计上的“汉诺威原则”,上海世博会建筑的科技含量拟突出“三性”,即:节能型建筑、智能性建筑、生态性建筑。

“城市多元文化融合”,可以影象、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展馆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中国各种流派(如:海派与京派等)、东方与西方等文化交融的生动场景。尤其是上海的就与样板,以及街道行政管理的未来趋势;

“城市与乡村的一 互动”,可以影象、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展馆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当今城市化浪潮的卷动、矛盾和反思等,体现人们既可选择城市居住,也可选择在乡村居住的理念。

总之,在上述5个副主题概念深化中,不能搞一种模式,要让观者(其实是现实与未来生活中)可以有多种选择。

世博会的进出通道,要按照地理方位,至少设45个;参观门票电子与人工并重,套票和单券相结合。在进入世博园的交通设施配备上,除了5条交通线路外,建议还要配备直升飞机停机坪(可放在一些建筑群顶上)以及园区内电动观光车或电动滑板车等个性化的交通设施,以满足多方需求。

海勒指出:1996年因特网世界博览会是创建一个独特的网上世博会的初步尝试,但因其主办者美国的忽视而受到影响。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次博览会证明了网络是一个合理的媒介,能提供世博会所喻意的体验。网上世博会具有以下特性:有意义深远的主题;相当多的国际参与者,包括政府的、企业的和公共利益组织的;在网上有明确的地点(网址)作为“展馆”,提供展品和信息;根据博览会的主题为广大公众提供教育的网上的聚会、娱乐活动、研讨会和出版物;以及预期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访问者)和持续数月的期限。

这个建议值得上海世博会采纳。预料到2010年,网上世博会将与现场世博会一样精彩,凡是参加世博会的,都可以免费在网上世博会“开设场馆”,即可与现场世博会“互动”,也可作为补充。

                      2004年10月

媒体刊用:

“世博会应以多样化满足‘选择消费需求’”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20041122

“世博会‘选择’商机的启迪”

——《上海商业》200411月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