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沪语教材进小学谈起

 熟年人生 2020-10-07

近日就沪语教材进小学新闻征求网友意见,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种是正面肯定。如某区政协科长说:能文化传承是好事,掌握沪语是对本市文化的尊重,有助于共同融入上海这大家庭。金桥某企业高管说:沪语是上海文化的重要部分,不能丢失,对本市加强保护沪语的力度表示十分支持。市某咨询企业高管:因大力推广普通话,把地方语言的历史扼杀,是一个地方悲剧,民族悲剧。

持反对意见说。如北京某报刊编辑认为:这是倒退封闭之举。课堂不是澡堂,不是谁想进就可进的。张江某企业高管议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家里没有培养讲上海话能力的小孩剥夺进上外附小的权力。某市级机构研究人员:与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似乎背道而驰。浦东某报纸编辑说:地方语言保护与上海的城市精神不符合,号称海纳百川,为何要一枝独秀?

比较辩证看待。浦东某刊物一编辑说: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该逝去终会逝去,该留存必然会留存。浦东某公司高管:想法是好,但做法不妥。相当于拒收数量可观的新上海人的后代入学。沪语面试这种强硬指标有失妥当。可以通过看沪剧,听滑稽戏等鼓励学习沪语。

上述三类观点都是从不同角度评论,中肯客观。笔者绝对不苟同上外附小那种“走向极端”的做法,也认为把沪语教材进小学教材有“矫枉过正”之嫌。在“一切从娃娃抓起”的当代思维潮流方式下,好像不把一些重要的指示和传统放进中小学教材,就是说明国家和社会对其的不重视。往往忽视诸如“戏曲进小学”等形式花哨之举,对小学正常教育秩序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此类之举提醒社会:对于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改编或审核,其标准和程序应当像现在正在搞的保障房建设管理,要有一套科学、公开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持有这类话语权的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专家,也需要征求广大家长,乃至学生(教学对象)的意见,还有第三方的客观后评估。诚如上述一位编辑一针见血所说:课堂不是澡堂!何况,好几年来经常有媒体报道对于当今中小学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和僵化的批评之声。建议媒体抓住这一机遇,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教育目标的矫正途径、教育思路的手段创新等角度,对我国教材的编撰、审核机制,开展大讨论,让其更加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让以往决策权总把持在内部的少数官员、专家们,能广泛听取社会的呼声。

                 201275

媒体刊用:

“从沪语教材进小学谈起

      ——《新民晚报》2012年7月17日评论版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转载

——《联合时报》2012年7月24日第5版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