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來龍去脈話渤海

 zqbxi 2020-10-07

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内陆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胶辽隆起区)组成。据史料记载,传说中的“渤海”一词,古音“伯明”,即“渤溟”,溟,海也。夏代称“薄姑”。春秋时期有人称之为“北海”或“沧海”,而后便有成语“沧海桑田”。战国时一度始称“渤海”,先秦神话地理古籍《山海经》,亦袭称黄河东流之海为“渤海”。因商周秦汉时“勃同渤”、“解同澥”,属本无其字的造字假借,同义通用,故秦代又将渤海改称为“勃海”,西汉《子虚赋》还谓之曰“渤澥”,清《小沧浪笔谈·卷四》则称其“渤解”。北魏郦道元的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卷一》沿用“渤海”之名,元朝至今统称“渤海”。

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国大陆东部最北端的渤海,是中国辽河、海河和黄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它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三面环抱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北纬37°~41°,东经117°35′~122°15′)。卫星鸟瞰,渤海宛如一颗微倾东北—西南方向的蓝葫芦,头枕东北平原,侧卧华北平原,仅东部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和山东半岛的蓬莱角间105km的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通。现在渤海海岸线2668km,海域面积77284k㎡,平均水深0.018km,最大水深0.085km,海水容积1730km³。

渤海呈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渤海西部沿岸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0条(莱洲湾沿岸19条,渤海湾沿岸16条,辽东湾沿岸15条),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海湾生态系统。入海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堆积于三个海湾,形成三个宽广的三角洲湿地。渤海自古以来就是京津地区和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为突出。而且环渤海区域人口稠密,文化先进;城市密布,码头众多;油气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发达。

抚今追古,38亿年前的太古宙始太古代,昔日熔岩横流、毒气缭绕的地球旧貌焕新颜: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已经形成,出现了五彩的大陆和海洋,海洋中的原核生物进化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球生命的诞生。

地质研究表明,距今38.5~32亿年,中国古大陆中最先形成了华北和华南陆核。20~18亿年前,华北、华南陆核增生扩展,形成各自独立的陆块。一亿年后华北陆块(含今华北、东北、朝鲜半岛大部、蒙古南部,面积达1700万k㎡)和华南陆块(含今华南、中国西南部、印度支那以及部分东南亚)相连接,经演变漂移后熔嵌入东冈瓦讷古大陆之中。这时的华北陆块,看不出如今渤海的任何影子。12亿年前,世界上相继形成的全部陆块,经过复杂演变最终组合成一个超级的罗迪尼亚古陆,又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

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继续飘移,从7.5亿年开始分裂。距今5.2亿年时,华北陆块位于赤道附近,华南陆块位于北纬30°附近,由南半球中高纬度飘来的塔里木陆块已位于赤道偏北;中国三大古陆块在西经345°~东经15经线°区间呈三角形排列。到距今4.7亿年时,塔里木陆块已漂到赤道以南,华北陆块已移到北纬30°以南区域,而华南陆块则由原来位置,转进到东南方向的赤道偏北。拉萨陆块仍然嵌在冈瓦讷大陆里,此时华北陆块还是找不到渤海的半点蛛丝马迹。

罗迪尼亚泛大陆历经三个阶段演变,到2.51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个新的超级大陆“盘古大陆”横空出世。位于盘古大陆北极一端的欧亚大陆里,中国古大陆清晰可见。古黄河流经今济南注入渤海,渤海酷似一副墨镜。那时山东半岛还没成型,而“济南”几近南黄海沿岸城市。日本列岛原居于欧亚大陆最北端,是亚洲东部外缘陆条,还没从边缘分离出去。受东亚板块张力的驱动,日本在和内陆裂开后,向东南凸成弧形列岛。当时台湾和海南岛紧贴大陆边缘,西藏地区时为茫茫古海,新疆地势平缓,草木葱茏。

距今1.8~1.65亿年左右盘古大陆开始张裂解体。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东南移动。在侏罗纪早期,东南亚聚合而成。由于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干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1.455亿年前晚侏罗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大约1.4亿年前白垩纪时期,印度陆块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并加速北上,在新生代早期撞上亚洲大陆,形成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渤海伴随着胶东半岛形成,渤海湾和莱州湾也逐渐向东北移动至今天的面貌。

至中生代末期闽浙岭南构造堤隆起,老第三纪时,两侧北北东向深断裂的强烈活动,导致构造堤的差异升降,伴随有岩浆活动和火山喷溢,沉积有老三纪陆相砂岩。新第三纪时,断块活动加剧。至上新世时,构造堤发生总体断下,与此同时,6500万年前至今的新生代,渤海受沧东、聊考和郯庐等深大断裂的影响,原是一片连绵不断陆地的黄渤海地区,发生剧烈拗陷,慢慢地沉下去,葱笼茂密的原始森林先变成盆地,盆地又成湖泊。喜马拉雅运动以来,胶辽隆起区(渤海海峡)构造堤断块多起陷落和不断扩大,海水漫过构造堤使内陆中央浅海盆地接受浸泡:160~100万年期间今日之渤海问世。

渤海是一个新生代沉降盆地,新生代的隆起与凹陷都明显地受到基底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整个海底都被现代沉积物覆盖,仅渤海海峡才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及中生代花岗岩露出。渤海的第四纪沉积厚300~500m。渤海区自新生代以来不断下沉,故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沉积层,其中尤以第三纪的沉积层厚度最大,这是富含油气的沉积层,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之一。渤海可勘探矿区面积累计达4.3万k㎡,占整个海域面积的55.6﹪。现已发现开发的胜利油田、渤海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属于同一个盆地构造,有辽东、石臼坨、渤西、渤南、蓬莱5个构造带,总资源量在120亿m³左右。其地质油藏特点是构造破碎、断裂发育、油藏复杂,储层以河流相、三角洲、古潜山为主,稠油储量占65%以上。

6550万年前的晚新生代大冰期,自新第三纪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一直延续至今。早在渐新世南极就开始出现冰盖,中新世中期冰盖已具规模,是最早进入冰期的地区。约258万年前的第四纪初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当时北半球有两个大冰盖,即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北美劳伦冰盖。水圈水分大量聚集于陆地,而使全球海平面大约下降了100m。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玉木冰期时,发生大海退。到近二三万年前,海平面降到最低,约比现在低逾百米,渤海、黄海、东海都干涸成陆地,所有大江大河的现代三角洲均不存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全与大陆相连,真可谓“沧海桑田”。在第三纪上新世末的间冰期,温度升高使大陆冰雪融化,渤海海平面上涨,海水淹没了几十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渤海重现往日雄风,而且范围比今日还要广阔,东部滨海平原如天津、上海等均在海中。到第四纪初期海水退却,使岛的较高部分露出水面。大约在1~0.8万年前全球进一步转暖,大量冰川和冰盖消失或收缩,而大量水流涌入海洋,使海平面蹿升,发生全球性海侵,五千年前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海平面高出现在4m左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水高浪大,波浪滔天,台湾、海南被海水分割成岛屿。根据“华北平原的成长”图(1984年6月第一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111页)可知,渤海的海平面在7432年(帝尧洪水纪年元年为公元前5416年)前达到最高点。

渤海海域变化有自然和人为因素:地球偏心运动和板块运动、冰川变换、域内河流泥沙入海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发文指出,由于地球轴心自转不断偏移心眼,造成了生态自然变化的异常。具体表现为,陆地地质板块海水平面沉浮以及南北极温度的不断变化。如中国沿海海水水平面不断下降而陆地地平面不断升高,中国大陆60年海水退出12km;极地变暖,冰川融化,造成大海水位的增涨,使东太平洋沿岸海平面不断上升,大量沿海农村、城市、港口不断沉入海底。距大西洋西岸500哩的乔治亚州泰碧岛,有连接美国大陆的唯一公路,那里每年都会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数次,中断与陆地的交通。至于佛罗里达的劳德岱堡,海潮泛滥加剧。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登(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19世纪末海岸线在头沟、四沟、大沙沟、元宝底、南项、狼坨一线。

大凌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间之盘锦湾,随两侧三角洲的发展而逐渐缩小。明代岸线已推展到杜家台附近,东与双台子(今盘山县)、吴家坟岸线相接。杜家台以东、盘山县以南,辽河三角洲西侧仍有小海湾,一直保持至20世纪上半叶。清光绪年间,为排泄辽河洪水,开挖了双台子河,促进了盘锦湾的淤积。1958年后,拦断辽河,分泄营口流路与浑河、太子河等分流,全辽之水均由双台子河入海。原已淤为沼泽的盘锦湾逐渐疏干,成为农田和苇场。依据卫星地图,辽东湾以“盖县、大石桥、牛庄、盘锦、西屯卫”岸线计算,连同人工填充累计辽东湾造陆约3200k㎡。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亦称海滦河水系,总流域面积31.82万k㎡,诸河干流流经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东省,支流延伸至山西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漳卫南运河为源流,以天津至大沽口的海河为干流则全长1050km。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264亿m³。平均年输沙量1.82亿吨。

渤海湾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密切相关。距今0.8~0.5万年前的冰后期,渤海湾海岸线约与今4米等高线(大沽零点)相当。当时海水漫过渤海湾,西侵远至今太行山脚一带。此后气候转冷,海水消退,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据考古调查,天津附近渤海湾西岸有3条高出地面呈带状的古贝壳堤,自东向西依次是蛏头沽—驴朐河—马棚口贝壳堤;白沙岭—军粮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贝壳堤;小王庄—巨葛庄—沙井子贝壳堤。据C14测定第3条贝壳堤成于殷商时期,历时最长;第2条贝壳堤南段歧口附近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岭附近距今1460±95年,说明这条贝壳堤经历了约千年时间塑造而成,而第1条则形成于宋代以后,历时最短。

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息息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于黄骅一带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东汉以后,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显著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贝壳堤。以后黄河在山东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扩散,在堤外堆积了海滨平原。1048年以后,黄河约有80年的时间在天津入海。当时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于贝壳的生长。1128年黄河改由泗、淮入海,从此脱离了河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标志着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渤海湾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70km。金时置利津县,其东北35km有丰国镇盐场。12世纪黄河夺淮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km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k㎡。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渤海湾以第三条贝壳坝为准,加上人工填海累计造陆约9000k㎡。

莱州湾南岸指黄河入海口至胶东丘陵的一段海岸,西部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胜利油田所在地。当今的莱州湾南岸是广袤的潍北平原,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滨海浅滩和沼泽地,在这荒滩之上,不时发现西汉以前人类活动的遗迹。

考古研究证明,战国以前莱州湾有大面积湖沼,如位于广饶县和寿光县滨海地带的巨淀湖、潍坊北面滨海地带的大湾口泻湖;汉代位于淄博市北面的面积很大的巨定湖、别画湖、马常坑、平州坑、皮丘坑等;唐代位于鲁中山间盆地的夷安泽;明代有清水泊、黑冢泊和马家泊;清代有鲁北地区的麻大泊、马家泊。从巨淀湖到清水泊,其位置可能是在唐宋时期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直至最后消失。导致变迁的因素很多:湖泊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时期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海岸线也逐渐后退,形成宽广平坦的滨海平原;河流的变迁,其中黄河的变迁对湖泊的变化影响最大。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中期,黄河大规模住地筑堤以前,黄河下游分为若干分支,“播为九河”;今黄河三角洲及小清河,是九河扇形分流区南缘,战国中期以后,黄河下游形成完整的堤防,其主干流虽不在黄河三角洲入海,但其分支流漯水,一直到宋代都在这里入海。黄河1855年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有原经淮河入南黄海改道入渤海。其泛滥淤积对莱州湾滨海西部地带河湖水系很大影响。

黄河是出了名的“地上河”,它像一条巨大传送带,将大量的黄土泥沙淤积在中下游,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带。如当黄河流域年降水量超常年偏高,植被覆盖率不变的情况之下,黄河每年向海洋推进2—3km,年增加50平方千米的浅海新淤陆地。而今海岸线每年向较深海外推移0.5~2.2km,年平均淤积造陆32.4k㎡。莱州湾沿海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位于鲁中山地北侧,为河流冲击和海积平原。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时期海岸线推进至平原腹地,自西而东,大致沿5m等高线,穿过平原中部。在东部胶莱河流域,古海岸线更向内陆呈楔形伸进。海侵时的海岸线深入陆地约35km。而在胶东半岛其它沿岸地区为大理岩和花岗岩的基岩地带,地形起伏明显,海侵时海水不可能超过海拔5m以上的等高线,故进入陆地的范围有限。在沟壑河谷的地形里海水进入陆地最深处可达10km以上,而在一般基岩海岸则为2km左右。到距今约4500年前左右海水开始后退,而到距今3000年以来,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上下小幅度波动。按照战国中期渤海莱州湾海岸线计算,自然淤积和人工造陆累计约1万k㎡。

渤海古往今来河流自然淤积和人工填海实际造陆总共约2.22万k㎡,换言之,渤海面积缩小相当于2个天津市面积之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今后还会持续增加的。

研究指出,渤海三大流域平均年自然淤积填充渤海20k㎡,依次计算,百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渤海湾和辽东湾将大大“缩水”。如果听之任之,百年之内渤海将变成“死海”或“污水湖”。倘若这一情况成为现实,所有码头废弃,渔业倒闭,相关产业停摆,大量人员失业;生态毁坏,环境恶劣,我国国民经济必将遭受重创。

渤海水域的演变,不仅表现在面积由大变小,水质人为污染严重,且水产品日渐枯竭,生物链断裂,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环保和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渤海面积只占全国海洋的3%,却要每年接纳陆源污染水量达40亿吨,各类污染物高达140万吨,占到全国排海污染物总量的40%,其中工业废水总量占到全国总量的20.2%,受污染面积从1992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60%。因此有人把渤海比作中国北方的“大污水盆”。 渤海湾是污染的重灾区,那里基本没有生物。莱洲湾局部海域已呈“荒漠化”,生物多样化明显减少,潮间底栖生物上世纪60年代有120多种,目前仅存20来种。

渤海的污染到了临界点,20年间污染形成的赤潮,就造成高达数千亿元的损失。即便是达标排放,由于渤海是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太差,全部交换一次也要30多年。

十年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提出“启用胶莱河”构想:投资1000亿,将青岛胶洲湾到渤海莱州湾150km的胶莱河拓宽加深。倘若成功,胶莱运河则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将渤海水体交换周期时间从30多年缩短到3~5年。加快海水循环吸纳和消化污染的速度,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污染问题。从而尽快遏制两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加速海河及两湾地区经济开发。

现在,许多人遐想着渤海在下一个超级大陆形成时的状态。地质学家依靠不断成熟的科技手段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根据现在各个版块之间的运动,从对过去的挖掘进入到对未来的预测,第一次精确描绘出了过去2亿年到未来2.5亿年间地球外貌变化的模拟图。预测2.5亿年后,七大洲将久别重逢,重新合并为一个超级大陆。

首先,非洲大陆北移,嵌进亚欧大陆里,两者合二为一,地中海最终将被挤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高的“地中山”。而新的大陆必然比亚欧大陆要巨大得多,宏伟的“地中山脉”在新大陆的版图上拦腰而过。这个巨型新大陆我们称之为“非(欧)亚大陆”。

“非(欧)亚大陆”顺时针旋转向东南飘移过程中,东亚、东南亚不断地扭曲变形。约2500万~7500万年后,澳大利亚北移,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撞到一起。然后,澳大利亚将逆时针旋转,合并菲律宾,而且最终与非亚大陆东部相撞,汇合成“非(欧)亚澳大陆”,继续向前推进。相撞后东亚许多陆地被吞噬,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完全被大陆挤压殆尽。

而最南边的南极也会北移。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冰盖将纷纷脱落。大约1亿年后,南极大陆靠近印度洋;再过5000万年,它将揳入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尼西亚。印度洋最终成为内陆海。而此外,强有力的俯冲带运动将吞噬海床,导致大西洋的消失。

距今两亿年后,美非重逢,加拿大旁的纽芬兰岛撞进非洲大陆,巴西与南非比邻而居。最终,各个大陆首尾相连,将印度洋包围在中间成为内海,太平洋上出现新的超级大陆,称作“究极盘古大陆”。

黄河是出了名的“地上河”,它像一条巨大传送带,将大量的黄土泥沙淤积在中下游,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带。如当黄河流域年降水量超常年偏高,植被覆盖率不变的情况之下,黄河每年向海洋推进2—3km,年增加50平方千米的浅海新淤陆地。而今海岸线每年向较深海外推移0.5~2.2km,年平均淤积造陆32.4k㎡。莱州湾沿海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位于鲁中山地北侧,为河流冲击和海积平原。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时期海岸线推进至平原腹地,自西而东,大致沿5m等高线,穿过平原中部。在东部胶莱河流域,古海岸线更向内陆呈楔形伸进。海侵时的海岸线深入陆地约35km。而在胶东半岛其它沿岸地区为大理岩和花岗岩的基岩地带,地形起伏明显,海侵时海水不可能超过海拔5m以上的等高线,故进入陆地的范围有限。在沟壑河谷的地形里海水进入陆地最深处可达10km以上,而在一般基岩海岸则为2km左右。到距今约4500年前左右海水开始后退,而到距今3000年以来,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上下小幅度波动。按照战国中期渤海莱州湾海岸线计算,自然淤积和人工造陆累计约1万k㎡。

渤海古往今来河流自然淤积和人工填海实际造陆总共约2.22万k㎡,换言之,渤海面积缩小相当于2个天津市面积之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今后还会持续增加的。

研究指出,渤海三大流域平均年自然淤积填充渤海20k㎡,依次计算,百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渤海湾和辽东湾将大大“缩水”。如果听之任之,百年之内渤海将变成“死海”或“污水湖”。倘若这一情况成为现实,所有码头废弃,渔业倒闭,相关产业停摆,大量人员失业;生态毁坏,环境恶劣,我国国民经济必将遭受重创。

渤海水域的演变,不仅表现在面积由大变小,水质人为污染严重,且水产品日渐枯竭,生物链断裂,环境日趋恶化。

根据环保和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渤海面积只占全国海洋的3%,却要每年接纳陆源污染水量达40亿吨,各类污染物高达140万吨,占到全国排海污染物总量的40%,其中工业废水总量占到全国总量的20.2%,受污染面积从1992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60%。因此有人把渤海比作中国北方的“大污水盆”。 渤海湾是污染的重灾区,那里基本没有生物。莱洲湾局部海域已呈“荒漠化”,生物多样化明显减少,潮间底栖生物上世纪60年代有120多种,目前仅存20来种。

渤海的污染到了临界点,20年间污染形成的赤潮,就造成高达数千亿元的损失。即便是达标排放,由于渤海是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太差,全部交换一次也要30多年。

十年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提出“启用胶莱河”构想:投资1000亿,将青岛胶洲湾到渤海莱州湾150km的胶莱河拓宽加深。倘若成功,胶莱运河则打通黄渤海,形成两大海的洋流循环,将渤海水体交换周期时间从30多年缩短到3~5年。加快海水循环吸纳和消化污染的速度,以解决环渤海地区的污染问题。从而尽快遏制两湾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加速海河及两湾地区经济开发。

现在,许多人遐想着渤海在下一个超级大陆形成时的状态。地质学家依靠不断成熟的科技手段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根据现在各个版块之间的运动,从对过去的挖掘进入到对未来的预测,第一次精确描绘出了过去2亿年到未来2.5亿年间地球外貌变化的模拟图。预测2.5亿年后,七大洲将久别重逢,重新合并为一个超级大陆。

首先,非洲大陆北移,嵌进亚欧大陆里,两者合二为一,地中海最终将被挤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高的“地中山”。而新的大陆必然比亚欧大陆要巨大得多,宏伟的“地中山脉”在新大陆的版图上拦腰而过。这个巨型新大陆我们称之为“非(欧)亚大陆”。

“非(欧)亚大陆”顺时针旋转向东南飘移过程中,东亚、东南亚不断地扭曲变形。约2500万~7500万年后,澳大利亚北移,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撞到一起。然后,澳大利亚将逆时针旋转,合并菲律宾,而且最终与非亚大陆东部相撞,汇合成“非(欧)亚澳大陆”,继续向前推进。相撞后东亚许多陆地被吞噬,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完全被大陆挤压殆尽。

而最南边的南极也会北移。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冰盖将纷纷脱落。大约1亿年后,南极大陆靠近印度洋;再过5000万年,它将揳入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尼西亚。印度洋最终成为内陆海。而此外,强有力的俯冲带运动将吞噬海床,导致大西洋的消失。

距今两亿年后,美非重逢,加拿大旁的纽芬兰岛撞进非洲大陆,巴西与南非比邻而居。最终,各个大陆首尾相连,将印度洋包围在中间成为内海,太平洋上出现新的超级大陆,称作“究极盘古大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