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21):独木不林——释“林”

 秋琰 2020-10-07

朱英贵

一、“林”字小引

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借以比喻个人力量单薄,要众人在一起才能成大事。而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就是“独木不林”,来源于南朝·范哗《后汉书·崔驷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这句话的意思是:高树反而没有荫翳,独树却也成不了森林。

高树靡阴,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木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后汉书·崔驷传》原文的下一句是“随时之宜,道贵从凡。”意谓为人处世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动,借助凡众,循序渐进。

由此可知,“林”字的构字理据就是许多树木聚在一起的意思,本篇就来略谈一下“林”字。

二、“林”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林”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林”字的古文字字形(见上图),自甲骨文至小篆,一以贯之,均从二“木”构形,以至于隶书、楷书都是这样构形的。“木”即是树,“二”表示多,其构字理据为许多树木聚在一起便可以称之为“林”,其造字方法当属同文会意。

《说文解字》卷六林部:“林,平土有叢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屬皆从林。”

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其大致意思为:“林”,平坦地面上有丛生的树木就叫作“林”。它的字形采用两个“木”会意。大凡跟“林”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林”作为表意偏旁。

   三、“林”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林”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成片的众多树木。例如:“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邶风·击鼓》)再如:“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吕氏春秋·安死》)高诱注:“木藂生曰林也。”又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陶潜《桃花源记》)又如:“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唐·柳宗元《黔之驴》)

“林”也可以指指丛生的竹木或草木。例如:“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周礼·地官司徒·叙官》)郑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麓,也是古代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守山林吏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林衡,每处大的林麓由下土十二人担任,(还配有)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中等林麓的林衡如同中等山的山虞的编制,小林麓的林衡如同小山的山虞的编制。再如:“草亦称林。《楚辞》曰‘游兰皋与蕙林’。又陆士衡《招隐》诗云‘结风伫兰林’,兰蕙皆草也。”(元·李治《敬斋古今黈拾遗》卷四)

由此可以引申为指野外或退隐之处。例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晍。”(《尔雅·释地》)再如:“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唐·张说《和魏仆射还乡》)又如:“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竺僧朗》)又如:“林下有人君侧少,知公未忍说投簪。”(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一)以上前两例的“林”字是指野外,后两例的“林”字则是指隐退的地方。

“林”还可以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例如:“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再如:“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又如:“其庸下者,亦复优游书画之林。”(清·龚自珍《明良论一》)

由此可以引申为众多貌。例如:“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庄子·天运》)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林乐者,相与群乐之,五音繁会,不辨声之所从出,故曰无形。”陈鼓应今注:“林乐,喻众乐齐奏。”

“林”还可以指称国君。例如:“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诗·小雅·宾之初筵》)毛传:“林,君也。”郑玄笺:“壬,任也,谓卿大夫也。诸侯所献之礼既陈于庭,有卿大夫,又有国君,天下遍至,得万国之欢心。”再如:“伯林雉经,维其何故?”(《楚辞·天问》)王逸注:“伯,长也。林,君也。谓晋太子申生为后母骊姬所谮,遂雉经而自杀。”又如:“林烝……君也。”(《尔雅·释诂上》)邢昺疏:“林者,《说文》云平地有丛木曰林。烝者,《左传》云天生烝民,树之以君而司牧之。然则人物之众必立君长以司牧之,故以林烝为君也。”

根据上面对“”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林”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林”字的成语不少,其中“林”字的含义,大致可以区分为表示数目众多、表示荒野隐蔽、表示汇聚众多三种情形,现略加区分如下:

其一,成语中的“林”字用作造字本义“成片的众多树木”的,例如:

巢林一枝——指鹪鹩筑巢,只不过占用一根树枝,以之比喻安本分,不贪多。源自《庄子·逍遥游》:“鹪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池鱼林木——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源自《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独木不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语见南朝·范哗《后汉书·崔驷传》:“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焚林而猎——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语见《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语见《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焚林而狩——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语见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焚林而田——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语见《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焚林而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语见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焚林竭泽——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源自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语见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窃恐焚林竭泽之后,能无鱼惊鸟散之忧?”

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语见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语见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弃车走林——比喻临阵脱逃。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

穷猿奔林——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穷猿投林——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语见《晋书·李充传》:“穷猿投林,岂瞝择木。”

琼林玉树——琼:美玉。泛指精美华丽的陈设。语见唐·蒋防《霍小玉传》:“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

深山密林——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语见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深山穷林——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语见唐·柳宗元《零都郡复乳穴记》:“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冰雪之所储,豺虎之所庐。”

深山老林——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语见秦牧《莽原语丝》:“还有些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采木耳,摘蘑菇。”

声振林木——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语见《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其二,成语中的“林”字表示草木丛生之处或者野外隐居之所的,例如:

把臂入林——把:挽着;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亲热。旧指相偕归隐。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安)道豫章(谢鲲)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长林丰草——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源自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丰草长林——①茂草高林。②指隐逸之地。语见唐·杜甫《进三大礼赋表》:“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林下风范——林下:幽僻之境;风范: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又作“林下风气”、“林下风度”、“林下风韵”、“林下风致”、“林下高风”。

林下风气——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又作“林下风范”、“林下风度”、“林下风韵”、“林下风致”、“林下高风”。

林下清风——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语见《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又作“林下风范”、“林下风气”、“林下风度”、“林下风韵”、“林下风致”、“林下高风”。

绿林大盗——指聚集山林的强盗。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

绿林豪杰——指绿林中出众的人物。语见清·李渔《玉搔头·逼氛》:“有谁人道我的不是,又喜得有两个绿林豪杰率众来归,要助我力图大事。”

绿林豪客——绿林:原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也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语见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乌将军一饭必酬》:“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绿林豪士——指绿林中出众的人物。语见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

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源自《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芘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源自《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

啸聚山林——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钟鼎山林——比喻富贵和隐逸。语见宋·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又见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其三,成语中的“林”字表示人或事物的汇集之处或者众多貌的,例如:

笔墨之林——斯文萃集的地方。语见汉·王充《论衡·对作》:“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又见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使其间稍伏机心,略藏匕首,造物且诛之不暇,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独得佯狂自肆于笔墨之林哉!”

池酒林胾——胾:切成的大块肉。形容酒肉极多,生活奢侈。源自《史记·殷本纪》:“抜帝纣呴大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为长夜之饮。”

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语见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雙,江城付动灰。”

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语见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桂林杏苑——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之指乡试、会试。语见《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梦之游;虎斗龙争,又见战征之事。”

桂林一枝——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鄐诜的自谦语◇称誉人才学出众。源自《晋书·鄐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酒池肉林——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源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语见《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源自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总总林林——形容众多。源自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青林黑塞——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处。源自唐·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形容穷奢极侈。语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夏》:“以人架车,肉山脯林,以酒为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余人。”

言谈林薮——林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关于谈论的人。源自《晋书·裴秀传》:“乐广尝与顀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顀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顀为言谈之林薮。”

瑶林琼树——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语见《晋书·王戎传》:“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

众议成林——指众人的议论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现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乱真。语见《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高诱注:“众人皆议平地生林,无翼之禽能飞,凡人信之以为实然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