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凤鸣朝阳”这个成语意谓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几句诗的大意是:凤凰鸣叫示吉祥,就在那边高山冈。梧桐长在高冈上,沐浴朝阳的光芒。可见“鸣”就是鸟儿响亮地发声,本文试来梳理一下“鸣”字的字形字义源流。 一、“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鳴”(鸣)字的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小篆字形一脉相承,都是由“鸟”和“口”构成的会意字,表示鸟的叫声。(参见下图) “鳴”(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卷四鳥部:“鳴,鳥聲也。从鳥,从口。” 许慎的解释意谓:“鸣”,就是鸟的叫声。它的字形采用“鸟”和“口”会合成意,是一个会意字。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鳴,鸟声也。引伸之凡出声皆曰鸣。” 意思是:“鸣”就是鸟的叫声。它的引申义:凡是发出声音都可以叫做“鸣”。 其实,许慎与段玉裁都是将“鸣”字当作名词“鸟的叫声”来解的,而从它的构字理据来看,则应该是一个动词,“鸣”字当是为“鸟在鸣叫”的动词义而造的字。下图为甲骨文中的各种“鸣”字字形: 二、“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鸣”字的构字理据是用“鸟”和“口”会意的会意字,其造字本义为鸟在鸣叫。例如:“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再如:“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又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诗·大雅·卷阿》) “鸣”字由其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鸣”字由鸟的叫声可以扩大引申为表示鸟兽昆虫鸣叫。例如:“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楚辞·九歌·山鬼》)再如:“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唐·韩愈《秋怀》诗之二)又如:“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唐·柳宗元《三戒》)又如:“一声蝉叫,几声蛙鸣。”(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四章) 由此还可再进一步扩大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泛指物体发出声响。例如:“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墨子·非儒下》)再如:“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又如:“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唐·李白《赠范金乡》诗之二)又如:“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宋·苏轼《石钟山记》) 二是表示使物发声。例如:“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孟子·离娄上》)再如:“俗侣唱《桃叶》,隐士鸣桂琴”(唐·孟郊《答昼上人止谗作》) 三是表示震惊,惊动。例如:“雍门子狄曰:‘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汉·刘向《说苑·立节》)再如:“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唐·王维《老将行》) 其二,“鸣”字还可引申出呼唤、呼吁的意思。例如:“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列子·黄帝》)再如:“鸣俦啸匹旅,列坐竟长筵。”(三国·魏·曹植《名都篇》)又如:“吾于是鸣于我同胞前曰:‘革命之教育。’”(清·邹容《革命军》第三章) 由此还可再进一步扩大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言说,称说。例如:“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成玄英疏:“鸣,言说也。”再如:“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宋·王安石《寄赠胡先生》诗)又如:“实与在廷诸臣雝雝喈喈,同鸣国家之盛。”(清·戴名世《〈傅天集〉序》) 二是表示发表,抒发。例如:“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再如:“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又如:“展卷托长言,用以鸣相思。”(清·金朝觐《题程小泉先生画册》诗) 三是表示著称,闻名。例如:“朝影入平川,川长复垂柳。明年有一掷兮,君不先鸣谁先鸣!”(唐·高适《双六头赋送李参军》诗)孙钦善校注:“鸣,声名著闻。”再如:“庐陵刘改之过以诗鸣江西。”(宋·岳珂《桯史·刘改之诗词》)又如:“渔洋先生以诗鸣海内,而风骨亦自不可及。”(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 根据上面对“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在含有“鸣”字的成语比较多,“鸣”字在成语中主要保留有四种含义:或者表示禽鸟在鸣叫,或者表示其他动物在鸣叫,或者表示物体发出声响,或者表示人的言说发声。现分别举例如下: 其一,成语中的“鸣”字表示禽鸟在鸣叫,例如: 凤鸣朝阳——朝阳:早晨的太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源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鹤鸣之士——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源自《周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鸿雁哀鸣——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语见《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源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鸡鸣戒旦——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源自《诗经·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鸾凤和鸣——和:应和。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源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源自《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源自《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梧桐盛也,凤凰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凰乐德。” 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源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语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其二,成语中的“鸣”字表示其他动物在鸣叫,例如: 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用来比喻策划起义。源自《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源自《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弄口鸣舌——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舌: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语见南朝梁·任昿《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人头畜鸣——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胡亥)诛(李)斯、(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蛙鸣蝉噪——蛙声和蝉声,使人听了厌烦。比喻拙劣的议论或文章。源自宋·苏轼《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蛙鸣青草泊,蝉噪垂杨浦。” 鼋鸣鳖应——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源自《后汉书·张衡传》:“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故能同心戮力。” 其三,成语中的“鸣”字表示物体发出声响,例如: 风不鸣条——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语见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塳,风不鸣条。”又见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源自《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郺。” 击鼓鸣金——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金鼓齐鸣——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源自《吕氏春秋·不二》:L“有金鼓,所以一耳。” 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源自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金收兵——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源自《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鸣锣开道——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语见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时而作一得意想,便仿佛坐在四人大轿里,鸣锣开道的去接印一般。” 鸣钟列鼎——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源自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源自宋·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语见《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源自《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语见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钟鸣漏尽——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语见汉·崔寔《政论》:“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又见《三国志·魏书·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其四,成语中的“鸣”字表示人的言说发声,例如: 百家争鸣——百家:各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源自《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源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姊妹相逢无他语,惟各以阃威自鸣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