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人德、白谦慎等评鲍贤伦隶书,值得一读!

 老邻居888 2020-10-07


当下隶书创作如何取法汉碑、
摩崖石刻与秦汉简书
其中有何得失?
书法中的“古意”又该如何理解?
结合6月份在上海举办的
“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展”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
“艺术评论”
近日邀请书法史学者华人德、
白谦慎、刘一闻等
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座谈

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展
  
追求“秦汉气象”的背后

华人德:鲍兄走的艺术道路是早先临汉碑、汉简,后来选择了秦简厚重朴实的风格,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字并不是简单地放大秦简几十倍,而有自己个人的特色融化其中。……秦简进入我们的视野较晚,又年代久远,不易分辨细微之处,要把字写这么大是很不容易的。写大字时,视野和书写姿势、运笔方式与一般较小的字都不同,要有一定的眼力、体力、心力相配合,才能写好这么大的字。

鲍贤伦作品


刘一闻:在展厅里可以看到鲍先生的最新创作,另一个展厅里可以看到他的早期作品,可以给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以启示:书家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这样才可以为后来之路做铺垫。……谈及写这些大字,首先视角上的转变使得写好一个大字并不容易,而要通篇统一,形成一种冲击,则更难。

鲍贤伦作品

白谦慎:贤伦兄曾在回答隶书受到汉碑和秦汉简牍的双重影响时,对两者的关系有着言简意赅的精辟论述:如说两种影响的区别,汉代碑刻和摩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秦汉简牍的影响则是附丽性的。

汉代碑刻、摩崖的根本性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与规范,靠它以“正手脚”;二是格局与气象,靠它廓大体格,营造饱厚之气、浑朴之象。……秦汉简牍的附丽性影响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书写的真切体会,墨书文字传递出这方面最可靠的信息,以避免想当然地做行书式的拉牵;二是丰富了字形,简牍数量多,书写也相对自由,因此有些字造型奇特,谨慎选用可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鲍贤伦作品

“古意”追求,并非浅表性的

华人德:古代的文字,如小篆,因为有《说文解字》这本书,故书写时要注意一些字有古今之别。

顾村言:是的,既然以秦汉书体创作,当然应该从古。……说到对古的追求,我觉得“古意”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隶书创作与取法中,何谓古意?对高古的追求,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乙瑛碑》拓本局部

刘一闻:董其昌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那应该怎么解释“古”,什么叫“高古”?这其实比较抽象。我们学习篆刻,都要学汉印。但其实汉印里也有好坏,需要我们去划分界限,学习好的那一部分。对于“古意”的理解最初也需要老师与同辈高手的指点。还有做印章,通过敲打的手法让其有古朴之感,其实这非常表面化。必须要对印章的线条、文字结体等有深入体验,才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古意。

顾村言:包括当下隶书创作中的求古,很多是流于表面与形式的,真正的古或许得从精神源头上进行探寻,从文字学、从文史哲的综合修养上进行深入,而且得书如其人,决非是浅表性的所谓古意。

《曹全碑》拓本局部

白谦慎:汉碑的“古意”不但与我们对汉碑文字历史特征的认识有关,还因为崖壁的凹凸不平,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造成碑石的残缺与字迹的漶漫,呈现在拓片上的斑斑痕迹与石花,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深邃和岁月的苍茫。……它有着一个历史概念在里面。

实际上对古这个东西,和我们中国的点评语言也有关。古时候人们是拿毛笔的,大家都写字,所以文和字是共同体,比较容易理解。……但书法在我们这一代,有了金石学以后,所谓的高古也好,古代也好,古朴也好,其实就和你的对书法发展的序列知识有关。这不是多看就能解决的问题,看多了不古的东西,没有对书法发展序列有所了解,要理解什么是“古”还是会有困难的。

《礼器碑》拓本局部


华人德:写字从古是“高古”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以篆法来写隶书,以篆隶法来写楷书则高古,反之则时俗。所谓“法”,主要是指结体和笔法。换句话说,以上流的字体之法写下流字体的字就“高古”;反之,写上流书体的字而杂以下流字体的结构或笔法,则时俗。

顾村言:“高古”更有对文脉的追求、对精神格局的追求在其中。……所谓“高古”或“秦汉气象”的追求背后,也有着一种对中国人原初精神的张扬,那种雄浑、苍莽、拙朴与不羁,这样的精神在秦汉之际尤其明显。这些年对摩崖隶书等的取法,有一些是徒取形式,可能也要重新回看当初的一种时代背景与内在精神。
采写:陆林汉
本文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